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9-08
    目录
    地震地质2005年第27卷第3期目录
    2005, (3):  0-0. 
    摘要 ( )   PDF (4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安徽南部头坡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陈文彬, 李小军, 宋毅盛, 潘华, 环文林, 胥广银, 姜慧, 尤惠川
    2005, 27(3):  353-360. 
    摘要 ( )   PDF (31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位于安徽南部的头坡断裂的野外调查表明,沿头坡断裂没有明显的水平或垂向错动的地貌现象;在取得的剖面中,上覆第四纪地层均未被断裂断错,表明断裂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对本区地貌、第四纪地层和断裂活动历史的调查分析表明,该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侏罗纪末—早白垩世)和喜马拉雅运动早期(晚白垩世—古近纪)有过2次强烈活动,前者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后者以拉张活动为特征。新近纪以来全区处于长期隆升剥蚀状态,缺失新近系,第四系厚度不大,残坡积地层广泛发育,构造运动微弱。头坡断裂的活动历史及新活动性与其相邻的郯庐断裂带南段相似,前者可能受后者的控制。
    阿尔金构造系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逆冲活动
    郑荣章, 徐锡伟, 王峰, 李建平, 计凤桔
    2005, 27(3):  361-373. 
    摘要 ( )   PDF (108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阿尔金构造系中,阿尔金走滑断裂具有逆冲分量。文中将阿尔金构造系的逆冲活动分为西、中、东3段描述。西段从阿依耐克至车尔臣河河口,阿尔金南缘断裂具有逆冲活动迹象,在山前发育了规模较小的逆冲断层,有较新的地貌面被错动;中段从车尔臣河河口至拉配泉一带,在阿尔金山北缘发育大规模的逆冲断层,有较新的地貌面被错动;东段从拉配泉至宽滩山,逆冲断层有2种形式,此段阿尔金北缘断裂有逆冲分量,同时在阿尔金山北缘及山前冲洪积扇上发育逆冲断裂。自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中段及东段逆冲速率<2mm/a。中段西部江尕拉萨依地区自16kaBP以来逆冲速率约为0.33mm/a,中部米兰桥一带自32kaBP以来的逆冲速率约为1.42mm/a。东段最大的逆冲速率在近中部的团结乡,自约5.31kaBP以来达到约1.81mm/a,向东西两端有减小的趋势,在西部柳城子自约72.36kaBP以来的逆冲速率为0.57mm/a,而东端的红柳沟自约8.99kaBP以来仅为0.05mm/a。团结乡地区约自19kaBP以来,逆冲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鄂尔多斯北缘断陷盆地区强震孕育的卫星遥感影像研究
    李建华
    2005, 27(3):  374-381. 
    摘要 ( )   PDF (5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研究1979年五原6.0级地震、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震区的构造活动信息,结合前人的烈度调查资料,探讨这些强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研究表明:1979年五原6.0级地震发生在NE向海子堰断裂与NW向五原西断裂交会的部位。五原6.0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海子堰断裂一致,是五原地震的发震构造。1996年包头西6.4级地震发生在由陡崖和沟槽地貌显示的NEE向乌拉山北缘断裂与NW向新生砂石厂断裂交会的部位。包头西6.4级地震高烈度区等震线长轴呈NE向,与乌拉山北缘断裂接近,该断裂是包头西6.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2次地震高烈度区长轴与低烈度区长轴走向相差近90°,这是因为除发震构造外,烈度区还受一组与之交会的共轭断裂活动的影响。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发生在从六棱山腹地向大同-阳高盆地延伸的NNE向大王村-西要泉断裂上,该断裂是大同-阳高地震的发震构造。
    中国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的初步研究
    苏桂武, 邓砚, 聂高众
    2005, 27(3):  382-395. 
    摘要 ( )   PDF (175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首先分析了区域地震活动、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地震应急的途径、方式和程度;然后提取了“地震综合危险性、人口经济密度、区域性地震次生自然灾害、地方潜在应急投入系数和等级公路密度”作为分区指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区划途径和主导因素法、部门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相配合的区划手段,对中国大陆进行了地震应急宏观分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可初步分成8个地震应急大区,各大区的地震应急宏观特点差异很大,是各地制定、实施和发展有地域针对性的地震应急对策体系时的基本依据。
    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的开发——以丽江地震为例(英文)
    何宏林, 宋新初
    2005, 27(3):  396-411. 
    摘要 ( )   PDF (68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一旦发生,给出一个快速而合理的震害评估,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和灾区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以改善和加快震害评估的速度,有的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然而,几乎所有这些研究和开发都是基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区。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由于不具备象发达城市地区那样的基础数据和基础设施,很难把适用于发达的城市地区的类似系统移植过来。此外,尽管同样强度的地震在发达的城市地区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但地震灾害在乡村地区所造成的损失恢复起来要比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困难得多。所以,有必要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乡村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区的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地震灾害评估和灾害数据管理系统(EDMS)。建立本系统的依据是中国地震局1988年编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技术指南》中的“现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本系统由1)震后快速评估与2)震害数据管理和综合评估2部分组成。选择的范例研究区为丽江地区,使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云南省特别是丽江专署和丽江县的家庭和人口分布、各乡镇的GDP等社会和经济统计数据;1996年丽江地震的震害数据,包括建筑物的破坏状况、地震烈度、不同烈度区内的人均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该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可视化震害评估和震害数据管理工具,在该系统中开发的GIS地图制作和插值功能还为我们提供了比以往更细致的震害分析功能。应用上述功能分析1996年丽江地震时,发现地震烈度的衰减分布极其复杂,并不是简单地随与震中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从其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背景来看,这种复杂性可以用盆地中堆积物的厚度和断层的分布来解释。尽管这是一个仅适用于中国西南偏远乡村地区的并不完善的系统,我们还是希望它能对提高中国偏远乡村地区的抗震救灾能力有所帮助,对中国的同类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双侧向型复电阻率测井响应的数值模拟
    杨韦华
    2005, 27(3):  412-419. 
    摘要 ( )   PDF (40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二维地层模型条件下,应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双侧向模式的复电阻率测井仪器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结果表明当频率很低时,复电阻率测井的响应接近双侧向测井的响应;随着频率的提高,复电阻率测井的响应幅度降低。当地层具有一定的频散效应时,可以利用不同频率下的复电阻率测井响应直观地区分油水层。
    晋冀蒙交界地区强震前的电场异常
    张学民, 郭学增, 郭建芳
    2005, 27(3):  420-428. 
    摘要 ( )   PDF (38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电场变化,发现各台异常具有如下相似特征:1)异常形态绝大部分为阶变类型,即突升(或突降)-转平-突降(或突升)型;2)异常具有非常明显的短临特征,统计的10次异常中有9次在震前1个月内存在异常;3)异常的持续性,即地震发生后异常持续一段时间就突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同震结束的现象较少;4)单测向异常,即强震前一般只在台站的1个测向出现异常,文中研究的异常信息多出现在NW或EW方向,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幅度与震级及震中距密切相关。最后,通过与水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类异常与地下流体的运移关系密切。
    利用地震矩张量初步分析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
    刘春, 邵辉成, 石军, 孔德泉
    2005, 27(3):  429-436. 
    摘要 ( )   PDF (29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探讨了利用地震矩张量反演断裂形变带运动学参数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鲜水河断裂带和汾渭断裂带现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呈N16°W方向拉伸,N74°E方向压缩,并且以10.9mm/a的速率发生左旋剪切运动;汾渭断裂带呈N20°W方向拉伸,N78°E方向压缩,并且以0.24mm/a的速率发生右旋剪切运动。
    利用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联合反演福建地区Q值、场地响应和震源参数
    李祖宁, 周峥嵘, 林树, 陈祥熊, 鲍挺
    2005, 27(3):  437-445. 
    摘要 ( )   PDF (10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利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1998年建网以来记录的2.5级以上地震的波形资料,采用Atkinson等提出的方法计算了福建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系数、几何扩散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考虑到该方法在计算台站场地响应时得到的结果是相对场地响应,利用Moya等提出的方法对台站场地响应进行重新计算,对震源谱的低频水平和拐角频率进行联合反演,并计算了参与反演的地震的新参数(地震矩、应力降和破裂半径),同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反演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地壳平均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504.1×f0.332,而场地响应均表现为与频率相关并基本在1附近波动,这与福建数字地震台站基本建立在基岩之上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震源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地震矩与震级以及震源谱拐角频率的相关性较好,而地震矩与应力降以及应力降与震源半径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很明确,这可能与参与计算的地震数量以及震级范围有关。
    专题综述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2005, 27(3):  446-461. 
    摘要 ( )   PDF (96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科研简讯
    吉林龙岗火山碎屑分形研究
    张秉良, 白志达, 洪汉净, 徐德斌, 盘晓东
    2005, 27(3):  462-469. 
    摘要 ( )   PDF (26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分形理论分析了吉林龙岗火山碎屑物粒度的分形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射气喷发碎屑物分维值>射气岩浆喷发碎屑物分维值>岩浆喷发碎屑物分维值,分维值可作为区分火山不同喷发类型的定量参数。而对于龙岗岩浆喷发碎屑物,不同火山喷发的碎屑物其分维值也有差别,晚期喷发的金龙顶子火山碎屑分维值>2,早期喷发的小金龙顶子碎屑分维值>2,火山碎屑物分维值可作为区分不同喷发源和划分火山喷发地层序列的一种指标。研究表明,分维值<2的火山碎屑中有不同含量的非等轴颗粒,且分维值与非等轴颗粒的含量呈负相关。
    基于MapInfor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管理系统
    张卫华, 廉超, 陈昊, 李胜乐
    2005, 27(3):  470-478. 
    摘要 ( )   PDF (3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研究以MAPGIS为平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该系统数据库的年代地层、地质界线与断层、成因类型、岩石类型以及钻孔、同位素年代和火山口、地理内容检索代码的研究,得出该系统数据库按地质内容、地理内容检索的代码编码规律。为方便广大M apInfor用户的使用,笔者将该系统的数据转换成M apInfor格式的数据,采用VB6.0将该系统转换成以M apInfor为平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介绍了以M apInfor为平台开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
    GHM类正交多小波变换及其在地震资料去噪中的应用
    陈香朋, 曹思远
    2005, 27(3):  479-486. 
    摘要 ( )   PDF (2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小波是对小波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它可以同时满足正交性、对称性、短支撑等良好的特性要求。文中介绍了多小波基本理论、多小波变换具体过程及预处理方法,提出了基于GHM类多小波变换的地震资料软阈值去噪方法,通过对合成数据和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分析,表明多小波变换在有效压制随机噪声的同时,能较好地保留原信号的特征信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去噪方法。
    智能化网络地震监控和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雷栋, 郅红魁, 胡祥云, 张香荣, 薛红宣, 张素芳
    2005, 27(3):  487-492. 
    摘要 ( )   PDF (4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数字地震台目前所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存在下列不足:1)不能对含lg震相的地震定位;2)不能计算mB、mb震级;3)不能自动生成月报;4)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独立完成地震速报;5)近震参数计算误差较大;6)地震定位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基于VisualBasic软件平台,开发出智能化网络地震监控和实时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除克服了以上不足外,还实现了数字地震仪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地震参数计算、地震速报、各种地震单台定位、地震事件检索查询、地震编目、震相反推分析、数据传输等功能。该软件囊括了数字地震台全部日常工作,减轻了台站人员的工作量,有助于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充分发挥了数字地震仪的优越性。该系统在洛阳台近1年的试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技术应用
    ORACLE高级队列在地震前兆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
    石伟, 刘治, 徐宏韬
    2005, 27(3):  493-499. 
    摘要 ( )   PDF (35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准确及时地获取地震前兆数据是开展地震短临预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文中在详尽分析Oracle高级队列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数据传输模型;分析了地震前兆数据的特点和传输要求;对比了已有的数据传输手段,如高级复制、E-mail,FTP等。通过PL/SQL语言编程实现了运用Oracle高级队列技术传输地震前兆数据的实例,认为利用Oracle高级队列技术进行地震数据传输是完全可行的,非常适合在地震业务处理系统中使用,为“十五”“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项目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传输手段。
    基于Web Services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集成模型研究
    周娜, 刘治, 王立云, 王立红, 朱燕民, 郝永伟
    2005, 27(3):  500-512. 
    摘要 ( )   PDF (4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包括测震、强震、活断层等子系统,这些系统之间是独立、异构和跨网络的。目前,地震行业需要构建一个完备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体系架构。如何实现原有系统之间的集成,如何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前提下,把原有系统和新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集成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考虑到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特点,文中提出了一个基于Web Services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集成模型,并对一个实例进行了研究。该模型解决了防震减灾信息系统集成中遇到的2个难题,首先是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通信问题,其次是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通过研究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将来面向整个地震行业的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集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