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3-04
    目录
    地震地质2004年第26卷第1期目录
    2004, (1):  0-0. 
    摘要 ( )   PDF (5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921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校正
    王国权, 周锡元
    2004, 26(1):  1-14. 
    摘要 ( )   PDF (41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了921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强震记录基线偏移的原因,指出强震仪的倾斜是导致近断层强震记录基线偏移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基线校正方法,比较好地消除了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偏移.根据作者的研究,原始记录经基线初始化之后,基线偏移对反应谱在工程界最感兴趣的0.1~6s周期范围内的影响是很小的,对PGA的影响也很小,但对PGV,PGD和永久位移(D-last)的影响则相当大.因此,对近断层强震记录进行基线校正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所提出的基线校正方法,可应用于对1999年土耳其地震及921台湾集集地震余震产生的近断层强震记录和其他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校正.
    台湾地区地震的空间关联维特征与构造环境研究
    燕云鹏, 许建东, 董瑞树
    2004, 26(1):  15-23. 
    摘要 ( )   PDF (28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关联维方法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先利用100a来台湾的地震目录计算各个地震区、带的关联维数,将地震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定量表达出来,然后综合分析地震空间分布的关联维数和孕震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1)台湾东、西部地震区由于地震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因此关联维数有较大的差异;2)在各地震区内部的各个地震带由于板块构造、地壳结构、活断层分布上的差异,而具有与其构造特征相对应的关联维数;3)各地震带内部的各个不同的部位又由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而导致地震分布上出现不同的丛集性,表现为不同的关联维数.这些结论充分说明通过关联维分析所得到的地震活动的空间图像与地震活动所代表的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渤海海域第四系发育概况
    徐杰, 冉勇康, 单新建, 陈国光, 李祥根
    2004, 26(1):  24-32. 
    摘要 ( )   PDF (26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渤海位于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东部.该区第四纪构造活动强烈,历史上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地震.然而,渤海地区第四系的研究远不能与渤海湾盆地的陆地部分相比,有关第四系厚度分布的情况至今仍未见报道.为此,文中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利用新近系-第四系、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厚度分布资料,通过GIS与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第四系厚度分布图.渤海地区第四系一般厚300~600m,局部厚达800~1 000m;渤海西部和东部第四系等厚线总体分别呈NW和NE向带状分布.
    断层崖演化与古地震研究
    尤惠川, 邓起东, 冉勇康
    2004, 26(1):  33-45. 
    摘要 ( )   PDF (64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断层崖演化模型及其理论分析入手,给出了模型的数学分析解,导出了一次突发事件和蠕动成因断层崖演化的等时地形(地层)线、最大坡度和崖下堆积体截面积的精确表达式,据此分析了可能造成的几何与沉积构造特征.根据野外观察、实验分析及理论研究,探讨了断层崖演化及其古地震学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与断层崖相关的古地震几何形态、沉积结构和实验分析的综合标志,并具体研究和确定了与红果子贺兰山东麓断层崖和孟家湾F201断层崖相关的8次古地震事件及其近地表特征和复发周期,前者为2.0~3.0ka,平均2.4ka,后者为3.3~4.0ka,平均3.6ka.
    腾冲热海地区NW向断裂活动性的地球化学证据
    上官志冠, 高清武, 赵慈平
    2004, 26(1):  46-51. 
    摘要 ( )   PDF (18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腾冲热海是中国最著名的火山地热区,近期区内水热流体活动异常强烈.研究区内几乎所有95℃以上的沸泉、喷沸泉以及1993年以来发生的20余次水热爆炸点均沿NW向断裂分布,显示该断裂目前处于强烈活动之中.钍、氡射气测量结果确定了NW向断裂的存在和具体位置.研究认为,NW向断裂的形成和异常活动可能与火山区壳内岩浆活动有关.
    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的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背景探讨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小凤, 刘百篪, 才树华, 郑文俊
    2004, 26(1):  52-60. 
    摘要 ( )   PDF (35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黄土滑坡分布及活动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38年地震中遭破坏的东汉金城郡郡治允吾县应在今青海省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附近;陇西郡治狄道县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城.由此确定138年地震的极震区位置大致在今甘肃省永靖县西北的湟水、黄河交汇地带.该区也是黄土滑坡密集分布区,其中的大型滑坡应为地震滑坡.在构造上该区位于拉脊山北缘弧形逆冲断裂带的前缘.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部分地段为全新世活动,其向NE方向的逆冲推覆致使古近系泥岩和早更新世砾岩等发生了明显的挤压褶皱变形.石油勘探资料也证实拉脊山北缘弧形构造带前缘在深部存在隐伏的挤压逆冲断褶带.由此推断138年金城-陇西63/4级地震的发生很可能与该逆断裂-褶皱带的新活动有关.
    用阶地测量方法探讨阿尔金断裂中段全新世滑动速率
    王峰, 徐锡伟, 郑荣章
    2004, 26(1):  61-70. 
    摘要 ( )   PDF (104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高精度数字化SPOT卫星影像,结合野外考察和年代学测试,对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的3个典型走滑断层断错地貌点进行了研究.在安南坝沟,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一主要分支自(9.36±0.73)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7 5±1.7)mm/a;在七个泉子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有4条分支,其中1条规模较小的断层分支自(13.86±1.07)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0.5)mm/a,由此推断七个泉子附近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6.9±1.5)~(9.2±2.0)mm/a;约马克其断裂带自(4.73±0.38)ka BP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6±3.0)mm/a.综合以上各点结果,阿尔金南缘走滑断裂带中段88°30′E与93°05′E之间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7~11mm/a,与最新的GPS观测结果非常接近.
    利用活断层资料模拟中国大陆及其邻区晚第四纪地壳变形场
    荆燕, 任金卫
    2004, 26(1):  71-90. 
    摘要 ( )   PDF (115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构造是现今大陆地壳变形的重要反映.文中对发育于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活断层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并结合活断层定量研究对主要活断层做出了较为粗略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借助改进的Haines方法(即双三次样条函数),根据中国大陆及其邻区的主要活断层资料,推算得出将地壳变形看作连续变形情况下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的应变率场和速度场模型.模型与现今GPS观测结果可以较好地吻合.文中还针对模型计算结果对中国大陆各区的运动矢量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GPS观测结果的比较,定量估算出次级断裂在地壳变形中所产生的影响.
    亚洲中东部地区塑性流动波(“慢波”)与地震活动
    王绳祖, 张宗淳
    2004, 26(1):  91-101. 
    摘要 ( )   PDF (36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先前相似模型实验的结果,在板块边界驱动下,沿岩石圈下层(含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传播的塑性流动波包括"快波"和"慢波",二者均属于黏性重力波,并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快波"以100~102km/a量级的速度传播,已为塑性流动波控制下地震迁移的研究所证实.文中根据7级以上强震的条带状分布图像,证明在喜马拉雅弧驱动下还存在着波速仅为100~101m/a量级的"慢波",其中对7级以上强震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慢波"的辅波,其平均波长为445km,波速为0.81~2.80m/a,周期为0.16~0.55Ma."慢波"的边界起波时间距今约1.34~4.66Ma,相当于上新世中期至早更新世中期,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主要活跃期(幕)之一相吻合.以喜马拉雅弧西段和东段为波源所形成的2个"慢波"系统的波峰带相互重叠,为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背景.
    太行山北段中新生代断层岩的显微构造研究
    陈桂华, 温长顺, 胡玲, 徐锡伟
    2004, 26(1):  102-110. 
    摘要 ( )   PDF (65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行山北段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构造带中段的典型构造区,区内2条主断裂(紫荆关断裂和乌龙沟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发育中、新生代的碎裂岩系列断层岩.通过对断裂带内不同岩性原岩区的断层岩进行详细的显微构造研究,分析了3种主要变形强度类型的断层岩(碎裂化岩石或构造角砾岩、初碎裂岩、碎裂岩)的区域分布、显微结构以及微观变形机制,鉴定出断层岩中的3期构造变形叠加,结合区域资料探讨了区内中、新生代断层岩反映的3期主要构造运动及其特征,显示出构造强度逐渐减弱的演化趋势.
    天津海河隐伏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陈宇坤, 任峰, 张翠芬, 邵永新
    2004, 26(1):  111-121. 
    摘要 ( )   PDF (3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海河隐伏断裂精确定位的基础上,文中利用天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的4个海相地层作为标志层,通过地质钻孔勘探、微体古生物鉴定、地层对比及年代学测定和研究,获得了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表明,海河断裂在天津市区段的上断点埋深为21m,对应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塘沽区段的上断点埋深为16.4m,最新活动时代已进入了全新世早、中期;天津市区段在晚更新世晚期(36 290a BP)以来,垂直运动速度为0.248mm/a,塘沽区段全新世(7 200a BP)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0.333mm/a.这表明海河断裂塘沽区段(东段)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市区段(西段).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日本海板块俯冲的关系
    孙文斌, 和跃时
    2004, 26(1):  122-132. 
    摘要 ( )   PDF (63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mb≥6.0)及浅震(Ms≥5.0)的成组性活动特征,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未来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期间可能发生Ms≥5.0地震6次左右,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断层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概率评价初探
    冉洪流, 周本刚
    2004, 26(1):  133-140. 
    摘要 ( )   PDF (22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跨活动断层的线状工程的抗断设防仍采用确定性评价方法,考虑的是最大位错量,与抗御灾害的风险设计的实际要求不相符.文中将断层上最大位错点的位置分布及最大位错点两侧的位错展布,与可产生地表突发位移的强震复发模型联合,建立了评估活动断层各部位的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概率性评价方法.最后,以怀涿盆地北缘正断裂中的沈庄-长疃段为例,对其未来100a潜在突发位移的危险性做出定量评估,给出了断层段上各点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潜在位移.这一研究结果,可为跨断裂的线型工程进行抗御地表潜在突发位移的风险设计提供参考.
    延怀盆地现代构造应力场模拟与官厅水库大坝地震安全性初探
    文彦君, 郑文涛
    2004, 26(1):  141-152. 
    摘要 ( )   PDF (5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官厅水库所在的延怀盆地有多条活动断层分布,新构造运动强烈.官厅水库大坝安全与否事关首都安全.为此,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结合断层位移资料,模拟了延怀盆地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参照模拟的结果,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设定地震的烈度进行了拟合,讨论了设定地震对大坝的影响.对官厅水库大坝的地震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延怀盆地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N80°~85°E;2)可能的发震断层为方家冲-营门矿段断层;3)考虑大坝坝址的工程地质条件、发震断层与大坝的空间位置关系、历史大地震对大坝的影响等因素,则大坝的地震危险性将有所提高.
    利用反演方法确定新疆伽师地震的定位
    潘素珍, 张先康, 杨卓欣, 张成科, 段永红, 赵金仁, 嘉士旭
    2004, 26(1):  153-160. 
    摘要 ( )   PDF (3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一种广义反演方法,在任意垂向非均匀介质中,根据近震P,S波到时来确定地震事件空间位置的概率分布,应用此方法对新疆伽师地区临时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进行了定位处理,发现所定位的地震在平面图上呈明显的NNW向和NNE向线性分布,其中NNW向趋势略为明显.同时讨论了伽师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对伽师地区天然地震的定位结果显示了地震与断裂的密切关联,该震群的形成与震源区附近的隐伏断裂有关,这可能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地壳剧烈变形及现今构造运动所造成的结果,这些复杂的构造格局和特殊环境为伽师强震群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条件.
    科研简报
    《地震地质》第6届编委会第2次会议召开
    2004, 26(1):  160. 
    摘要 ( )   PDF (3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 0 4年 1月 1 7日 ,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由主编马瑾院士主持召开了《地震地质》第 6届编委会第 2次会议 ,会议的目的是讨论在新形势下《地震地质》如何走精品之路的问题。在京的编委丁国瑜、马宗晋、邓起东、朱日祥、李、汪集、周锡元、钟大赉、滕吉文等院士 ,丁仲礼、马胜利、王椿镛、车用太、曲国胜、刘启元、任金卫、陈晓非、汪一鹏、张国民、张培震、张家声、洪汉净、徐杰、程绍平、钱祥麟等教授和研究员出席 ,特约英文审校林传勇研究员及编辑部全体成员列席了会议。与会编委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地震地质》期刊的科学水平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编委们一致认为在目前期刊多、办刊难度大的情况下 ,应进一步强调《地震地质》期刊的特色 ,不断提高期刊质量。一方面要广开稿源 ,争取具有创新性、时效性强的优秀稿件 ,吸引反映国家和部门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水平论文 ,面向全国 ,既要反映本所的创新成果 ,也要迅速反映全国地震和地质领域所取得的优秀成果 ,既可采取专题组稿 ,也要积极吸收自由投稿 ;另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 ,通过编辑部、专家和编委会的共同努力 ,做好审稿工作 ,严把论文质量关 ,选择最优秀的论文、最新的

    新技术应用
    IKONOS卫星影像在城市防震减灾及震害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宁宝坤, 曲国胜, 张宁, 李亦纲
    2004, 26(1):  161-168. 
    摘要 ( )   PDF (50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探讨了IKONOS卫星影像在地震灾害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认为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在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震害的快速评估和地震应急决策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IKONOS卫星影像上,可以轻易分辨出城市防震减灾工作中需要的基本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桥梁.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可以从IKONOS数字影像中自动提取地物的形状、位置和属性等信息,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由于IKONOS卫星影像的更新速度远远高于城市地震灾害评价所需要的航空相片或大比例尺地形图,因此可以保证数据的实效性,从而解决"九五"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研究中的数据老化问题.IKONOS卫星影像的重复周期为3天,在理想的天气状况下,地震发生后的3天之内,用户就可以得到震区影像,因此可用于震害的快速评估,还可取代航空相片用于地震现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