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3-06
    目录
    地震地质2002年第24卷第1期目录
    2002, (1):  0-0. 
    摘要 ( )   PDF (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论文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
    徐锡伟, 陈文彬, 于贵华, 马文涛, 戴华光, 张志坚, 陈永明, 何文贵, 王赞军, 党光明
    2002, 24(1):  1-13. 
    摘要 ( )   PDF (246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震后野外考察表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赛湖地震(MS8.1)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上,发震断层具有高速率左旋滑动的基本特征,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4)mm/a;地震地表破裂带沿库赛湖段西起布喀达板峰东缘(91°08′E),向东经库赛湖北缘、青藏公路2894里程碑、玉珠峰南麓,东止于青藏公路东70km附近(94°48′E),地震地表破裂带沿N70°~90°W走向线状展布,全长约350km,由一系列走向N45°~50°E拉开状张裂缝、走向N60°~75°E张剪切裂缝、走向N80°W剪切裂缝以及隆起鼓包或开裂陷坑等斜列状组合而成,显示出纯剪切走滑的破裂特征,最大左旋水平位移6m;宏观震中位于昆仑山口西80~90km附近的库赛湖东北角山麓地带,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300m,在库赛湖北岸至山麓地带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由地震动或重力效应引起的次生破裂带总宽度可达2km.库赛湖地震地表破裂的左旋走滑特征表明,青藏高原物质确实存在着向东的滑移或流动,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与库赛湖段斜列的东大滩-西大滩段极有可能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地段.
    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何宏林, 池田安隆, 宋方敏, 董兴权
    2002, 24(1):  14-26. 
    摘要 ( )   PDF (96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中国西南的小江(Xiaojiang)断裂带作为康定(Kangding)断裂带的南段,在青藏块体向SE方向挤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断错地貌以及这些断错地貌14C年代或热释光年代,推算了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的左旋走滑速率.小江断裂带可以分为3段,其中段由平行的两条断层组成.西支断层和东支断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7.0~9.0mm/yr和6.0~7.5mm/yr.简单相加,就可以推算出小江(Xiaojiang)断裂带总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3.0~16.5mm/yr,与康定断裂带北段的鲜水河(Xianshuihe)断层的走滑速率大致相当,约等于康定(Kangding)断裂带中段的安宁河(Anninghe)断层及则木河(Zemuhe)断层的两倍.这个结果可能暗示了在康定断裂带中段,可能存在着其他断层以解消另外一半的滑动速率.最有可能的断层是位于康定断裂带中段以东几十公里的普雄河-布拖(Puxionghe-Butuo)断层.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2002, 24(1):  27-34. 
    摘要 ( )   PDF (22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4个探槽,共揭露出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0.5~1.5m之间,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历史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量进行对比,估计它们的震级都在7级以上.
    酒西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研究
    闵伟, 张培震, 何文贵, 李传友, 毛凤英, 张淑萍
    2002, 24(1):  35-44. 
    摘要 ( )   PDF (37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室内航片判读和野外调查,在酒西盆地发现3条全新世活动逆掩断层,它们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都很接近,为0.18~0.25mm/a.通过探槽揭露出的3条断层全新世以来各发生两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揭露的古地震年代及断层活动所形成的微地貌特征分析,阴洼山断层是独立活动的;北大河断层和新民堡断层上的古地震事件在时间上可能非常接近,具有丛集特征,或者是一次地震事件分别破裂这两条断层,但目前的测年手段还无法区别它们是一次破裂事件形成还是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次事件所形成的.
    景泰-天祝断裂单元与多重特征地震的危险性概率评估
    甘卫军, 刘百篪
    2002, 24(1):  45-58. 
    摘要 ( )   PDF (53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景泰-天祝断裂的大比例活动构造填图资料,建立了合理的破裂分段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实时模型"并考虑断层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景泰-天祝断裂的大震危险性概率作了定量评估.所得结果认为,景泰-天祝断裂的下次大震很可能是毛毛山与金强河两个单元破裂段的组合破裂,震级约MS7.5.未来10,20,50,100a内最可能的发震概率分别是%、27%、56%和81%.
    新疆伽师强震群的震源破裂特征
    单新建, 何玉梅, 朱燕, 马宝柱, 杨成荣
    2002, 24(1):  59-68. 
    摘要 ( )   PDF (48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国内外短周期P波初动符号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资料,研究了1997年1月23日至1997年11月4日伽师强震群的震源机制解和伽师强震群中的5个强震、后续地震及其周边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从震源机制解来看,伽师强震群主要有走滑和正倾两种破裂类型,主压应力轴方向主要为NNE向和近垂直,而主张应力轴为NW向并近水平,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局部特征.从破裂过程看,伽师强震群的破裂过程相对简单,破裂面积不大,上升时间较短,是由一点向四周快速扩散的脆性破裂,无明显的伸展方向,与阿图什地震完全不同.研究结果表明,伽师强震群与震源附近的地壳结构在垂向和横向上的非均匀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而阿图什地震与塔里木盆地的现今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伽师强震群是在震源区附近地壳上部垂向和水平向力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多次沿NNE向的快速脆性破裂,从而形成了以张性破裂和左旋走滑为主的震源特征.
    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构造
    王绳祖, 张流
    2002, 24(1):  69-80. 
    摘要 ( )   PDF (725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所述华北地区位于中东亚塑性流动网络系统的东部(偏北),在岩石圈下层内含右向和左向塑性流动网带多条,受其控制,在其上方多震层内形成地震带,并导致上层构造应力场在总趋势上与下层基本保持一致.发震断裂以不同交角沿网带展布,组成地震构造带,其中少数地震构造带的视成熟度较高,多数尚属未成熟的准地震构造带.
    以震源精确定位结果分析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
    高景春, 刁桂苓, 张四昌, 蔡华昌, 张宏志, 赖晓玲, 李钦祖, 王勤彩, 李松林, 张彦清, 朱振兴
    2002, 24(1):  81-90. 
    摘要 ( )   PDF (3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远场和近场数字地震观测记录,重新测定了张北地震序列ML≥3级地震的震源位置,结合修订后的震源机制、宏观烈度分布资料,给出了张北地震序列的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由走向NWW、倾向NNE、倾角44°、长11.5km的左旋走向滑动的主破裂面,2条NNE走向、高倾角、右旋走滑的次要破裂面组合而成.NWW和NNE走向的破裂面共轭展布,2条NNE向的破裂面呈右阶斜列,3条破裂面先后依次出现.破裂面埋深1.4~7.6km,在地壳的浅部.研究表明,在没有发现活动断裂的"构造稳定区",利用精确可靠的强震序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和宏观烈度分布资料,从三维空间分析研究强震序列的震源断层,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京西北盆岭构造区强震复发概率模型及地震潜势的定量评估
    陈立春, 冉勇康
    2002, 24(1):  91-100. 
    摘要 ( )   PDF (30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活动构造的定量化研究成果,视强震复发间隔为一随机变量,借鉴NB模型的建模方法,结合强震复发过程中存在分形规律的思想,建立京西北模型--强震复发间隔的均一化值服从正态分布N(1.000 3, 0.24642);京西北盆岭构造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概率较高的断裂是:天镇-阳高盆地北缘断裂、阳原盆地南缘断裂、延庆盆地北缘断裂辛韩段、矾山盆地北缘断裂燕水段、宣化盆地南缘断裂.
    北京高丽营断层事件年代学研究
    尹功明, 卢演俦, 魏兰英, 张景昭
    2002, 24(1):  101-110. 
    摘要 ( )   PDF (29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断层的活动时代是活动构造、古地震和新构造等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的难点所在.确定断层最新一次活动事件的年代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测定断层活动产物(如断层泥、断层破碎物、崩积楔等)的年龄来确定断层事件的年代;二是通过测定断层错动的最新地层及其上覆未错动的最老地层的年龄,来获得活动年代的上下限年龄.根据沿高丽营断层在房山坨里至永定河一带所观察到的活动断层的具体特征,分别采用了上述两种途径和相应的测年技术,给出了芦井、晓右营、辛开口和长辛店等地断层的最后一次活动的大致年代.高丽营断层至少有过3次活动,分别发生在距今270~360,130~140和1.8~4.2ka.
    福建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的地壳运动
    徐起浩, 冯炎基, 施建生
    2002, 24(1):  111-123. 
    摘要 ( )   PDF (90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表明,深沪湾地区晚更新世早中期地壳运动以下沉为主,沉积了冲洪积含砾砂粘土层.晚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地壳先升后降,近1 500a B.P.以来地壳较为稳定.在(25 580±2 490)~15 460a B.P.期间,该区地壳与水动型海平面大致同步升高,上升幅度为8m左右,速率达0.78mm/a,深沪湾内生长了古牡蛎.15 460~11 000a B.P.期间,该区地壳快速上升,上升幅度超过10m,速率超过2mm/a,形成多个由晚更新世含砾砂粘土构成的低凹洼地,古牡蛎滩成为台地.其后地壳稳定,在低凹洼地内生长了古森林.7 000a B.P.深沪湾发生了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古森林生长的凹陷洼地变成泻湖环境,古牡蛎滩台地与海面很接近.2 000a B.P.左右,深沪湾又一次发生由强古地震导致的地壳快速下沉,古森林下沉到更深的海底,古牡蛎滩回到潮间带海域.
    问题讨论
    华北地区壳内低速层与地壳流变的关系及其对强震孕育的影响
    周永胜, 何昌荣
    2002, 24(1):  124-132. 
    摘要 ( )   PDF (2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唐张地区普遍存在壳内低速层,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没有发现低速层,壳内低速层的这种分布受新生代裂陷伸展的控制.华北地区中地壳下部和下地壳低速层是岩石塑性流变的结果,中地壳上部低速层是地壳裂陷伸展时形成的水平拆离带和韧性剪切带,岩石各向异性和流体作用可能是引起低速的原因.壳内软弱层(低速和塑性流变层)增强了块体层间的解耦作用,对地震孕育起着重要作用.
    科研简报
    投稿须知
    2002, 24(1):  132. 
    摘要 ( )   PDF (28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对来稿的新要求 :1 .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 ,英文摘要请加长到 1页左右 ,并提供对照的中文稿 ,供编校时参考。2 .参考文献 (中文的 )中英文对照 ,放在西文参考文献的前面。如果发表时就是中英文对照 ,请按原文准确提供。例 :李平 .1 988.……LIPing .1 988.……张天意 .1 990 .……ZHANGTiang yi.1 990 .……3 .作者简介 :姓名 ,性别 ,出生年 ,毕业学校及专业 ,学位 ,技术职务 ,现主要研究方向 ,电话 ,E mail等。放在英文摘要后面。4.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 ,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 ,复姓应连写 ,名字的首字母大写 ,双名中间加连字符。例 :ZHANGYing(张英 ) ,WNAGLi chun(王立春 ) ,SHANGGUANJing yun(上官京云 )。以上要求请参阅 2 0 0 2年第 1期发表的文章投稿须知@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