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8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8-03-11
    目录
    地震地质1998年第20卷第1期目录
    1998, (1):  0-0.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河北蔚县九宫口断层重叠带的断层生长、位移转移和演化
    程绍平, 杨桂枝
    1998, 20(1):  1-8. 
    摘要 ( )   PDF (9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河北蔚县九宫口断层重叠带进行了地质和地貌观察、年龄测定和断层落差分析。结果表明,伴随重叠带内的断层生长,位移发生转移,而且,原来两个独立的断层段演化成为互相关联的单一断层。岩浆活动和掀斜作用是该重叠带演化的原因。
    阿尔金构造系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断裂左旋位错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1998, 20(1):  9-18. 
    摘要 ( )   PDF (12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成阿尔金构造系的断裂,均具左旋位错特征。发生于渐新世-中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450~70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225~375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达150~250km.发生于上新世以来的总位错量为90~130km.其中,分布于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50~80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40~50km.发生于第四纪的左旋位错量20~27km.其中,分布在阿尔金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7~17km,分布于其它断裂带上的位错量为10km左右。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侯康明
    1998, 20(1):  19-26. 
    摘要 ( )   PDF (8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造成了6段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成因、不同等级的地表破裂,构成了呈面状分布的复杂地震破裂带,与我国西部地区由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破裂带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4段破裂与极震区及余震分布的位置相重合,主体散布在冬青顶北麓一带,沿皇城-双塔活动断裂的东段和武威-天祝活动断裂北段分布,是1927年古浪地震的主破裂带。其余两段分别分布在Ⅸ度区内的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和西山堡-滴水崖断裂带上,是高烈度区内的次级破裂。4段主破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统一变形机制。其中冬青顶张性破裂带是发育在山前下方寨-严家新庄逆断层上盘的次级张性破裂,而主破裂是由逆断层运动在寺儿沟滩等处的山前洪积台地上产生的。
    1976年唐山地震发震断裂的活动性研究
    李建华, 郝书俭, 胡玉台, 于之水, 褚宝贵
    1998, 20(1):  27-33. 
    摘要 ( )   PDF (13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震后野外考察及航空摄影发现的地裂缝带,说明唐山断裂与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的发震构造有密切关系。用卫星遥感信息和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对唐山断裂的活动性做了新的研究。卫星图像解释结果表明:震前一年多时间内,NE向的唐山断裂被NNW向断裂截切而NWW向断裂受到牵引,因而显示出右旋走滑的活动形迹。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则证明,唐山断裂是倾向NW,高倾角的右旋走滑正断层,它断错了全新统(Q4)、晚更新统(Q3)、中更新统(Q2)和早更新统(Q1)地层。
    塔里木盆地中部地震转换波测深及其解释
    张家茹, 邵学钟, 范会吉
    1998, 20(1):  34-42. 
    摘要 ( )   PDF (10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沿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库车-塔中-塔南测线,首次进行了地震转换波测深。探测结果表明,本区岩石圈具有明显的层状-块体结构,地壳厚度40~50km,隆起区约为40km,凹陷区约为50km.上地壳的厚度在盆地中部明显减薄,中地壳波速相对偏高(VP=6.4~6.5km/s),下地壳上部普遍存在低速薄层,结晶地壳的速度高于周围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的波速,波速结构表明地壳具有陆壳性质,地壳内存在具有逆冲性质的深部断裂。综合解释认为,自新生代以来,在印度-欧亚板块边界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石圈内包括结晶基底面和莫霍面在内的各深部界面(岩层)的准同步挠曲变形和地壳刚性块体沿深部逆冲断裂的调整运动,是塔里木盆地岩石圈中主要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雁列构造的几何及其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刘力强, 马瑾, 马胜利
    1998, 20(1):  43-53. 
    摘要 ( )   PDF (115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几何、力学条件不同的雁列构造模型的应力场,探讨了几何参数对应力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几何参数不同的情况下,雁列构造中局部断层扩展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会对相邻构造产生作用。围绕断层扩展部位剪应力增量场呈八瓣式分布,平均应力增量场呈四象限分布。在较小范围内同时存在几个断层扩展区的情况下,围绕这个弱化区仍可形成上述增量场图案。
    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何昌荣, 马胜利, 黄建国
    1998, 20(1):  54-62. 
    摘要 ( )   PDF (1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与主压应力方向斜交的断层上,正应力与剪应力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导出了小扰动条件下决定稳定性的临界刚度与滑动速率的关系。由于这一关系具有临界刚度随滑动速率增加而减小的特点,因此速率增加可能导致周期性粘滑向稳定滑动转化,而速率减小可能使本来稳定的滑动转化为周期性粘滑过程。在这种斜交断层中,速率增加虽然可能抑制周期性粘滑,但是稳滑时超过一定限度的速率增加会导致一次性不稳定滑动。三轴摩擦实验提供了关于粘滑与稳滑可相互转化的支持证据。
    中东亚大陆塑性流动网络控制下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
    李建国, 周永胜, 王绳祖
    1998, 20(1):  63-72. 
    摘要 ( )   PDF (25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塑化松香和干凝滑石粉浆分别作为岩石圈延性下层(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和脆性上层(上部地壳)的相似材料,就亚洲中东部大陆在板块边界推挤作用下的构造变形进行了模拟实验。初步结果表明,本地区在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推挤下,形成两个塑性流动网络系统,它们控制了岩石圈上层构造变形,在分布格局上大致与地震的网络状分布相对应;东北部可能存在另一规模较小、作用较弱的驱动边界及相应的网络系统,由于它的影响,导致华北北部构造带和地震带的扭曲。实验还表明,大型压性盆地的形成与岩石圈下层稳定块体的存在有关。
    华北地壳岩石波速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张友南, 孙君秀
    1998, 20(1):  73-81. 
    摘要 ( )   PDF (10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结晶岩的矿物成分、成因类型与高压室温下波速绝对值的关系,以及高温高压下岩石波速与物相变化的关系,把岩石分为7种波速类型。在一定的构造条件下,根据岩石波速随地壳深度的变化关系,提出了岩石级数的定量概念,它反映了岩石的酸性(或基性)程度,并可根据地震测深值获得相应深度下综合岩石的平均级数。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地壳的组成,角闪岩在壳内的生成和存在条件,地壳内石英岩的相和壳内低速层的成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土壤发育特征及其随时间(年代)的演变关系
    邢成起, 吕德徽, 董治平, 孙忠, 陈军营, 贾政
    1998, 20(1):  82-90. 
    摘要 ( )   PDF (101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河西走廊榆木山前开展了旨在用于活动构造测年工作的土壤发育年代学方法的研究。通过在不同时代河流阶地上开挖土壤探槽、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对各级河流阶地形成年代的14C和热释光年龄测定,详细研究了本区与断层新活动有关的土壤发育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及其随时间(年代)的演变规律,初步建立起了土壤CaCO3含量和CaCO3累积指数与发育年代的定量计算关系式。经回检和对比分析认为,所建定量计算关系式可试用于同类地区活动断层的测年工作。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其在防震减灾科研中的应用
    刘治, 刘启元, 张培震, 戴丽思, 王立红, 高维安, 聂高众, 张崇立, 朱燕民
    1998, 20(1):  91-96. 
    摘要 ( )   PDF (9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网格建设的详细技术方案,将完成研究所内的局域网建设,并加入国家地震局京区高速链路。按Intranet模式建成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广大科研人员能方便快捷地通过因特网查询到国际上大量的有关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信息,及时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地震地质数据资源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