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8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9-09
    目录
    地震地质1998年第20卷第3期目录
    1998, (3):  0-0. 
    摘要 ( )   PDF (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杨晓平, 邓起东, 张培震, 徐锡伟, 于贵华, 冯先岳
    1998, 20(3):  193-200. 
    摘要 ( )   PDF (21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M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M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M6)。
    利用卫星图像研究西藏羌塘及邻区的断裂活动性
    李建华
    1998, 20(3):  201-207. 
    摘要 ( )   PDF (2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50万彩色合成镶嵌的卫星图像,对羌塘块体及邻近大约50万km2地区的断裂活动性进行分析判读。根据断裂的影像特征,将所判读的断裂分成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活动和第四纪早、中期活动3类。结合本世纪以来的地震活动,分析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性。例如位于羌塘盆地以北,全新世明显左行走滑的玛尔盖茶卡-若拉错断裂带上,1997年11月8日发生了玛尼7.5级地震,是该断裂带现代活动的表现。
    沂沭断裂晋宁期的构造活动及性质
    周建波, 胡克
    1998, 20(3):  208-212. 
    摘要 ( )   PDF (12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外地质现象及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证明,沂沭断裂中段的北北东向基底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晋宁期(941Ma)。晋宁期华北、扬子两板块陆-陆碰撞作用过程中,由于碰撞边界不吻合而导致的碰撞走滑构造,代表沂沭断裂的早期活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沂沭基底韧性剪切带与沂沭断裂以及郯庐断裂活动的关系。
    湖北西部恩施断裂活动性评价
    汪华斌, 吴树仁, 吕贻峰, 易顺华
    1998, 20(3):  213-218. 
    摘要 ( )   PDF (15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分析恩施断裂的变形结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以及新活动和几何分形结构特征,结合断裂的活动时间测定,对湖北西部恩施断裂的活动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认为恩施断裂变形分段特征明显,活动具有多期次,且新构造期曾有活动,但现今活动极其微弱。同时,确定恩施断裂的活动时间上限为20万a以上,重复活动的周期较长,对附近水电工程建设不会产生重大危害。
    用宽频带波形资料研究青海西捷6.8级地震的震源过程
    刘振, 周蕙兰
    1998, 20(3):  219-224. 
    摘要 ( )   PDF (13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的宽频带数字化波形资料进一步研究了1988年11月5日青海省西捷MS6.8级强震的震源过程。通过波形模拟和基于优化遗传算法的全局反演,对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裂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此强震是以一次主破裂为特征的事件,与略带逆掩分量的走滑活动断层有关。根据单向破裂对各台站视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的分析,认为破裂可能是沿北西走向的断层面由东南向西北传播。
    辽河裂谷的深部构造与裂谷活动的侧向迁移
    赵俊猛, 卢造勋
    1998, 20(3):  225-233. 
    摘要 ( )   PDF (2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横穿辽河裂谷的闾阳-海城-东沟剖面的深部地震探测、重力测量、大地电磁测深、大地热流测量资料做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辽河裂谷地带壳幔间具有多个薄层过渡的特征,与东西两侧的辽东台隆和燕山台褶带明显不同。壳幔过渡带的薄层结构、速度结构、温度结构以及壳内低速层和软流圈顶面构造特点表明辽河裂谷的构造演化过程自西向东侧向迁移,当前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前锋不在裂谷之下,而是向东移至金州地震带附近的析木一带,深部物质运动是辽河裂谷形成及其活动性侧向迁移的主要动力学因素。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原理与初步应用
    李晓芹, 陶裕录, 冯锐
    1998, 20(3):  234-242. 
    摘要 ( )   PDF (24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阻率层析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根据研究区域边界处的电压和电流值确定区域内部电阻率的分布,它同声波和电磁波层析成像的原理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据电阻率层析成像的数学原理,从积分变换、线性迭代反演和非线性迭代反演3种基本的反演途径系统地分析和归纳了当前几种主要的电阻率图像重建方法,并讨论了雅可比偏导数矩阵的求解。已开展的电阻率层析成像的野外观测试验,给出了实测的井间和地表两种观测系统的成像结果,分析了技术应用中的特点与限制。
    大地电磁(MT)阻抗张量的正则分解及其初步应用
    晋光文, 孙洁, 王继军
    1998, 20(3):  243-249. 
    摘要 ( )   PDF (14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鉴于大地电磁阻抗张量传统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普遍适用的正则分解方法。在用正则分解方法分析时,主坐标系提供的8个标量参数,描述了地球系统传输特性和场源极化状态及其联系,因此是物理意义明确、易于解释的参数体系。讨论了正则分解方法在各种构造条件下的特点和场源的极化问题,并给出了简单的应用实例。
    电磁阵列剖面-大地电磁联合测量及其资料处理
    邓前辉, 孙洁, 王继军, 汤吉, 詹艳, 赵国泽, 白登海, 梁竞阁, 陈木森, 叶柏元, 王友胜
    1998, 20(3):  250-254. 
    摘要 ( )   PDF (8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阵列剖面(EMAP)与大地电磁(MT)联合测量是在作EMAP测量的同时获得一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测量结果。其优点是:(1)测量剖面不仅获得EMAP资料,而且还获取完整的MT资料,增加了测量的信息量;(2)弥补了单纯EMAP测量时深部信息可能不足的缺陷;(3)提供了EMAP与MT综合研究的最佳资料。
    科技简讯
    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及其形成演化模式
    耿杰, 张昭栋, 魏焕, 王忠民
    1998, 20(3):  255-260. 
    摘要 ( )   PDF (15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的生成方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演化模式的研究表明,唐山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正负区和异常特征区的时空演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负值区的演化具有“收缩-扩展-急速扩展-发震”的特征;异常特征区的演化显示“迁移-扩展-稳定-发震-消失”的特征;滑动变差值显示“增大-减小-发震-急速减小”的变化过程。探讨了地下水位动态图象演化与构造变形、断层运动和上地幔物质上涌的关系,提出了唐山地震地下水位动态图象“场-区-源”的演化模式。
    科研简报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周瑞琦, 虢顺民, 何蔚
    1998, 20(3):  261-268. 
    摘要 ( )   PDF (18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是龙陵-澜沧断裂带上两次典型的双震型强震活动,但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应力场分布、发震构造和烈度分布等方面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龙陵地震发生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的地块内,地质构造比较均一;地震处在NNW向挤压的统一应力场中;两主震的发震构造走向和两个Ⅸ度区长轴近于直交。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在一古板块边界附近,震区构造复杂,耿马7.2级地震和澜沧7.6级地震发生于不同的应力环境中,发震构造和极震区长轴近于平行,呈斜列状分布。通过对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双震型强震活动的共轭型和牵动型两种破裂模型,并对各自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综述
    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
    杨清源, 陈献程
    1998, 20(3):  269-273. 
    摘要 ( )   PDF (13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三方面对水库诱发地震进行预测:根椐水库区的地质、地震和工程条件,在水库的设计阶段进行诱发地震的前期评价预测;按国内外已有震例资料预测可能诱发地震的水库发生最大地震的时间;在已初发震的水库对地震的发展趋势和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科技简讯
    海口ZK26井逸出氡观测试验
    顾申宜, 刘伟, 桂愉侬
    1998, 20(3):  274-276. 
    摘要 ( )   PDF (6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依据一年多试验观测数据及前人资料,对ZK26井多种井口采气系统及相应逸出氡值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试验表明:(1)在静水位井内含水层中逸出氡气能穿过600m静水柱,从孔口逸出,逸出氡值与井口装置相关;(2)当在某一定井水深度中安置一喇叭口形的内管,在负压采样时,外环管封闭与否和内管逸出氡值无关,从而为静水位井进行水位、水温、气氡等综合观测提供合理的井口装置设计依据。
    综述
    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张景发, 邵芸
    1998, 20(3):  274-288. 
    摘要 ( )   PDF (38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介绍了干涉成像雷达(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以及星载INSAR的处理流程,还介绍了主要的应用领域,特别是INSAR在确定兰德斯地震位移场中的应用。说明INSAR在三维信息获取及地壳形变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