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7-12-10
    目录
    地震地质1997年第19卷第4期目录
    1997, (4):  0-0. 
    摘要 ( )   PDF (3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
    易学发, 苏刚, 王卫东, 唐俊昌
    1997, 19(4):  289-295. 
    摘要 ( )   PDF (19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实地观察和测量资料描述了西安地裂缝带的基本特征,着重阐明了深井水位动态变化和地面不均匀沉降与地裂缝活动之间的时空关系。认为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大幅度下沉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局部地质构造条件对地裂缝特征的形成有一定控制作用。
    安徽西南宿松-枞阳断裂中段活动性的综合评价
    姚大全, 汤有标, 刘加灿, 李杰, 刘庆忠
    1997, 19(4):  296-300. 
    摘要 ( )   PDF (13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西南的宿松-枞阳断裂有历史记载以来曾发生多次中、小地震。综合近年来在该地区进行的一些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累的资料,利用宏观、微观构造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配合断层物质测年等手段,对该断裂中段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说明了近代中、小地震沿断裂发生的地质背景,并对断裂未来地震活动水平进行了初步预测,为弱震地区断裂活动习性综合评价提供了一个实例。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陈杰, 曲国胜, 胡军, 冯先岳
    1997, 19(4):  301-312. 
    摘要 ( )   PDF (34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山西大同第四纪火山岩中幔源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其上地幔流变学意义
    陈孝德, 林传勇, 张小鸥, 史兰斌
    1997, 19(4):  313-320. 
    摘要 ( )   PDF (20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山西大同第四纪玄武岩中含有少量小型的幔源包体,主要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反映了上地幔条件下至少有两次变形事件;包体的平衡温度为900~1050℃,平衡压力为1.1~1.7GPa,对应的来源深度为40~60km。由包体的变形显微构造推导的上地幔流变学参数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符合大陆拉张带上地幔的特征。在第四纪时期,该地区上地幔仍然继续其底辟上涌过程。
    日本横手盆地东缘陆羽逆断层系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分段性
    徐锡伟, 邓起东, 汪一鹏, 铃木康弘, 米仓伸之, 王存玉
    1997, 19(4):  321-332. 
    摘要 ( )   PDF (36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陆羽逆断层系上1896年同震地表破裂特征、长期活动习性和断错地貌等的研究,给出了可识别的逆断层型段落边界的标志,它们是断层崖形态持久性变化的过渡地段、断层抬升盘山地分水岭高程明显变化的转折部位、剖面几何结构转换区和断层下降盘盆地内的隐伏横向基岩脊等;指出逆断层上公里量级的空缺和阶区不能有效地终止或延缓逆断层型同震地表破裂的横向扩展,因此,不能作为逆断层型段落的边界,最后对陆羽逆断层系的千屋段和横手段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简要评估。
    鲜水河断裂带跨断层形变测量及其地震学意义
    吕弋培, 李铁明, 廖华
    1997, 19(4):  333-340. 
    摘要 ( )   PDF (17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多年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的分析,揭示出鲜水河断裂带不同部位的形变特征,断裂带破裂区表现为较高速率的蠕滑运动,其运动速率又以极震区为中心向两侧衰减,“闭锁区”则具有运动停滞的特点,并有明显的分段性。断层形变的特殊形态还与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如每当形变出现“V”(或倒“V”)字型时,会有中小地震对应;断层扭动反向与变化也与地震有关。
    张强凹陷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分析
    曲国胜, 周永胜, 徐杰, 肖晓辉, 牛娈芳
    1997, 19(4):  341-352. 
    摘要 ( )   PDF (3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张强凹陷及邻区露头构造形迹和岩心裂缝测量的应力分析,把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划分出自太古代以来的8个构造期,确定了各期构造应力场状态及构造组合形式,认为晚侏罗世及白垩纪古构造应力场是断陷盆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应力场,晚侏罗世为近东西向拉张的构造应力状态;阜新组沉积期末至泉头组沉积前,由东西向拉张转为近东西向挤压,导致断陷阶段结束和上侏罗统变形;白垩纪为东西向挤压,早期区域整体沉降,晚期大面积隆升遭受剥蚀。早第三纪期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晚第三纪以来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新生代的两期应力场仅使一些断裂继续活动,变形强度小于前两期。
    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1997, 19(4):  353-357. 
    摘要 ( )   PDF (12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水氡异常机制研究中,人们以往都强调岩石力学机制,即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产生氡射气。然而,大量的震例表明,水氡异常可出现在孕震早期,可见于距震中较远的井中,那里的与那时的含水层岩石很难处在微破裂状态。因此,笔者提出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含水岩体的变形与其水动力状态的变化引起水氡异常的机制。
    水动力弥散与水化学前兆信息传递特征初步研究
    刘春国
    1997, 19(4):  358-362. 
    摘要 ( )   PDF (1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分析大量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将水化前兆异常变化归结为3种基本曲线类型,将这些基本曲线与水动力弥散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了水化前兆信息传递机制实质是一种水动力弥散的新观点,并就水动力弥散理论在水化前兆信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地形对大地电磁测深(MTS)资料的影响
    晋光文, 孙洁, 王继军
    1997, 19(4):  363-369. 
    摘要 ( )   PDF (16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形影响是山区MTS工作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做了理论分析并用均匀半空间表面二维地形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影响不仅与MTS资料的种类、极化模式、场源电磁波周期及测点位置有关,而且还依赖于不同的地形形态和尺度。此外,还根据悬崖模型计算,给出了关于地形影响范围的估计。
    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
    梁海华, 丁中一, 潘懋, 侯建军, 郑文涛, 刘锡大
    1997, 19(4):  370-378. 
    摘要 ( )   PDF (21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地质、地震剖面、重力等资料及野外实地考察结果,分析了新疆吐哈盆地内各块体的力学性质和运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吐哈盆地的发育模式。根据地质模型,并充分考虑了地质时间因素,建立了包括大区域平面模型、南北向剖面模型和台北凹陷三维模型等计算模型,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古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场。结果表明:吐哈盆地自侏罗纪以来一直受到近南北向的挤压,但盆地各段边界上的作用方向略有变化。模拟结果还显示出盆地的不对称形态以及主应力方向随深度的变化。
    书讯
    新书介绍
    李树菁
    1997, (4):  379-379. 
    摘要 ( )   PDF (2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与《地象概论——自然之谜新解》是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徐好民多年来研究地震前兆与预报问题的两本历史自然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