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9年 第1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9-06-07
    目录
    地震地质1989年第11卷第2期目录
    1989, (2):  0-0. 
    摘要 ( )   PDF (17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1932年昌马地震破裂错动过程的初步探讨
    刘仲方
    1989, 11(2):  1-6. 
    摘要 ( )   PDF (8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1932年12月25日发生在甘肃省境内祁连山西部的昌马地震(Ms=7.5)造成的宏观地表破裂带的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有关断裂活动的资料与室内模拟实验结果,本文着重探讨昌马地震发震断裂的构造演化及其应力集中部位的破裂错动过程。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多破裂错动起始点的昌马地震断层模式。
    模式识别方法在华东地区的应用——地震危险区划分
    谢华章, 王爱玲, 杨彩霞
    1989, 11(2):  7-15. 
    摘要 ( )   PDF (1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按I.M.Gelland等人建立的模式识别Cora-3修改算法研究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和地球物理特征并用于识别本地区破坏性地震。破坏性地震易发生在新构造运动的沉降区内、白垩纪或新生代构造(断陷)盆地的内部或边缘、新构造垂直差异运动的地质块体边界附近以及活动断层数较多的地方。 “投票”结果表明误识率较低(ε=0.061—0.098)。根据“投票”结果,划分出五个D节点相对密集的地震危险区。 控制试验表明识别结果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
    中国地震地质科学的先驱——纪念翁文灏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潘云唐
    1989, 11(2):  16-18. 
    摘要 ( )   PDF (5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平简介:翁文灏原名存璋,号咏霓、悫士,1889年生于浙江鄞县,1912年毕业于比利‘时 鲁凡大学,获地质学博士学位,旋即返国,历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师、教授、该部地质调查所矿产股长、代所长、所长等职务。1971年病逝于北京。 翁文灏先生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主要负责人之一,长期、多次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专业学术团体的会长(理事长),他是我国现代科学、特别是地质学、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和奠基人。
    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
    赵根模, 王若柏, 刘雨田, 郑文俊
    1989, 11(2):  19-25. 
    摘要 ( )   PDF (1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及震中、震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乌江渡水库焦家坪地震区峡谷两侧的振动特征
    杨清源
    1989, 11(2):  26-32. 
    摘要 ( )   PDF (77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焦家坪地震区深峡谷两侧的密集台网观测结果,分析了峡谷两侧的振动特征。对修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大型水电工程场址地震微小区划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断层带上的振幅异常作了分析。
    漳州-华安“地震窗”及其机制
    吕浩江, 杨志辉, 陈辉琼
    1989, 11(2):  33-38. 
    摘要 ( )   PDF (84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漳州-华安是一个中强地震活动区,现今小震活动频繁。本文分析该区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特点,发现该区地震活动性涨落与闽台强震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得出该区是一个“地震窗”的认识。进而对“地震窗”的形成条件进行讨论,认为该区“地震窗”的形成是与其深部热作用所产生的向上垂直作用力紧密相关。
    云南阳宗海电厂场地的地震地质条件评价
    王德民, 康琳, 杨美娥
    1989, 11(2):  39-45. 
    摘要 ( )   PDF (8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阳宗海火电厂地处小江强震带内,其地震烈度原定为Ⅸ度,严重地影响了该厂改扩建工程的可行性。近几年有关单位,作了厂址的地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使该厂能以基本烈度为Ⅷ度标准设防扩建。本文简要地介绍该电厂场地的地震地质条件,旨在以此为例,表明即使在强震的高烈度地区,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仍可选出国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允许的火电厂厂址,可供今后类似工程参考。
    根据钻孔崩落资料确定剑川地区应力场方向
    翟青山, 毛吉震, 张钧, 魏庆云, 李方全
    1989, 11(2):  46-52. 
    摘要 ( )   PDF (99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论述了钻孔崩落的力学机制、产生环境及其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介绍了超声波井下电视的测井原理、操作技术和钻孔崩落测井资料分析方法。根据一口800米深钻孔的超声波井下电视测井获得的崩落资料,确定剑川地震活动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20°E。这与近两年来在该区采用水压致裂法测定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N15°E是十分一致的。
    万有引力常数的变化与中国地震的时空分布
    B. 丹内斯
    1989, 11(2):  53-65. 
    摘要 ( )   PDF (15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是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比中国和东亚沿海地区经历过更多的地震。同样的,干旱、洪水以及其它气候灾害也是世界上屡见不鲜的事件。本文提出了将这两种地球物理现象联系起来的理论。 早在80年代初期,便已提出气候变化的决定性的分析模式。该模式与古气候时间序列相符合,并可用于预报,它成功地经受过几年的检验。早先对该模式在地质时标上的核实,在这里我们将之延伸到近代历史。并且根据万有引力常数(G)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性提出了关于气候变化原因的解释。G的变化意味着构造活动性(如地震)与气候特性(如由模式所表示的全球温度变化)的同步变化。因此,该模式也为地震预报提供了希望。 作者提出了解释在某一时间段内不同地区地震活动性的交替的理论。该理论通过对中国廿世纪发生的里克特震级大于或等于6的许多地震的检验。在小比例尺地形制图精度以及在震中定位的低灵敏度范围内,所获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科研简讯
    河北怀来黄土窑古地震剖面
    方仲景, 程绍平, 王景钵, 李志义, 袁著忠
    1989, 11(2):  66-68. 
    摘要 ( )   PDF (60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最近,我们在执行国家地震局下达的延庆—怀来盆地活断层填图任务的踏勘中,于怀来县城西北8公里的黄土窑村发现一古地震剖面(图1)。古地震表现为第四纪断层的形式。在剥露剖面的长11米范围内共有十余条断层,它们的走向为北45°西,倾向南西,倾角60°到近于直立,主断层宽度达2—4米(图2)。
    科研简报
    试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兼论松潘、平武、迭溪等地震区的深部构造特征
    刘光夏, 赵文俊, 任文菊, 吴岫云
    1989, 11(2):  69-78. 
    摘要 ( )   PDF (15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解释了三维重力正、反演的计算结果,提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壳幔斜坡或陡坎。并进一步指出该重力梯度带的范围、发震断裂的深浅关系、次级构造的存在及其复杂图象等一系列深部地震地质问题都有待于揭示和认识。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有可能回答上述问题,找出强震在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乃至整个南北地震活动带内的蕴育发生规律。这对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都是有意义的,也将丰富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
    怀来、延庆地区的水平形变
    张连甲, 黄立人
    1989, 11(2):  79-84. 
    摘要 ( )   PDF (7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1966年和1986年的两期三角(边)测量资料,研究了怀来、延庆地区水平形变场的主要特征。
    千岛—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地震分布、震源机制及应力状态
    吴忠良, 臧绍先
    1989, 11(2):  85-95. 
    摘要 ( )   PDF (13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1971年1月至1982年12月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千岛岛弧地区的地震分布及震源机制解,进而讨论了贝尼奥夫带的形态及应力状态。地震分布于沿海沟展布的NE向的弧形带上,除地壳内地震外,形成明显的贝尼奥夫带,贝尼奥夫带最深达619公里,两侧较浅,少于200公里,倾向近于NW55°,倾角为45°。地壳内的压应力轴位于NW方向,且接近于水平,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挤压;俯冲带上应力轴随深度变化:114公里以上的T轴沿俯冲方向,114公里至175公里震源机制解分为两组,T轴沿俯冲方向和P轴沿俯冲方向;320公里至440公里范围内P轴有接近俯冲方向的趋势,但较为分散;515公里以下P轴相当集中,且沿俯冲方向。本文对这种应力分布的成因进行了讨论。
    科研简讯
    漳州好坑古地裂缝及其构造意义
    庞忠和, 邬伦, 庄庆祥, 郑启智
    1989, 11(2):  96-98. 
    摘要 ( )   PDF (30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在福建漳州盆地进行新构造研究期间,在漳州市以东约10公里处的好坑村(图1)发现了发育较好的晚更新世(Q3)地层剖面及其中发育的规模较大的古地裂缝。这一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野外观测研究的新构造现象,这对于研究该地区第四纪时期的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以及构造与地热资源形成分布的关系等均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介绍了发现的新地层、古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及其构造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