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8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09-07
    目录
    地震地质1988年第10卷第3期目录
    1988, (3):  0-0. 
    摘要 ( )   PDF (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研简报
    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林金录
    1988, 10(3):  1-11. 
    摘要 ( )   PDF (15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古地极位置较华南地块的古地极位置经度偏西、纬度偏南。此现象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先是印支地块绕喜马拉雅山系的东枢纽(阿萨姆枢纽)顺时针转动了8°,然后华南地块自西向东移动了大约20°。此解释与主走滑断层迁移模式基本吻合。古地磁数据还表明,虽然红河断裂近期活动为右旋性质,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它曾是一条调节两板块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左旋走滑断层。
    宁夏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活动特征及1709年中卫南71/2级地震形变带
    张维岐, 焦德成, 柴炽章, 宋方敏, 汪一鹏
    1988, 10(3):  12-20. 
    摘要 ( )   PDF (1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填图和水系位移测量结果,论述了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生代有两个不同活动性质的阶段,即早期阶段的强烈挤压和晚期阶段的左旋走滑兼挤压。分析、讨论了不同活动阶段的时间界限和转变原因。指出了1709年中卫南71/2级地震形变带的表现形式、延伸范围。
    新疆特克斯-昭苏地震断层的发现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杨章, 郭恒祖, 丁德轩, 徐道尊
    1988, 10(3):  21-27. 
    摘要 ( )   PDF (1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年作者在特克斯-昭苏盆地首次发现长70公里、最大垂直和水平位移均达8米的地震断裂带和地震形变现象,并认为是1716年地震时形成的。地震断裂带的展布和运动方式,与科博河-昭管处断裂相一致。特克斯断裂带是一条复杂的断裂带,它由多条断裂组成。1716年地震表明该断裂带具有新的活动性。
    吉林舒兰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刘祥
    1988, 10(3):  28-32. 
    摘要 ( )   PDF (6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舒兰断裂带是东北地区著名的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中段。本文从构造分析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舒兰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及其晚近时期新活动。
    地变率指标与华北地震区划
    黄秀铭
    1988, 10(3):  33-44. 
    摘要 ( )   PDF (1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该文讨论地变率指标的概念。它是指在由发震构造引起的垂直运动为主的地表形变场中,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内垂向速率变化的物理量。笔者以华北地震区划为例,认为它可作为预测未来震情的一种有效的定量依据。
    据卫星影象判读试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李建华
    1988, 10(3):  45-51. 
    摘要 ( )   PDF (24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卫星影象判读,论述临汾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及沿北西向左幕-县底断裂密集分布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地震史料,讨论1695年临汾8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地震活动与石油天然气的分布关系
    丁健民, 梁国平, 高建理, 郭启良
    1988, 10(3):  52-60. 
    摘要 ( )   PDF (1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我国一些主要沉积盆地的较强地震与石油天然气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发现在油气储集的地区往往没有地震发生,而在地震发生的地区也往往没有油气储集。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可以把蕴藏油气的地区作为识别地壳稳定性的一种标志,无疑对地震危险区划是有意义的。同时,我们又把地震活动地区作为识别非含油气构造的一种标志,无疑对寻找地下油气资源也是有意义的。
    一九八六年五月山东荣成小震群
    林怀存, 魏光兴, 华爱军
    1988, 10(3):  61-66. 
    摘要 ( )   PDF (68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详细研究了1986年5月25、26日发生在山东省荣成地区的震群序列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得出,荣成震群具有频度高、能量低、震源位置集中、频度衰减快等特点。并计算了PS波振幅比。利用S波尾波估计了七个地震的平均Q值为96。初步认为荣成震群是一次频发性震群,不是前兆震群。
    青藏高原构造特征与邻区受力状态
    钟嘉猷
    1988, 10(3):  67-87. 
    摘要 ( )   PDF (299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结合地震与地质资料分析,对青藏高原抬升机制,抬升形式以及由于这一运动过程所引起周围地区的变形规律等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前缘呈楔状的印度板块插入青藏高原下部,除使青藏高原挤压抬升外,同时沿先成几条大的北西向断裂产生向东—东南方向走滑,这对研究亚洲区域构造尤其是现代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冀东太古宙麻粒岩及下地壳分层的讨论
    吴宗絮
    1988, 10(3):  88-92. 
    摘要 ( )   PDF (7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冀东太古宙麻粒岩可划分为无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辉石亚相和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角闪石亚相,基于平衡的矿物组合估计的压力和温度,辉石亚相和角闪石亚相分别为800-850℃,9-11kbar,700—-750℃,7-9kbar。由麻粒岩亚相推导的冀东下地壳由二层构成,下部层(30-37公里)为辉石亚相,上部层(23-30公里)为角闪石亚相,它与地球物理资料相符合。
    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
    郑家欣
    1988, 10(3):  93-96. 
    摘要 ( )   PDF (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苏州金山浜花岗岩岩体中北北东向断裂带取样,选矿及对其重矿物——磷灰石分别进行化学蚀刻和热中子辐射,采用白云母外探测器法分别进行自发裂变径迹与诱发裂变径迹的观察、统计及裂变径迹年龄的计算。认为该岩体形成年代是侏罗-白垩纪,而断层破裂形迹的地质事件是晚第三纪中新世。说明运用裂变径迹的方法来研究活断层的测年工作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