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
马冀1,2, 冯希杰2, 李高阳2, 李晓妮2, 师亚芹2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2陕西省地震局, 西安 710068

〔作者简介〕 马冀, 女, 1984年生, 工程师,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新构造研究, 电话: 029-88465334, E-mail: maji1013@foxmail.com

摘要

研究历史地震事件是认识地震活动规律、 分析发震构造的重要途径之一。1568年5月25日(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申时), 在西安东北高陵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 造成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 “尽如平地”, “人畜伤亡甚众”。此前的地震目录将这次地震命名为陕西西安东北地震, 震级为6 3/4级, 极震区烈度为Ⅸ。文中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再考证及野外调查, 认为该次地震的极震区位于在泾河以北的泾阳县东南的永乐镇、 高庄镇北部至高陵县及其东南姬家乡、 张卜乡一带, 并命名为陕西高陵地震, 烈度为Ⅸ+(Ⅸ~Ⅹ)度, 估算其震级可达7级。同时, 对震害进行了细致分析并重绘制了该地震的等震线图, 得到其极震区的位置, 同时发现其等震线长轴为NWW向, 与渭南-泾阳断裂相吻合。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正断层, 沿断裂地貌保留了部分断错阶地陡坎, 断层剖面中可见砂土液化、 张性构造裂缝等新活动遗迹, 最晚活动时间为(180±30)a BP至(1 600±30)a BP 之间。文中分析认为1568年陕西高陵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渭南-泾阳断裂, 该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 华山山前断裂共同构成渭河盆地东南缘的重要边界活动断裂带。

关键词: 1568年陕西高陵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渭南-泾阳断裂
中图分类号:P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967(2019)01-0178-11
TEXTUAL RESEARCH OF 1568 M7 GAOLING EARTHQUAKE IN SHAANXI AND ANALYSIS OF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MA Ji1,2, FENG Xi-jie2, LI Gao-yang2, LI Xiao-ni2, SHI Ya-qin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ctive Tectonics and Volcan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Shaanxi Earthquake Agency,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Study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understand the seismic activities and analyze the seismogenic faults. On the May 25th, 1568 AD,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occurred to the northeast of the present-day city of Xi'an, Shaanxi Province. Because this earthquake happened shortly after the 1556 M8 earthquake and was regarded as an aftershock, it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Previous earthquake catalogue agreed in assigning a magnitude 6 3/4 to this earthquake but had different epicentral locations and seismic intensity, 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remains ambiguous.

Based on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Jingyang County, Gaoling County, and Xianning County, were the worst hit area by the earthquake, and the areas, including Yongle Town, Gaozhuang Town at southeastern Jingyang County to Gaoling County and its southeastern present-day Jijia and Zhangbu, should be the mesoseismal area of this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intensity of this earthquake is Ⅸ+(9~10 degrees), and the magnitude is estimated to be 7. The isoseismal lines were drawn to exhibit the various intensities of the areas damaged during the event, with its major axis directed NWW. Intensities reached Ⅸ+ in the zone extending west-northwest parallel to the Weinan-Jingyang Fault. This fault, characterized by a normal fault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Cenozoic extensional history of the Weihe Basin, dipping to the north at an angle of 60°~80°, is one part of the southern boundary faults in Weihe graben. There are geomorph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vidences of recent activity of the fault during (180±30)a BP to (1 600±30)a BP. At T1-T2 fluvial terraces on the north bank of Weihe River, the scarps were faulted during Ming Dynasty, and sandy soil liquefaction, dense structural tensional fissures and faulted strata are noted in stratigraphic profiles and trenches. Thus, we suggest that this fault can reliably be regarded as being active during Holocene, and re-name the earthquake as the Shaanxi Gaoling earthquake.

Keyword: 1568 Shaanxi Gaoling earthquake;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Weinan-Jingyang Fault
0 引言

渭河盆地是鄂尔多斯块体南缘张剪切盆地, 处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华北板块过渡带(国家地震局 “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 课题组, 1988; 邓起东等, 1999)。其现代地震活动强度总体较弱, 但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 如1556年华县8级特大地震(郭增建, 1957; 张安良等, 1989; 谢毓寿, 1992)。公元1568年5月25日陕西西安东北的高陵地震是发生在该地区的又一次历史强震, 据史料明《隆庆实录》卷十九记载, “ 隆庆二年四月乙酉(初六), 陕西凤翔、 平凉、 西安、 庆阳等府, 地震千里, 倾城堡, 伤人畜甚重” 。在1960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把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定为明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即公元1568年5月25日), 震级为6 1/2级, 震中烈度Ⅷ +, 震中为陕西泾阳(34.6° N, 108.8° E), 极震区为咸阳、 高陵、 泾阳, 并记载了高烈度区的破坏情况: “ 灞桥柳巷、 回军、 永平地; 临潼城垣房屋倒塌, 人多压伤; 渭南庐舍几倾。” 1983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 1983)将这次地震震级定为6 3/4级, 震中烈度Ⅸ 度; 震中为陕西西安东北(34.4° N, 109.0° E)。1995年版(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延续了这个认识。另外, 此次地震与1556年华县地震间隔时间不长, 被认为是华县地震的余震(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并未受到更多关注, 因此关于该地震确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没有详细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该次地震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地震地质调查, 获得了较多的新资料, 更好地确定了极震区的位置, 重新绘制了等震线, 并结合本区活动断裂最新研究结果, 对本次地震的震级等参数进行了修正, 分析和判定了发震构造。本文的分析与认识可为进一步研究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性、 危险性提供参考。

1 1568年地震的主要史料及震害特点

由于该地震破坏较为严重, 发生在明代, 历史记载比较详尽(宋立胜, 1989)。主要史料有: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 张卤《嘉靖疏抄》万历刊本卷七、 《隆庆实录》卷二、 《隆庆实录》卷一九。除上述详细记载, 在顺治《渭南县志》卷一六、 康熙《咸宁县志》卷七和《户县志》、 雍正《陕西通志》卷四七、 乾隆《富平县志》卷八、 《周至县志》卷一四和《白水县志》卷以及道光《咸阳县志》等地方县志都有对这次地震的记载。

上述史料不仅记录了这次地震的具体时间和范围, 并且还有地震亲历人写给当朝皇帝的奏折(正式公文), 详细描述了地震后的灾情, 记载震害信息的可靠性较高。

(1)地震发生时间为明隆庆二年四月十九日, 即公元1568年5月25日。

(2)震后兴平县城房屋倒塌90%以上, 高陵、 泾阳、 咸宁等地各类建筑物几乎全部倒塌, 包括城墙、 衙门都 “ 尽如平地” , 一片废墟(图1)。

(3)地震时发出轰鸣雷声, 漫天尘土, 高陵毗沙里、 奉政里(原)有地裂缝、 泉涌、 崖崩和窑塌现象(图1)。

(4)地震发生在白天, 大户人家— — 朱仲良、 陈朝元— — “ 全家俱覆” , 死亡200余人; 普通人家 “ 举室无完人” , 且“ 压伤人民甚众” 、 “ 伤人畜甚众” , 照此推断, 极震区人口死亡总计约千人。

综上可认为, 该次地震震害很严重, 波及陕西、 山西、 甘肃、 湖北四省十余县, 范围较广, 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

图 1 a 区域活动构造与研究区位置; b 考证的震害区及地名
其中点实线极震区改自顾功叙(1983); 虚线改自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1995); 红字为现已不再使用的古地名; 红实线为明朝时咸宁县和长安县界
Fig. 1 Distribution of active fault and study area(a), meisoseimal map and the ancient place names(b).

2 1568年地震震中、 极震区烈度、 震级的考证
2.1 极震区(重破坏区)的考证

史料中对震中的提法不同, 有陕西地震、 西安府地震、 兴平地震、 泾阳地震等几个记录。地震目录中对震中的记录也不一致, 一是定为西安北泾阳, 二是认为位于西安东北。在重破坏区描述中提到的地名有泾阳的永乐镇和回军镇、 高陵的毗沙里、 奉政里(原)、 咸宁的灞桥柳巷等。永乐、 灞桥柳巷在现今地图可以找到对应位置(图1)。

毗沙里几经变迁, 现只有毗沙村存在, 而回军镇、 奉政里(原)已经荡然无存。结合《泾阳县志》和《高陵县志》的记载, 原廷宏等(2010)专门对这一时期的永乐镇、 回军镇、 毗沙里、 奉政里(原)的确切位置进行了考证, 这些地区位于泾阳县东南和高陵县以南的泾河北岸高阶地上。由回军镇、 奉政里(原)、 毗沙里的建制变迁盛衰史也能了解到, 明代列为镇、 里建制的地方, 是较为繁华且具有规模的。遭地震事件后, 房屋倾倒, 道路毁坏, 人民流离失所、 伤亡惨重, 几乎无重建、 恢复能力, 致使原来的镇、 里建制逐渐荒芜、 撤销。可想而知, 地名建制被废止与当时地震的灾情严重、 建制难以恢复有着密切关系。

咸宁县, 明代置长安县、 咸宁县, 均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1914年咸宁县撤销, 并入长安县, 结束了汉代以后一城(西安)由两县(长安县和咸宁县)分管的局面。陕西咸宁县名前后断断续续存在了798a, 至今只剩下了一条咸宁路。

古代灞桥, 居关中交通要冲, 连接着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柳巷位于灞河西岸, 因村里柳树多而得名(图1)。古人送亲朋离别往往止于此, 有 “ 灞桥折柳送别” 一说。根据史料描述, 1568年地震时灞桥柳巷的震害也很严重,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该地位于极震区内的重破坏区。一是考虑到该地方的重要性, 古人对破坏程度有特殊描述的可能性; 其次, 该地区位于灞河和浐河交会带, 为河流高漫滩相堆积, 地基松软, 容易诱发地震变形而加重局部震害, 成为极震区外的烈度异常区(点)。

综上, 分析认为1568年5月25日地震震害最严重的地区集中在泾河以北的高陵县城及其西南毗沙里、 奉政里(原)和泾阳县永乐镇、 回军镇一带。

2.2 烈度和震级分析

此次地震的灾情记录主要依据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二一和张卤在《嘉靖疏抄》中的公文描述, 涉及的地名点见图1, 主要有:

(1)“ ……及至咸阳、 泾阳, 一处较甚一处, 至高陵则举城无完室……” , “ ……咸宁县地名灞桥、 柳巷, 泾阳县地名回军、 永乐各村镇俱倒塌如平地……” , “ ……泾阳、 咸阳、 高陵城无完室……” , 即这些地方的Ⅰ 、 Ⅱ 、 Ⅲ 类建筑物普遍倒塌, 破坏情况应达到或接近Ⅹ 度标准。

(2)“ ……昆沙里朱仲良之八十五丁, 奉政里(原)陈朝元之一百一十七丁全家俱覆……” , “ ……今次尚在昼间, 人民被伤较少, 若在夜间, 吾民无噍类矣” , “ ……压伤人民甚众……” , 由此可知, 本次地震发生在白天, 死亡人数不多, 约千人左右, 但人畜受伤规模很大。据此可推测震中烈度不低于Ⅸ 度。

(3)“ ……地裂泉涌, 崖崩窑压, 为变异常……” , 地震时伴随的轰鸣如雷, 土崖崩裂下落, 窑口坍塌, 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高陵县和泾阳县所处位置为河流阶地, 史料中描述的地裂、 泉涌、 崖崩等灾害现象的规模和致灾范围均不大, 烈度不到Ⅹ 度, 但肯定超过Ⅸ 度, 估计为Ⅸ ~Ⅹ 度。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的地震烈度评定值在不同年代并不一致, 1980年前后烈度评定值达到历史最低点(潘岳怡等, 2017)。因此, 1983年版的《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 1983)所给出的Ⅸ 度极震区烈度可能略有偏低。

综上认为, 1568年地震的极震区烈度为Ⅸ ~Ⅹ (Ⅸ +)度, 据此估算其震级应达7级左右。

2.2.1 等震线的重新圈定

通过以上对历史记载地名位置和震害特点、 分布的分析, 可重新确定1568年5月25日地震宏观震中的位置, 并圈定出极震区的范围, 包括泾阳县东南的回军镇和永乐镇、 高陵县城、 奉政里(原)、 毗沙里一带(图2), 宏观震中位置应在原回军镇至奉政里(原)之间, 即现今泾河北岸姬家乡崇皇寺一带, 经纬度为34° 28'N, 108° 59'E。等震线呈NWW走向的椭圆形, 极震区烈度为Ⅸ +(Ⅸ ~Ⅹ )度, 长轴约30km, 短轴约10km。此次地震此前被命名为 “ 西安东北地震” , 涉及的范围较大; 现根据本文重新确定的震中位置, 以及地震命名规则(DB/T 58— 2014), 震中地名应采用县级或县级以上行政区名称, 故建议将该次地震命名为“ 陕西高陵地震” 。另外, 西安灞桥柳巷位于灞河和浐河的交会带, 为河漫滩相堆积、 地基松软的地区, 在此次地震事件中破坏较严重, 故确定其为极震区外的Ⅸ 度烈度异常区, 涉及区域近似为一小椭圆形(图2)。

图 2 重新圈绘的1568年高陵地震烈度分布图Fig. 2 Isoseimal map of 1568 Gaoling earthquake.

2.2.2 震级的重新评定

根据极震区烈度估算。利用最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高孟潭, 2015)给出的东部强震区(汾渭地震带)地震烈度(Io)与面波震级(M)的统计关系, M=(Io-0.712i3+4.290i3log10(25))/1.362i6, 计算得到M约7.2。另外, 在极震区的渭南— 泾阳断裂带上保存的局部地震形变遗迹, 通常震级在7级以上才有可能形成。因此, 本文将1568年高陵地震的震级确定为7级, 震中烈度为Ⅸ +度。

3 发震构造分析

上述对史料的考证、 震害及烈度分布的重新分析, 已确定1568年高陵地震的极震区位于泾阳县东南永乐镇、 高庄镇北部至高陵县及其东南姬家乡、 张卜乡一带, 长轴方向为NWW向, 大致与经过该处的渭南-泾阳断裂走向一致(图3), 而1556年8 1/4 级华县地震的主要震害区和最大地表破裂位于盆山交界的华山山前和渭南塬前, 并且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近EW— NNE向。渭南-泾阳断裂为盆地拉张背景下发育的正断层, 西起泾阳北, 经高陵南、 零口, 总体走向约280° , 倾向N, 倾角68° , 原为物探揭示的一条隐伏断裂(第三普查勘察大队, 1976), 断错古近-新近系地层。国家地震局 “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 课题组(1988)认为其断错了中更新世以前的地层, 断距50~550m, 长75km。

图 3 地震极震区、 发震构造分布
红线为1568年高陵地震Ⅸ +度极震区及其发震断裂— — 渭南-泾阳断裂; 绿线为1556年华县地震Ⅹ 度以上极震区和其发震断裂之一的渭南塬前断裂(修改自原廷宏等, 2010); 1— 4分别为研究区剖面位置(咀头村、 西口村、 樊赵村和南赵村)
Fig. 3 Meizoseismal area and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fault.

近年来的野外调查研究证明渭南-泾阳断裂正断断错了渭河Ⅱ 级阶地(T2)— Ⅰ 级阶地(T1), 根据对渭河盆地渭河各级阶地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研究可知, T2形成于0.13MaiBP(约晚更新世), T1形成于0.01MaiBP(即全新世)(张猛刚, 2003), 由此即找到该断裂晚第四纪, 特别是全新世晚期最新活动的证据。经进一步调查发现, 沿该断裂地貌上保留了部分断层陡坎, 断层剖面中可见砂土液化、 张性构造裂缝等最新活动遗迹。以下分述的断层出露点均位于渭河T1阶地, 其中咀头村和西口村位于渭河北岸, 樊赵村和南赵村位于渭河南岸。

咀头村(图3的位置1): “ 十五” 期间, 陕西省地震局 “ 西安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课题组在高陵东南咀头村北附近发现渭南-泾阳断裂斜向穿过渭河北岸Ⅱ 级阶地, 断错阶地面, 沿断裂走向形成阶地前缘(西南)高而后缘(东北)低的断层陡坎(图4a)。由于Ⅰ 级阶地(T1)地表农耕梯田改造较大, 断错陡坎并不明显。在T2阶地上垂直于断层走向布设的150m长的钻孔剖面(图4a中的BM)揭示出断层从南侧钻孔BM-4(孔深19m)和北侧钻孔BM-5(孔深17.5m)之间经过1(陕西省地震局, 2011, 西安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报告。)。该钻孔剖面(图4b)自上而下分为4层: 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S1古土壤层(底面14C年龄为0.11Ma)、 中更新世褐色粉质黏土层和中更新世厚层砂层。剖面地层在渭南-泾阳断裂两侧不连续, 断层断错了晚更新世地层, 其中S1古土壤层底界垂直断错了4.95m, 反映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构造活动明显。

图 4 咀头村阶地断错地貌; b Ⅱ 级阶地钻孔图Fig. 4 Geomorphological map in Zuitou site of Jingyang-Weinan Fault(a)and drillhole columns of T2(b).

西口村(图 3的位置2): 在新丰镇西口村一约2.2m深的地基坑里, 可见一砂土液化剖面(图5), 沙土液化附近的水平地层也受到地震震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形。该基坑剖面自上而下为土黄色黄土状土, 厚约 40cm; 褐红色粉质黏土, 厚约 95cm; 黄褐色粉土, 厚约35cm; 黄褐色中砂土, 厚约50cm。其中, 红褐色粉质黏土层和黄褐色粉土顶层14C年龄分别为(180± 30)a 和(1i880± 30)a; 砂土液化贯通至红褐色粉质黏土顶部, 液化缝宽约8cm。这些位于渭南-泾阳断裂上的现象与史料中有关1568年地震时地面发生“ 地裂” 、 “ 泉涌” 等描述吻合, 反映该断裂与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密切相关。

图 5 西口村砂土液化及其变形地层Fig. 5 Sand liquefaction and ground deformation at Xikou site of Jingyang-Weinan Fault.

樊赵村(图 3的位置3): 在樊赵村北侧田埂中有近EW向陡坎, 地表可见延伸至少450m, 地表陡坎高约0.5m(图6a)。沿陡坎一取土坑内的露头清晰可见断层断错两侧地层(图5b)。该剖面总高约10m, 下盘为4层古土壤与4层黄灰色粉土-粉砂质黏土互层, 上盘仅可见2层古土壤层且剖面上部发育明显的张性裂缝(图6c)。该处断裂倾向N, 倾角约60° , 断层断错该剖面中全部地层, 将上部古土壤层(14C样品年龄为(1i600± 30)a)底部断错约0.8m。该处断错高度和地表实测陡坎垂直错距相近, 反映该渭南-泾阳断裂自(1i600± 30)aiBP以来还发生过突然断错。结合西口村剖面(图5a)最新地震沙土液化发生在(180± 30)aiBP之前, 可由地质方法确定该断裂的最晚断错或活动时间为(180± 30)aiBP与(1i600± 30)a之间, 因此很可能与1568年高陵地震的断错或破裂相关。

图 6 卫星影像中樊赵村陡坎和剖面位置(a)、 樊赵村剖面(b)和剖面解译图(c)Fig. 6 The location of scarp and Fanzhao site in Google Earth(a), photograph of fault profile at Fanzhao site(b)and its interpretation(c).

南赵村(图 3的位置4): 位于零河以东渭河T1阶地, 地貌上仅表现南高北低的地势, 没有明显断层陡坎。据陕西省地震局 “ 十二五” 渭南城市活断层与危险性评价项目在该处进行的浅层勘探工作1(陕西省地震局, 2016, 渭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报告), WN1测线(图7b)中显示泾阳-渭南断裂由此经过并切穿第四纪地层。在沿浅层测线跨推测断层的渭河南岸Ⅰ 级阶地后缘(图7c)开挖8m(深)× 30m(长)的探槽(图7)。探槽中的地层也可分为4层, 上部为4m左右黄土状土, 4~5.5m为褐色粉质黏土, 5.5~6.5m为粉土, 6.5~8m主要为具有交错层理的砂层。剖面中有几条裂缝, 走向约N55° ~75° E和N300° W 2组方向, 呈 “ X” 剪切状态, 其中一条断错剖面底部砂层的顶面, 最大错距为10cm。

图 7 a 南赵村地貌图; b浅层人工地震(WN1)深度解释剖面图; c 地貌剖面图; d 南赵村探槽
陕西省地震局, 2016, 渭南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报告。
Fig. 7 The geomorphological map of Nanzhao site(a), shallow seismic interpretative profiling(b), geomorphic profiles(c) and trench of Nanzhao site(d).

除WN1测线以外, 经过渭南市区布设的SN向浅层测线WN6-1中也在渭南塬前断裂的北边识别出1条N倾正断层, 同样该断点在地貌上与渭河南岸Ⅱ 级阶地前缘相吻合。因此, 推测在渭南塬前渭河T2— T1阶地的过渡地貌可能受到了构造作用的影响。过了渭南市向东, 渭河向南发生急转弯, T2— T1阶地地貌界限信息也不明确, 推测很有可能是受到与该段平行的渭河盆地南边界渭南塬前断裂强活动的影响, 造成该断裂在渭南以东的断层作用减弱。

上述对渭南-泾阳断裂晚第四纪最新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和断层剖面的分析结果, 足以表明该断裂全新世晚期活动强烈。1568年高陵地震极震区的长轴分布与该断裂走向一致, 此次地震应为该断裂最新构造活动的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史料记载和野外实地调查与分析, 本文认为原地震目录中1568年5月25日西安东北地震的震级和极震区范围不够准确, 发震构造也不明确, 建议采纳本文的如下结论进行修正:

(1)综合考虑史料记载的地震震害和已查明的活动构造信息, 重新圈定了1568年5月25日地震的等震线。这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可达Ⅸ +(Ⅸ ~Ⅹ )度, 极震区位于泾阳县东南回军镇和永乐镇、 高陵县城、 奉政里(原)和毗沙里一带, 宏观震中位置应在原回军镇至奉政里(原)之间, 即现今泾河北岸的姬家乡崇皇寺一带, 经纬度为34° 28'N, 108° 59'E, 比现行目录所定的震中偏西北。因此可将这次地震命名为“ 陕西高陵地震” 。

(2)通过地震震害及烈度分布, 结合地表局部地震形变的遗迹特征, 分析认为这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级。

(3)重新确定的地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W向, 极震区位置和走向与渭南-泾阳断裂走向吻合。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沿断裂地貌上保留了部分断层陡坎, 断层剖面中保留有砂土液化、 张性构造裂缝等最新地震破裂的遗迹, 最晚活动时间为(180± 30)aiBP与(1i600± 30)aiBP之间, 因此认为1568年陕西高陵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渭南-泾阳断裂。

致谢 对历史地震进一步的认识都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邓起东院士对文章以及作者工作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思考建议; 闻学泽老师对本文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工作; 评审专家提出了修改和建议。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邓起东, 程绍平, 闵伟, . 1999. 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构造活动和动力学的讨论[J]. 地质力学学报, 5(3): 1321. [本文引用:1]
[2] DENG Qi-dong, CHENG Shao-ping, MIN Wei, et al. 1999. Discussion on Cenozoic tectonics and dynamics of Ordos block[J].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5(3): 1321(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3] 高孟潭. 2015.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宣贯教材 [M]. 北京: 中国质检出版社. [本文引用:1]
[4] GAO Meng-tan. 2015. GB18306—2015, Publicity Materials for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Zonation Map of China [M]. China Zhijian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5] 顾功叙. 1983. 中国地震目录(公元前1831—1969年)[Z]. 北京: 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1]
[6] GU Gong-xu. 1983. Catalogue of Chinese Earthquakes(1831BC—1969AD)[Z]. Science Press,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7] 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 1988.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本文引用:1]
[8] The Research Group on “Active Fault System around Ordos Massif”,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98. Active Fault System around Ordos Massif [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9]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Z]. 北京: 地震出版社. [本文引用:1]
[10] Departmen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95. The Catalogue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23th Century BC-1911AD)[Z].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1] 郭增建. 1957. 1556年1月23日关中大地震[J]. 地球物理学报, 6(1): 5968. [本文引用:1]
[12] GUO Zeng-jian. 1957. On the Shensi earthquake of January 23, 1556[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6(1): 5968(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3] 潘岳怡, 俞言祥, 肖亮. 2017. 中国地震烈度评定值的统计检验[J]. 地球物理学报, 60(2): 593603. [本文引用:1]
[14] PAN Yue-yi, YU Yan-xiang, XIAO Liang. 2017. Statistical tests of seismic intensity ratings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60(2): 593603(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5] 宋立胜. 1989. 陕西省志·地震志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本文引用:1]
[16] SONG Li-sheng. 1989. Annuals of Shaanxi Province: Annuals of Earthquake [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7] 谢毓寿. 1992. 1556年关中大地震的震级[J]. 灾害学, 7(1): 1013. [本文引用:1]
[18] XIE Yu-shou. 1992. On magnitude of 1556 Guanzhong great earthquake[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7(1): 1013(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19] 原廷宏, 冯希杰. 2010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本文引用:1]
[20] YUAN Ting-hong, FENG Xi-jie. 2010The 1556 Great Huaxian Earthquake [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1] 张安良, 米丰收, 种瑾. 1989.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形变遗迹及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J]. 地震地质, 11(3): 7381. [本文引用:1]
[22] ZHANG An-liang, MI Feng-shou, CHONG Jin. 1989. Deformation relics of the 1556 Huaxian(Shaanxi China)great earthquake and the study of palaeoseismicity on the frontal fault zone of the Huashan Mts[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11(3): 7381(in Chinese). [本文引用:1]
[23] 张猛刚. 2003. 渭河中下游河流阶地的演化模式 [D]. 西安: 西北大学. [本文引用:1]
[24] ZHANG Meng-gang. 2003. Evolution model of river terrac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Weihe[D].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in Chinese).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