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SMOLOGY AND GEOLOGY ›› 2024, Vol. 46 ›› Issue (1): 117-140.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8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LI Hao-feng(), XU Yue-ren*(
), GUO Ya-li, LIU Han, ZHAO Xin-yu, LU Ling-yu, TANG Jia-cheng
Received:
2023-10-16
Revised:
2023-12-08
Online:
2024-02-20
Published:
2024-03-22
李浩峰(), 徐岳仁*(
),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通讯作者:
*徐岳仁, 男, 1981年生, 研究员, 主要从事地震地质研究, E-mail: 作者简介:
李浩峰, 男, 1998年生,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构造地质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强震触发次生灾害研究, E-mail: lihaofeng@ief.ac.cn。
基金资助:
LI Hao-feng, XU Yue-ren, GUO Ya-li, LIU Han, ZHAO Xin-yu, LU Ling-yu, TANG Jia-cheng. REMOTE SENSING INTEPRETATION OF COSEISMIC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1976 LONGLING MS7.3 AND MS7.4 EARTHQUAKES AND THE TECTONIC SIGNIFICANCES[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4, 46(1): 117-140.
李浩峰, 徐岳仁,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滇西南1976年龙陵MS7.3、MS7.4 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J]. 地震地质, 2024, 46(1): 117-140.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s://www.dzdz.ac.cn/EN/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8
卫星名称 | 任务编号 | 发射日期 | 运载火箭 | 幅宽/km | 回收日期 | 拍摄日期 | 分辨率 |
---|---|---|---|---|---|---|---|
KH9-9 | 1209 | 1974年10月29日 | 泰坦IIID | 162.0×271.0 | 1975年3月9日 | 1974年12月5日 | 0.6~1.2m |
KH9-16 | 1216 | 1980年6月18日 | 泰坦IIID | 169.0×265.0 | 1981年3月6日 | 1981年1月28日、2月1日 | 0.6~1.2m |
KH9-17 | 1217 | 1981年5月11日 | 泰坦IIID | 177.0×262.0 | 1982年12月5日 | 1982年11月4日 | 0.6~1.2m |
Table1 Parameters of Keyhole satellite images used in this study
卫星名称 | 任务编号 | 发射日期 | 运载火箭 | 幅宽/km | 回收日期 | 拍摄日期 | 分辨率 |
---|---|---|---|---|---|---|---|
KH9-9 | 1209 | 1974年10月29日 | 泰坦IIID | 162.0×271.0 | 1975年3月9日 | 1974年12月5日 | 0.6~1.2m |
KH9-16 | 1216 | 1980年6月18日 | 泰坦IIID | 169.0×265.0 | 1981年3月6日 | 1981年1月28日、2月1日 | 0.6~1.2m |
KH9-17 | 1217 | 1981年5月11日 | 泰坦IIID | 177.0×262.0 | 1982年12月5日 | 1982年11月4日 | 0.6~1.2m |
[1] |
安晓文, 常祖峰, 石静芳. 2009. 大盈江断裂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研究[J]. 地震研究, 32(2): 193—197.
|
|
|
[2] |
包林海, 王成虎, 王显军. 2015. 龙陵-瑞丽断裂北段现今地应力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J]. 华南地震, 35(4): 104—110.
|
|
|
[3] |
常祖峰, 安晓文, 张艳凤. 2012.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J]. 地震地质, 34(2): 228—239. doi: 10.3969 /j.issn.0253-4967.2012.02.003.
|
DOI |
|
[4] |
常祖峰, 常昊, 毛泽斌, 等. 2021. 中缅交界苏典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及意义[J]. 地震地质, 43(3): 559—5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6.
|
DOI |
|
[5] |
常祖峰, 陈刚, 余建强. 2011. 大盈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地质证据[J]. 地震地质, 33(4): 877—888. doi: 10.3969 /j.issn.0253-4967.2011.04.012.
|
DOI |
|
[6] |
陈金海, 晏凤桐, 韩新民, 等. 1979. 龙陵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前兆场理论的初探[J]. 地震研究, 2(1): 1—10.
|
|
|
[7] |
陈立德. 1982. 龙陵地震前兆及其时空演变特征[J]. 地震, 2(4): 2—6.
|
|
|
[8] |
陈立德. 1980. 龙陵地震前兆特征的物理机制讨论[J]. 地震研究, 3(1): 22—29.
|
|
|
[9] |
陈立德, 赵维城. 1979. 一九七六年龙陵地震[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
|
[10] |
陈小斌, 叶涛, 蔡军涛, 等. 2019. 大地电磁资料精细处理和二维反演解释技术研究(七): 云南盈江—龙陵地震区深部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J]. 地球物理学报, 62(4): 1377—1393.
DOI |
|
|
[11] |
陈晓利, 冉洪流, 祁生文. 2009. 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1): 104—110.
|
|
|
[12] |
戴雨芡, 皇甫岗, 白仙富. 2017. 畹町断裂带地貌特征及构造意义指示[J]. 地震研究, 40(1): 129—137.
|
|
|
[13] |
杜义, 张效亮, 黄学猛, 等. 2012. 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J]. 震灾防御技术, 7(3): 215—226.
|
|
|
[14] |
方良好, 袁道阳, 邵延秀, 等. 2015a. 云南西南部黑河断裂晚第四纪分段活动特征[J]. 地震研究, 38(4): 558—567.
|
|
|
[15] |
方良好, 袁道阳, 邵延秀, 等. 2013. 滇西南地区黑河断裂中西段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35(2): 342—353.
|
|
|
[16] |
方良好, 袁道阳, 邵延秀, 等. 2015b. 滇西南地区黑河断裂西段古地震形变带特征[J]. 震灾防御技术, 10(2): 271—280.
|
|
|
[17] |
高效东, 王爱国, 袁道阳, 等. 2020. 滇西南打洛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J]. 地震工程学报, 42(1): 157—167.
|
|
|
[18] |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3. 中国八大地震震害摄影图集[C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
Institute of Geology,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1983. The photo album of eight strong earthquake disasters in China[C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 (in Chinese).
|
|
[19] |
虢顺民, 向宏发, 徐锡伟, 等. 2000. 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J]. 地震地质, 22(3): 277—284.
|
|
|
[20] |
虢顺民, 向宏发, 周瑞琦, 等. 1999. 滇西南龙陵-澜沧断裂带: 大陆地壳上一条新生的破裂带[J]. 科学通报, 44(19): 2118—2121.
|
|
|
[21] |
韩明明. 2022. 怒江断裂带邦达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
|
[22] |
韩新民, 赵维城. 1979. 龙陵地震的4个九度区: 双共轭型极震区[J]. 地震研究, 2(1): 20—24.
|
|
|
[23] |
郝明, 王庆良, 崔笃信, 等. 2013. 滇西南龙陵-澜沧断裂带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研究[J]. 地震研究, 36(3): 281—285.
|
|
|
[24] |
贺根文, 付碧宏, 刘鸣, 等. 2014. 龙陵-瑞丽断裂带附近的构造地貌与断裂活动性[J]. 地震地质, 36(2): 434—448. doi: 10.3969 /j.issn.0253-4967.2014.02.013.
|
|
|
[25] |
何文贵, 刘兴旺, 袁道阳, 等. 2015. 滇西南地区孟连断裂晚第四纪新活动特征初步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37(4): 986—995.
|
|
|
[26] |
黄小龙, 吴中海, 赵小艳, 等. 2015. 2014年5月云南盈江 MS5.6、 MS6.1 地震发震构造分析[J]. 地球学报, 36(6): 761—770.
|
|
|
[27] |
黄学猛, 杜义, 舒赛兵, 等. 2010. 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J]. 地震地质, 32(2): 222—2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5.
|
DOI |
|
[28] |
姜朝松, 周瑞琦, 姚孝执. 1998. 腾冲火山断裂构造[J]. 地震研究, 21(4): 40—46.
|
|
|
[29] |
阚荣举. 1978. 龙陵大震前的地震活动[J]. 地震研究, 1(1): 14—25.
|
|
|
[30] |
李保昆, 冯向东, 万永革, 等. 2019. ISC-GEM地震目录的产出[J]. 地球物理学进展, 34(5): 1770—1775.
|
|
|
[31] |
李光涛. 2008. 滇西南怒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性[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
|
[32] |
梁劳. 1978. 龙陵地震序列特征[J]. 地震研究, 1(2): 30—39.
|
|
|
[33] |
刘方斌, 袁道阳, 王爱国, 等. 2015. 滇西南地区双震序列应力触发及地震活动性研究[J]. 中国地震, 31(3): 472—480.
|
|
|
[34] |
刘兴旺, 袁道阳, 何文贵, 等. 2016a. 滇西南地区澜沧断裂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J]. 地震研究, 39(3): 376—385.
|
|
|
[35] |
刘兴旺, 袁道阳, 张波, 等. 2013. 滇西南地区汉母坝-澜沧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J]. 西北地震学报, 35(S1): 108—115.
|
|
|
[36] |
刘兴旺, 袁道阳, 张波, 等. 2016b. 滇西南地区澜沧断裂全新世滑动速率与走滑起始时间探讨[J]. 地震工程学报, 38(3): 413—422.
|
|
|
[37] |
刘玉权. 1979. 龙陵地震垂直形变特征探讨[J]. 地震研究, 2(3): 21—27.
|
|
|
[38] |
正荣, 晏凤桐. 1978. 龙陵共轭地震群的特征[J]. 地震研究, 1(2): 21—29.
|
|
|
[39] |
刘祖荫. 1985. 龙陵地震的孕育、 发生和衰减过程的探讨: 孕育地震应力场的演变[J]. 西北地震学报, 7(S1): 102—108.
|
|
|
[40] |
龙晓帆. 1981. 龙陵地区莫霍界面反射波的初步探讨[J]. 地震研究, 4(3): 292—301.
|
|
|
[41] |
罗平. 1978. 龙陵地震地光的特点及成因探讨[J]. 地震研究, 1(3): 16—20.
|
|
|
[42] |
M7专项工作组. 2012. 中国大陆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研究[M]. 北京: 地震出版社:1—256.
|
Working Group of M7.2012. Study on the Mid- to Long-term Potential of Large Earthquakes on the Chinese Content[M]. Seismological Press, Beijing:1—256 (in Chinese).
|
|
[43] |
马殿军, 纳子雄, 杨继武. 1978. 龙陵地震与地应力异常[J]. 地震研究, 1(2): 10—20.
|
|
|
[44] |
毛玉平, 张俊昌. 1991.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J]. 地震研究, 14(1): 9—15.
|
|
|
[45] |
单新建. 1999.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环境评价中的集成应用[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
|
[46] |
邵延秀, 袁道阳, 梁明剑. 2015. 滇西南地区龙陵-澜沧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J]. 地震学报, 37(6): 1011—1023.
|
|
|
[47] |
邵志刚, 武艳强, 季灵运, 等. 2022.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主要断层的强震震间晚期综合判定[J]. 地球物理学报, 65(12): 4643—4658.
|
|
|
[48] |
孙浩越, 江国焰, 何宏林, 等. 2015. 云南景谷 MS6.6 地震对南汀河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8(11): 4197—4206.
DOI |
|
|
[49] |
王晋南, 王洋龙, 安晓文, 等. 2006. 1976年龙陵地震区断裂活动性研究[J]. 地震研究, 29(4): 366—372.
|
|
|
[50] |
王克鲁, 高振寰, 徐嘉谟, 等. 1978. 龙陵地震震害与地质[J]. 地质科学, 13(3): 275—282.
|
|
|
[51] |
王阎昭, 王敏, 沈正康, 等. 2015. 怒江断裂现今错动速率与地震危险性[J]. 地震地质, 37(2): 374—383. doi: 10.3969 /j.issn.0253-4967.2015.02.003.
|
DOI |
|
[52] |
王洋, 王岳军, 张培震, 等. 2022. 青藏高原东南缘断裂体系新生代构造演化[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52(5): 777—802.
|
|
|
[53] |
闻学泽, 易桂喜. 2003.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统计单元的新划分[J]. 地震研究, 26(S1): 1—9.
|
|
|
[54] |
吴坤罡, 吴中海, 徐甫坤, 等. 2016. 滇西南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的地质构造成因: 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响应[J]. 地质通报, 35(1): 140—151.
|
|
|
[55] |
吴中海, 赵希涛, 范桃园, 等. 2012. 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J]. 地质通报, 31(2-3): 191—217.
|
|
|
[56] |
谢虹, 雷中生, 袁道阳, 等. 2015. 民国时期滇西南地区3次强震补充调查[J]. 震灾防御技术, 10(3): 575—586.
|
|
|
[57] |
谢韬, 林仕良, 李富, 等. 2011. 龙陵-瑞丽断裂潞西段的发育特征及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5(2): 216—220.
|
|
|
[58] |
邢哲, 冯仲科, 龚威平, 等. 2011. Keyhole历史影像配准方法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36(5): 5—9.
|
|
|
[59] |
徐杰, 王若柏, 王春华, 等. 1998. 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2条新生地震构造带的初步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2): 2—8.
|
|
|
[60] |
徐锡伟, 何昌荣. 1996. 新生断层的形成及其前震活动性研究 G//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活动断裂研究(5).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7—209.
|
|
|
[61] |
徐岳仁, 杜朋, 李文巧, 等. 2020. 1718年通渭M7.5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63(3): 1235—1248.
DOI |
|
|
[62] |
晏凤桐, 宋文, 王兴辉, 等. 1978. 龙陵地震的震源机制[J]. 地震研究, 1(1): 1—13.
|
|
|
[63] |
杨懋源, 黎在良. 1984. 龙陵地震序列初期余震的“平均”节面解[J]. 地震, 4(2): 26—29.
|
|
|
[64] |
杨文, 刘杰, 程佳. 2013. 2011年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对云南地区的影响研究[J]. 地学前缘, 20(3): 35—44.
|
|
|
[65] |
杨业鑫, 孟国杰, 吴伟伟, 等. 2023. 滇西南地区深浅部构造变形特征[J]. 地震, 43(1): 74—92.
|
|
|
[66] |
姚富鑫, 张道忠, 洪云良, 等. 1978. 龙陵地震前水氢异常的分析与讨论[J]. 地震研究, 1(2): 1—9.
|
|
|
[67] |
俞维贤, 侯学英, 周瑞琦, 等. 1991.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J]. 地震研究, 14(3): 203—214.
|
|
|
[68] |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2003.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 中国科学(D辑), 33(S1): 12—20.
|
|
|
[69] |
张四昌, 徐杰. 1978. 1976年龙陵地震地震地质特征的探讨[J]. 地震研究, 1(3): 44—54.
|
|
|
[70] |
钟宁, 杨镇, 张献兵, 等. 2022. 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全新世活动证据及其古地震记录[J]. 地质论评, 68(6): 2021—2032.
|
|
|
[71] |
周瑞琦, 虢顺民, 何蔚. 1998.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J]. 地震地质, 20(3): 70—76.
|
|
|
[72] |
朱成男. 1979. 龙陵地震地质背景[J]. 地震研究, 2(4): 53—64.
|
|
|
[73] |
|
[74] |
DOI URL |
[75] |
DOI URL |
[76] |
DOI URL |
[77] |
DOI |
[78] |
DOI URL |
[79] |
DOI URL |
[80] |
DOI |
[81] |
DOI URL |
[82] |
|
[83] |
DOI |
[84] |
DOI URL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