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12-30
    目录
    地震地质2011年第33卷第4期目录
    2011, 33(4):  0-0. 
    摘要 ( )   PDF (2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地震
    天山北麓活动背斜区河流阶地与古地震事件
    杨晓平, 李安, 黄伟亮, 张玲
    2011, 33(4):  739-7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1
    摘要 ( )   PDF (9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航空遥感照片和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天山北麓独山子活动背斜区奎屯河两侧的河流地貌进行解释,结合野外调查发现,奎屯河流经独山子背斜段发育7级基座阶地,阶地基座为上新统独山子组泥岩,其上部为2.5~15m厚的砂砾石层和砂质黏土。在开挖或剥离的各级阶地堆积物剖面中采集细粒堆积物样品,实验室中采用细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的简单多片再生法对每件样品进行测试,得到独山子背斜区T1、T2、T3、T5、T6和T7阶地堆积上部的堆积时代分别为距今1.7、14.98、20.7~27.3、29.3~39.2、47~56和103~118ka。结合晚第四纪的气候变化,认为奎屯河T1~T7阶地的下切形成时代分别为距今约1.7、14、20、25、30、50和100ka。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带上的古地震资料表明,距今约25ka以来发生了8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距今2、3.4、4.3、5.8、7.5、12.8、18和24ka。对比古地震发生的时代和阶地形成的时代发现,最新1次、第6次、第7次、第8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分别与T1、T2、T3和T4阶地形成时代大致相同。T2阶地形成之后到T1阶地形成之前还发生了4次古地震事件,这期间沿奎屯河没有发育河流阶地,但奎屯河快速下切约40m。我们认为独山子-安集海断裂带上古地震的发生使得其断层上盘的独山子背斜快速隆起,以及奎屯河河床坡度增大,从而使水流的下切能力增强,引起河流快速下切而形成河流阶地或深切峡谷,活动背斜段的阶地序列可能反映与其相关断裂上的古地震序列。

    西南天山东柯坪推覆系古地震初步研究
    李安, 冉勇康, 徐良鑫, 刘华国, 李彦宝
    2011, 33(4):  752-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2
    摘要 ( )   PDF (10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南天山柯坪推覆系发育多排逆断裂-褶皱带,各排逆断裂-褶皱带的变形速率并不一致,古地震发生规律也可能具有不同特点。自汶川地震造成龙门山中央和前山两条断裂同时活动之后,对于如何判断多条逆断裂级联破裂的逆断裂古地震事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文中通过对东柯坪塔格和萨尔干塔格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多期地貌面(冲洪积扇面)上发育的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进行测量和探槽古地震事件分析,通过10Be暴露年龄获得各级地貌面形成时间,利用相邻两级记录了不同次数古地震的地貌面年龄对各次古地震事件的上下限时间进行限制,得到了两排逆断裂-褶皱带山前不同的古地震复发周期、单次古地震垂直位错量和各自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结果表明距今20ka以来,东柯坪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6.7±0.84)ka,单次事件垂直位错1m左右; 萨尔干塔格山前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5.4±0.50)ka,单次事件的垂直位错0.8~1.2m,古地震活动强度基本一致,萨尔干塔格的周期略短。根据这些结果对是否发生级联破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探槽揭露出的第2次和第3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范围重合,存在发生级联破裂的可能。

    活动构造
    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第四纪构造地貌与侧向扩展
    黄伟亮, 杨晓平, 李安, 张玲
    2011, 33(4):  765-7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3
    摘要 ( )   PDF (93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北缘的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是天山地区的一个最新的变形带。通过对褶皱带西段夏尔木登背斜、哈尔莫顿背斜区遥感卫星影像(ETM+)和分辨率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解译分析,并结合野外考察,对两个背斜的地形横剖面、纵剖面,水系发育特征,两翼11个小型汇水盆地的水系密度、面积高度曲线和积分值分析表明,夏尔木登背斜和哈尔莫敦背斜在第四纪时期发生了隆升,而且夏尔木登背斜先于哈尔莫敦背斜开始隆升。夏尔木登背斜自中部向东西两侧扩展,哈尔莫敦背斜则自西向东扩展。第四纪构造活动是驱动横穿两个背斜的一系列河流向东迁移的驱动因素,并形成一系列自西向东谷底高程逐渐降低的风口。夏尔木登背斜两翼汇水盆地的河流水系密度自中部由5.37km-1 分别向东西两侧降低到2.65km-1 和3.07km-1,盆地内的冲沟坡度角也逐渐由中部向两侧变陡。而哈尔莫敦背斜表现出以垂向的构造隆起和向东的侧向生长为主的变形模式,水系密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由3.87km-1降低到2.37km-1,冲沟坡度角由4°上升到6°,面积高度曲线由S形逐渐变为向上凸起,积分值也由0.45增加到0.76。此外,自西向东横穿背斜的11条地形横剖面指示了褶皱的高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也证明了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整体自西向东的侧向扩展变形。

    柯坪塔格山前层状地貌面与晚第四纪逆断层变形——以三岔口北西山前断错地貌为例
    徐良鑫, 冉勇康, 刘华国, 李安
    2011, 33(4):  777-7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4
    摘要 ( )   PDF (83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柯坪塔格山前三岔口北西发育了5级不同期次的冲洪积扇面,其中较年轻的3期完整地保留了断裂最新活动形成的陡坎。依据断错地貌面上砾石混合样品的10Be暴露年龄及差分GPS地形实测结果,计算出(20.22±1.91)ka以来T1、T2、T3级冲洪积扇上记录的断裂垂直滑动速率分别为(0.16±0.02)、(0.17±0.02)和(0.15±0.02)mm/a。T4、T5级地貌面的抬升速率为(0.51±0.05)、(0.58±0.05)mm/a,稍大于T1、T2、T3冲洪积扇面的结果。 柯坪塔格断裂在三岔口处出露的断层倾角为20°~40°,据此计算得到(20.22±1.91)ka以来柯坪塔格的水平缩短速率为0.19~0.58mm/a。

    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区的活动断裂及其形成机制
    李安, 杨晓平, 黄伟亮, 伊力亚尔
    2011, 33(4):  789-8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5
    摘要 ( )   PDF (12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逆断裂-背斜是天山地区一种重要构造形式。对逆断裂-背斜区中的活动断裂和背斜之间的组合关系和形成机制的探讨,有利于帮助我们认识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系统。焉耆盆地北缘哈尔莫敦背斜是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地内扩展的新生逆断裂-背斜。背斜主逆断裂以30°左右的倾角向盆内逆冲,现今构造运动强烈。通过对哈尔莫敦背斜航片解译和陡坎剖面测量以及对断层的探槽开挖,认识到在横穿背斜河流的各级阶地(地貌面)上,形成了3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断裂,分别为背斜前翼(南翼)前的主逆断裂、背斜前翼(南翼)上的反冲逆断裂和背斜顶部的弯矩正断裂。主逆断裂在T1阶地上形成了3条断层陡坎,高度分别为4m、0.8m和1.8m; 在T2阶地上只形成1条16m的高陡坎。反冲逆断裂在T2阶地面上形成了2~4条反向陡坎,高度可达4m。弯矩正断裂在背斜顶部除T1以外的各级阶地上形成了最多10条的陡坎,单条陡坎高度可达14.5m。阶地越老,断层陡坎总高度也越大。分析3种断裂的成因认为: 主逆断裂控制着哈尔莫敦背斜的发育; 反冲逆断裂协助释放挤压应力,反冲逆断裂和主逆断裂之间部分被挤出; 变形背斜褶皱核部顶端产生局部张应力环境,形成弯矩正断裂。反冲断裂和主逆断裂属于同期发育,但二者规模相差数倍,弯矩正断裂与褶皱变形同期发育,伴随着褶皱变形的起始,同步开始由背斜顶面向下逐步扩展生长。

    从1786年磨西地震看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不同地貌区的保存
    陈桂华, 闵伟, 宋方敏, 焦德成, 许洪泰
    2011, 33(4):  804-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6
    摘要 ( )   PDF (19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地表破裂是活动断裂填图的重要内容之一,晚第四纪地貌是保存地震地表破裂等活动断裂最新变形的基本载体,利用不同地貌全面获取断裂的活动信息非常重要。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进行野外填图、探槽开挖等调查,讨论了1786年磨西地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和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和强剥蚀地貌区的保存特征。地震裂缝和断错等微地貌在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记录保存完整。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具有强侵蚀和快速堆积等不稳定性,在探槽中可以获得不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记录。而强剥蚀区缺少记录地震地表破裂的最新堆积地貌,只能依靠与地震动和断裂破裂具有间接关系的古滑坡等推测地震影响区和地表破裂范围。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几何结构和构造环境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田湾段是1786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该地震破裂长度约80km。

    小型拉分盆地的生长与走滑断层的位移速率——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为例
    王虎, 冉勇康, 李彦宝
    2011, 33(4):  818-8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7
    摘要 ( )   PDF (12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断层滑动速率可以用来定量比较不同断裂带或同一断裂带不同时段的活动性,同时还是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合理评估活动断层的滑动速率主要受限于两个参数的可靠性,即断层的累积位移量和相应的活动时间。传统上较理想的用于评估走滑断层滑动速率的地貌体一般为阶地、冲洪积扇、冲沟等的位错测量和相应活动累积时间的确定,文中则尝试通过青藏高原东南缘则木河断裂带大箐梁子段三维组合探槽揭示的小型三角状拉分盆地的生长模式来约束断层的水平位移速率,基于野外详细的调查、拉分盆地底部14C测年以及实时差分GPS精确测量,约束了则木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断层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2.4±0.2)~3.6mm/a,这比前人给出的滑动速率偏小,但却与古地震资料及GPS观测结果吻合得较好。

    京西北蔚县-广灵半地堑盆地南缘断裂带的断层生长研究
    王林, 田勤俭, 李德文, 张效亮
    2011, 33(4):  828-8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8
    摘要 ( )   PDF (8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高分辨率DEM三维分析、野外地质地貌调查以及探槽开挖等方法,对蔚县-广灵盆地南缘断裂带上多处断层生长发育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断层的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几何结构不规则的区段,亦即断层的生长是由其几何结构不规则性决定的。这种不规则性主要包括几何形态的不平滑性或不连续性。断层的生长发育具有一种 "截弯取直"的趋势和效应,消除几何结构的不规则性,使断层变得更加平滑和连续,结果是降低了滑动面的粗糙程度,更加有利于盆地内半地堑地块沿滑动面进行下滑运动。此外,断层的生长发育受不规则形态的空间尺度的影响,"截弯取直"的程度随着不规则形态空间尺度增大而降低。

    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活动性研究
    韩竹军, 向宏发, 姬计法
    2011, 33(4):  839-8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9
    摘要 ( )   PDF (150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较为详细的浅层物探、钻探、年代学测试以及地表地质地貌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隐伏断裂)表现为一条倾向NNE的正断裂,断错了古近纪基岩顶界面,并向上切错下更新统的华田组(Qp1ht)、汩罗组(Qp1m)和中更新统下段新开铺组(Qp2x)底界面,而中更新统中段的白砂井组(Qp2b)则平整地覆盖在断裂之上,无任何变形和位错形迹。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在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已无活动迹象。断裂两盘基岩顶界面(或下更新统底界面)垂直落差(即第四纪以来总断距)为16.10m;越往上断距越小。同一层位,断层上盘的华田组(Qp1ht)和汩罗组(Qp1m)的沉积厚度远大于断层下盘的沉积厚度,表明该断裂的活动具有较多的边沉边断的同生性质。以与洞庭盆地南缘常德-益阳-长沙断裂中段对应的安乡-汉寿凹陷为例,通过对第四纪以来断裂控制的差异性沉降幅度与凹陷内沉积厚度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安乡-汉寿凹陷主要是通过拗陷作用形成的,而不是断陷作用。洞庭盆地与周边隆起山地之间不但断裂发育,同时也是中强地震集中发生的地带。一条断裂是否存在断错早、中更新世地层的构造现象,是判断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一个重要标志。

    山西罗云山山前断裂带中段龙祠-峪口全新世活动证据
    许建红, 谢新生, 孙昌斌
    2011, 33(4):  855-8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0
    摘要 ( )   PDF (85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断错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获得了临汾盆地西界罗云山山前断裂带龙祠-峪口段的最新活动信息: 该段山前洪积扇后缘断断续续存在高2.5m、5.2m、8m左右的地表地貌陡坎; 附近冲沟的Ⅰ级阶地热释光测年为距今7 500a左右; 在NW向的席坊沟内存在拔沟3.5m、8m、18m左右的3级阶地,与地貌陡坎有对应关系; 席坊沟探槽揭示罗云山山前断裂带断错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存在5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活动断错了14C测年为距今(7.52±0.1)ka的垆土层,这为临汾盆地的防震减灾决策提供了新的依据。

    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大震危险区预测
    邵延秀, 袁道阳, 曹娜, 梁明剑
    2011, 33(4):  865-8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1
    摘要 ( )   PDF (73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青藏块体北部的北祁连山-河西走廊地震构造带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该区主干活动断裂新活动性特征、断裂滑动速率、历史地震及古地震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今地震活动性,采用地震空区、空段识别方法和地震活动b值空间图像扫描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历史地震及b值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该区的榆木山北缘断裂离逝时间较长,应力积累程度较高,具有发生大震的构造条件,其未来大震危险性最高,值得高度关注。其次,该区的嘉峪关断裂也存在地震空段和低b值段,也应引起重视。

    大盈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地质证据
    常祖峰, 陈刚, 余建强
    2011, 33(4):  877-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2
    摘要 ( )   PDF (13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盈江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明显,断层三角面、线性山脊、断层槽地等断层地貌发育,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断裂对梁河、盈江盆地、桑岗、西帕河等第四纪盆地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根据近年来境内外野外调查结果,大坪子、丙辉村、老新寨、热水塘、广云村等多处断层露头显示错断了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地层。丙辉村被错地层年龄为(56.56±4.81)ka BP,断面上发育松软的断层泥; 老新寨被错地层年龄为(24.80±2.11)ka BP和(28.80±2.45)ka BP; 缅甸境内西帕河T2阶地上发育断层沟槽,长500m,宽12~16m,深5~8m,T2级阶地形成时代为(10.13±0.86)ka BP。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水平左旋滑动为主,NE段滑动速率1.5~2.5mm/a; SW段滑动速率1.2~1.6mm/a。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东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黄学猛, 杜义, 何仲太, 马保起, 谢富仁
    2011, 33(4):  889-90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3
    摘要 ( )   PDF (114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乌兰乌拉湖-玉树断裂是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分界地带的一条重要活动断裂。该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断错地貌特征明显,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逆冲断裂。利用后差分GPS对阶地与洪积扇断错地貌进行了精细测量,并结合碳十四(14C)和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对地貌面年代进行限定,获得该断裂东段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5.5~6.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23~0.28mm/a; 全新世以来的垂直位错量为2.2~4.3m,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0~0.63mm/a; 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左旋滑动速率为4~6mm/a。为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相邻活动地块的运动学特征探讨提供了基础资料。

    深部结构
    唐山地震区地壳结构和构造: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
    刘保金, 曲国胜, 孙铭心, 刘亢, 赵成彬, 徐锡伟, 酆少英, 寇昆朋
    2011, 33(4):  901-9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4
    摘要 ( )   PDF (11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地区发生了7.8级大地震。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结构和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2009年,我们在唐山市南部的丰南地区,跨唐山断裂带完成了1条道间距40m、炮间距200m、50次覆盖的深地震反射探测剖面。结果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厚度为32~34km,莫霍面自东向西逐渐加深,在丰南县和宣庄镇之间,中-下地壳反射和壳幔过渡带反射均被唐山深断裂错开,断裂两侧的莫霍面发生错断,显示出唐山深断裂的走滑作用。反射剖面揭示的唐山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的陆内走滑断裂,浅部表现为典型的花状构造,在深部切割和扰动了下地壳物质和壳幔过渡带。这种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体系是控制该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唐山地震区的深、浅构造背景。

    河北石家庄地区深部结构大地电磁探测
    詹艳, 赵国泽, 王立凤, 王继军, 肖骑彬
    2011, 33(4):  913-9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5
    摘要 ( )   PDF (11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盆地接触区,西邻太行山山前断裂带,1966年在其东南曾发生邢台7.2级强震。为研究该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并为分析地震活动性趋势提供基础资料,2010年10月采用宽频带大地电磁法对该区的深部结构进行探测研究。大地电磁剖面穿过石家庄南侧区域,长约167km,获得了64个测点数据。采用远参考和Roubs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使用多点、多频率GB张量分解方法计算分析区域的电性走向,使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模式进行联合反演,获得深部电性结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浅部东倾的低角度滑脱断层和深部陡立西倾的电性边界带,构成了太行山隆起带和华北平原冀中坳陷接触区的深、浅构造的组合形态;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侧深(10km以下)、浅部(10km以上)结构具有相互独立性,冀中坳陷内的晋县断裂、新和断裂延伸深度不超过10km; 邢台百尺口6.2级强余震震源位于上陡、下缓的新河断裂和其下隐伏的深部电性差异带的交会区,交会区上方及其东西两侧为具一定厚度和宽度的高阻体。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和新河断裂之间的中下地壳存在高导层,其中心对应石家庄-晋县凹陷。高导层中心部位比东西两侧浅,推测与深部热物质的上升有关。1966年邢台地震群就发生在该地区附近。

    代县盆地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浅层电性结构探测
    王立凤, 陈小斌, 赵国泽, 詹艳, 汤吉
    2011, 33(4):  928-9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6
    摘要 ( )   PDF (203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代县盆地及其断裂的空间展布以及深部的延展情况,东南跨过五台山北麓断裂带,西北至恒山山前黄土丘陵区,布置了一条NW向穿过代县盆地的可控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剖面,全长12.55km。共完成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点246个,观测频率为8 533.333~1.333 333Hz。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每段内测点的曲线形态和视电阻率值变化不大,其分段与地貌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该剖面进行了反演,获得该测区1km以上范围内的电性剖面。沿剖面自西向东可以划分出6个电性分区,电性边界带与五台山北麓断裂和恒山南麓断裂对应得很好。结果显示,五台山北麓断裂带由一组北倾的正断裂组成,呈阶梯状逐渐下降,倾向代县盆地; 剖面没有完全通过恒山南麓断裂带,揭示了部分断裂带的特征,在薄层的低阻洪积物之下,断裂的下盘为高阻基岩,上盘为低阻冲洪积物,倾向SE; 此外还发现代县盆地横向上与地貌相呼应,具有非均匀性,洪积倾斜平原下电阻率较低,冲积平原下电阻率稍大。CSAMT在代县盆地应用的结果表明, CSAMT法能给出断裂的构造位置、倾向以及发育规模等信息,为活动断裂探测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遥感与活动断层
    活动断层填图中的航片解译问题
    何宏林
    2011, 33(4):  938-9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7
    摘要 ( )   PDF (172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遥感技术和高精度遥感信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的发展,各种遥感技术在最近几年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何充分利用各种遥感技术,充分挖掘各种遥感信息以提高填图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引起了广大相关科技人员的重视。航空照片以其高精度和高直观性在所有遥感信息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地震系统曾经购入了大批航空影像资料,尤其在西部省份几乎覆盖了所有地震学者感兴趣的地区。这些航片资料具有以下几点优势,值得关注和再利用:具有优越的立体视域; 成像于改革开放之前,保存了较好的原始地形地貌。文中就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中几个构造地貌航片解译的问题展开讨论,总结出航空相片目视解译的重要原则: 寻找异常地形地貌; 线性影像不等于线性构造,线性构造不等于活动断层; 要严格区分并明确断层迹线、被覆盖断层迹线和推测断层迹线; 位错复位不仅是一个估计断层走滑位错量的有效方法,也是判断水系的异常弯曲是否为断层活动结果的有效方法。希望对正在开展的活动断层填图工作和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基于P5像对与GeoEye-1影像的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提取
    刘华国, 冉勇康, 李安, 徐良鑫, 李峰
    2011, 33(4):  951-9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8
    摘要 ( )   PDF (9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P5立体像对、GeoEye-1影像的处理与分析,分别进行了数字高程模型的提取和地层的划分,用检查点法和目视检查法对提取的数字高程模型的误差评估结果显示,误差在5m以内,满足产状提取的要求。根据地层划分结果,在不同时代的地层边界处和同时代地层内部选择岩层三角面发育较好、产状相对稳定的区域,选取用于地层产状提取的点,并获取其三维坐标,然后在MATLAB环境下根据三点法或多点拟合法原理及公式编程提取地层产状。野外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产状倾角误差均在6°以内,其中85% 的误差在4°以内,中误差在3°以内,均在定量研究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分析和总结了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P5立体像对与GeoEye-1影像提取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方法,有效地约束了浅层构造的形态,减少了构造分析的不确定性,对柯坪的构造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裂点序列提取和古地震序列的识别——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2011, 33(4):  963-9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19
    摘要 ( )   PDF (12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IRS-P5 DEM数据提取了横穿断裂的冲沟,在23条冲沟纵剖面上识别出断裂活动诱发裂点。在其中5条冲沟上识别出1级裂点,裂点几乎位于断裂上; 在2条冲沟上识别出2级裂点,最新裂点也位于断裂上。这些位于断裂上的裂点,高度达4~9m,推测它们形成之后并未向上游明显迁移,并可能接受了多次事件的叠加。在其他16条冲沟上识别出2~3级裂点,最新一级裂点自断裂向上游迁移了40~70m,次新一级裂点主要分布在距断裂150~250m的河段内,第3级裂点距断裂300~500m。设定最新裂点形成于1303年洪洞8级地震(事件Ⅲ)发生时,再假定全新世中晚期以来研究区内河流溯源侵蚀速率基本不变,则推算出次新裂点对应的古地震事件(事件Ⅱ)发生在距今3 336~2 269a之间,最早一次事件(事件Ⅰ)发生在距今5 618~4 504a之间,霍山山前断裂强震重复周期为1 500~2 600a。这与前人通过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和强震重复周期基本一致。

    新技术应用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的编制规范研究
    吴熙彦, 徐锡伟, 安艳芬, 王银
    2011, 33(4):  978-9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20
    摘要 ( )   PDF (60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文中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区域地震构造图与活动断层分布图地图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设计思想、制图综合、图例规范与编制过程。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计算机规范化制图过程。

    活动断层自动化制图关键技术研究
    甘德强, 张学刚, 杜克平, 于贵华
    2011, 33(4):  990-9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21
    摘要 ( )   PDF (108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图制图的自动化可以大大提高制图的效率和规范性。如何实现高质量的自动化制图成为地理信息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文中探讨了自动化制图的流程; 结合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增加自动匹配检查、拓扑检查两项辅助技术,用以保障制图质量; 最后,设计系统实现了活动断层制图的自动化。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其他如气候、地理、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领域的自动化制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