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MS7.1地震地质灾害和地表破裂
    张博譞, 钱黎, 李涛, 陈杰, 许建红, 姚远, 房立华, 谢超, 陈建波, 刘冠伸, 胡宗凯, 杨文心, 张军龙, 庞炜
    地震地质    2024, 46 (1): 220-2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3
    摘要1057)   HTML64)    PDF(pc) (14676KB)(768)    收藏

    2024年1月23日新疆乌什 MS7.1 地震是自1992年吉尔吉斯斯坦Suusamyr MS7.3 地震以来发生在天山地震带内的最大地震。主余震初步精定位和第一时间野外调查结果表明, 乌什 MS7.1 地震的余震带总体走向NE, 长约62km, 主要分布在盆山交接部位。地震产生了边坡失稳、 岩崩、 滚石、 地裂隙等次生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沿构造走向微观震中两侧30km范围内。由微观震中向N约7km、 向S约13km以外, 地质灾害迅速减轻, 且山前断层陡坎(F5)未见任何新鲜的活动迹象。结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产出的InSAR同震形变场初步结果, 判定此次主震的发震断层为一条倾向NW、 未错出地表的逆冲断层。在GCMT震中所在的恰勒玛提河, 沿西域砾岩背斜南翼发现了总体走向N60°E、 长约2km、 最大垂直位错约1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该地表破裂在较老地貌面上基本沿先存断层陡坎发育, 总体受一条倾向SE、 与主震发震断层倾向相反的逆断裂控制。地表破裂带长2km, 规模远小于乌什 MS7.1 地震余震带, 其是由 MS7.1 主震所致还是因 MS5.7 余震造成的, 以及产生地表破裂的SE倾逆断层与NW倾主震发震断裂之间是何种关系, 还需进一步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同火山群及邻区中小地震重定位
    许永强, 雷建设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36-35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6
    摘要411)   HTML29)    PDF(pc) (14298KB)(225)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在大同火山群及周边地区记录到的2008年1月—2023年1月期间3 218个地震的到时资料, 采用双差地震重定位法开展了重新定位研究, 获得了2 447个事件的重定位结果。结果显示, 地震大多发生在16km深度以浅处, 集中分布于断陷盆地内及盆地边界的断裂带附近, 整体走向NE-SW, 与区域活动构造的活动断裂及其控制的地堑、 半地堑型断陷盆地的走向较为一致。这些地震 E-W 向、 S-N 向、 垂直向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0.21km、 0.22km、 0.30km, 平均均方根残差为0.14s。口泉断裂带附近的地震分布由南部的较深、 较集中变化为北部的较浅、 较分散, 可能与矿山开采活动有关。大同-阳高地震震源区的地震多集中在与大王村断裂平行的东侧隐伏断层的3~16km深度处, 该隐伏断层与团堡断裂和六棱山山前断裂交会, 可能与大同-阳高地震的余震活动有关。火山区内部的地震活动并不强烈。结合该区域新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结果分析发现, 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低速异常边界, 可能暗示了这些地震的发生与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上升至地壳深度, 进而降低断面有效正应力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刘鑫, 王诗柔, 石许华, 苏程, 鲁晨妍, 钱晓园, 孙侨阳, 邓洪旦, 杨蓉, 程晓敢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77-2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3
    摘要369)   HTML33)    PDF(pc) (5210KB)(360)    收藏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主要涉及活动构造的运动学、 地貌的演化过程及其相关动力机制, 该研究方向是近几十年来地球系统科学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研究的发展, 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的研究和深度学习的结合已成为该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 并产出了大量优秀成果。文中总结并综述了现今深度学习在活动构造与地貌研究中的数据来源, 以及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定量化解决活动构造与地貌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包括冰川识别、 火山活动与地貌、 水系分析、 滑坡监测和地表形变等)。基于对上述实例的探索, 文中运用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 对华南东南部福建地区的花岗岩岩石构造裂缝开展了基于高精度无人机航拍影像的深度学习自动识别。所搭建的卷积网络模型在55min的运行时间内自动识别出人工需消耗近一周才可识别的9 000余条裂缝, 并获得了85%的查准率与89%的查全率, 表明该模型在准确识别构造裂缝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文中最后讨论并展望了未来深度学习方法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领域的发展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
    郭祥云, 房立华, 韩立波, 李振月, 李春来, 苏珊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71-3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8
    摘要345)   HTML23)    PDF(pc) (11846KB)(273)    收藏

    文中利用四川、 云南、 重庆、 青海、 甘肃地震台网以及西昌密集台阵和巧家密集台阵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 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初动极性和振幅比方法, 获得了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区域3 951组ML≥1.0地震的震源机制。进而基于以上震源机制, 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算法(MSTASI)和Vavryčuk的迭代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性质和摩擦系数。结果显示, 研究区震源机制P轴、 T轴以及最大主应力轴 σ 1  和最小主应力轴 σ 3  总体上倾角较小, 揭示了近水平的挤压或剪切应力环境。σ1以NW-SE和NWW-SEE向为主, 从北到南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 应力性质以走滑型为主, 局部兼有逆冲型和拉张型, 整体分布特征与区内走滑型边界断裂活动性质一致。R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 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安宁河断裂交会地区R值相对较高, 有明显的挤压特征; 鲜水河断裂带、 安宁河断裂带北段和小江断裂带的R值均在0.25~0.5之间, 表现为NE-SW向挤压和NW-SE向拉张, 拉张应力可能远小于挤压应力;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和则木河断裂带的R值均在0.5~1之间, 表现为NW-SE向压缩和NE-SW向拉张, 且挤压应力大于拉张应力。研究区域主要断裂的摩擦系数也有差异: 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摩擦系数相对较低, 在0.75以下, 鲜水河断裂带、 则木河断裂带及大凉山断裂带南段的摩擦系数偏高, 在0.80以上。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活动断裂带上的构造应力相对较高, 尤其是鲜水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的应力更高, 需要关注其地震危险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22年青海门源 MS6.9 地震灾害致灾机理
    牛鹏飞, 韩竹军, 郭鹏, 李科长, 吕丽星
    地震地质    2024, 46 (4): 761-78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1
    摘要326)   HTML33)    PDF(pc) (22134KB)(158)    收藏

    2022年门源 MS6.9 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的阶区部位。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南侧大梁隧道被完全毁坏, 致使高铁干线首次因地震破坏而完全中断。在地处极震区的硫磺沟内未见大规模地震滑坡和崩塌, 只有规模较小的滚石和滚石堆积体及局部河床存在砂土液化现象, 显然很不合常理。此次地震除形成2条走滑型地表破裂带外, 还在冷龙岭断裂西段北侧的硫磺沟内产生了1条长约7.9km的逆冲型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的走向不稳定, 倾向S, 主要由断续分布的弧形挤压破裂、 挤压鼓包、 张裂隙和地震陡坎组成; 经统计, 沿地表破裂带共获得了35个垂直位移量数据, 最小位移量为(8±1)cm, 最大位移量为(49±3)cm, 平均垂直位移量约为24cm, 位移沿走向分布不均匀。该条地表破裂带近垂直穿过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 产生了宽泛的地表变形与位错, 这可能是导致硫磺沟大桥毁坏的直接原因。这些调研成果启示我们在对跨断层重大线状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 需要关注逆冲型地表破裂带宽泛的剪切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陡坎地貌定年理论及其在活动构造与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
    庞桢辉, 徐皓婷, 石许华, 葛进, 李丰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51-2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2
    摘要309)   HTML28)    PDF(pc) (3088KB)(380)    收藏

    陡坎是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和侵蚀过程所产生的一种地貌现象。对陡坎中蕴含的地质信息进行解译, 一方面可定量分析其地貌演变过程、 重建相应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相关的地壳运动学过程及动力机制; 另一方面也可了解地貌演化过程中构造、 侵蚀与气候三者之间的互馈关系。然而, 在地质条件欠佳的区域(无良好定年沉积物或人员无法到达), 通常难以获得陡坎形成的年代。陡坎地貌定年很好地弥补了研究区的史料记载以及传统测年方法(如放射性碳同位素法、 释光法和宇宙成因核素测年等)难以获得测年样品的不足。陡坎地貌定年的理论基础为“陡坎演化在稳定的侵蚀退化阶段可以通过坡面演化模型进行模拟”。不同坡面演化模型的提出及发展对研究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与地表剥蚀过程等有着重要意义。文中系统总结了陡坎定年理论及其数学模型, 同时介绍了发育于不同地貌类型(活动断层、 河流及海岸阶地、 冲积扇、 地外行星等)下的陡坎研究进展, 并以帕米尔东北缘正断层陡坎地貌定年为研究实例, 进一步探论并展望了陡坎地貌定年在构造地貌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2022年东台地震序列区域速度结构和精确定位
    于悦颖, 李正楷, 杨云, 康清清, 钱佳威, 王俊菲, 瞿旻, 周昱辰, 李迎春, 许田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27-6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7
    摘要303)   HTML12)    PDF(pc) (9248KB)(63)    收藏

    2022年江苏东台接连发生数十次小地震, 其中, 震级最大的 MS3.0 地震导致震中附近震感明显。 为探究该地区近期地震相对活跃的原因, 文中收集了2008—2022年的地震走时资料, 利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苏北盆地的速度结构和地震位置进行了联合反演, 获得了震中区P波三维速度结构和地震精确定位结果, 并结合断裂分布、 震源机制解和当地工业活动等资料, 对地震序列可能的发震机制和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1)重定位后, 地震序列总体呈近SN向带状展布, 发震优势深度在11~16km, 与已探明的断裂带缺乏明显联系。 结合震源机制结果推测, 序列下方可能存在NNE-SSW向隐伏构造。 2)震中区下方速度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特征, 15km深度处存在纺锤状P波高速异常体, 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表现出从该异常体向远处扩散的发震特点。 3)震中区附近现存多处工业活动, 其中五烈—时堰—溱东作业点、 地震序列和深部高速异常三者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且作业时间和发震时间相近。 由此推断, 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深部非均匀速度结构有关, 震中附近的工业活动可能改变了区域应力状态, 导致了能量的释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地震和InSAR联合反演2018年ML5.7兴文地震破裂过程
    缪思钰, 张海江, 古宁, 李俊伦, 谭玉阳, 华思博, 张勇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97-4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9
    摘要297)   HTML19)    PDF(pc) (5595KB)(207)    收藏

    2018年12月16日发生的ML5.7兴文地震很可能是由页岩气水力压裂所诱发, 确定此类震级较大的诱发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近震数据和InSAR数据联合反演, 获得了兴文地震的破裂过程。与单独使用地震数据或InSAR数据进行反演相比, 联合反演得到的地震破裂过程可同时拟合2种类型数据, 因此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联合反演结果显示该地震为典型的单侧破裂, 破裂方向近N向。破裂过程的持续时间为6s, 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前5s, 呈分段式破裂。主震破裂过程分为2个阶段: 沿着断裂的走向, 紧挨着震中的0~5km范围内为破裂的第1阶段(1~3s); 距震中6~8km处为破裂的第2阶段(3~5s)。同震滑移主要集中在5km以浅的区域, 峰值滑移约为0.27m, 这可以解释为何ML5.7兴文地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结合前震和余震分布可以看出, 前震主要集中在滑移区的东部, 说明该区域在主震发生之前就已发生破裂, 意味着该区域可能存在注入的流体。余震主要分布在滑移区周围, 是由主震破裂后的余滑引起的。对比单独反演结果, 联合反演克服了台站分布不均匀的影响, 提高了破裂分布的分辨率, 所得结果更加符合真实物理过程。文中联合反演得到的破裂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诱发地震机理、 地震灾害评估和震后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5.1级地震发震断层判定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曹筠, 周依, 高晨, 刘书峰, 陈安, 张素欣, 冯向东, 吴鹏, 陈肇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5): 993-10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1
    摘要290)   HTML50)    PDF(pc) (10827KB)(237)    收藏

    2020年唐山古冶5.1级地震是唐山地区继1995年古冶M5.0地震以后时隔20多年发生的又一次超过5级的地震, 但有关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尚无准确判定, 这增加了唐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区域的判断难度。文中基于唐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分析, 结合震后应急科学考察、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区域形变场数据、 震源参数和小地震重定位等资料, 综合分析得出唐山古冶地震的地表宏观震害呈NE向和NW向十字交叉形态, 震害和应力集中区域内只有NW向的抹轴峪断裂为一条中更新世断层, NE向的唐山-古冶断裂是区域最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层, 且2条共轭断层的性质与唐山古冶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唐山断裂带呈右旋走滑运动且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E—NEE, 唐山-古冶断裂在向E扩展过程中受到青龙山复背斜的阻挡, 深部资料显示青龙山复背斜是区域物性差异的分界部位, 因此综合判定唐山-古冶断裂和抹轴峪断裂为唐山古冶地震的共轭发震断层。唐山古冶地震是华北平原一次典型的中等强度走滑型地震。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华北平原内的地震以走滑型为主, 这是华北克拉通对来自青藏高原向E扩展的远程效应和太平洋、 菲律宾板块向W俯冲共同作用下的应变响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地震亚失稳过程中前兆异常演化的综合解释——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蒋海昆, 邓世广, 姚琪, 宋金, 王锦红
    地震地质    2024, 46 (3): 513-5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1
    摘要277)   HTML40)    PDF(pc) (5232KB)(180)    收藏

    文中以2014年鲁甸6.5级地震为例, 在亚失稳实验及理论指导下, 基于震前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震成核数值模拟结果, 综合分析前兆异常时空演化与亚失稳过程的关系, 首次提供了一个可明确佐证亚失稳阶段震源区成核、 震源区附近协同化过程持续加剧的典型震例和观测事实。研究结果显示, 依据大区域强震活动及流动重力观测, 可判定鲁甸地震前研究区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在高应力背景判定的基础上, 依据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观测前兆异常, 可粗略判定鲁甸地震亚失稳过程可能起始于震前7、 8个月, 最突出的现象或判定指标是由震中附近小地震活跃所表征的断层应力状态由积累为主向释放为主的转变, 以及由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数量显著增加所表征的断层运动协同化现象, 从地震成核的角度与成核后期核心弱化区扩张过程有关。之后至主震发生, 还有2个时间节点需要关注: 一是震前4、 5个月, 定点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范围自震中附近向外围的明显扩展, 显示断层变形的加速协同化; 二是震前2个月之后, 震中附近小地震活动开始减弱、 微震活动及定点地球物理异常出现向震中的迁移收缩, 与地震成核过程核心弱化区扩展之后的收缩过程相关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三维地质建模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的机遇
    姚琪, 鲁人齐, 苏鹏, 王辉, 朱亚玲, 王力维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1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1
    摘要277)   HTML30)    PDF(pc) (1599KB)(236)    收藏

    地震预测预报亟需从经验性预测向数值预测转变, 但是建模难的问题制约了地震数值预测的发展和行业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震行业的应用, 为地震数值预测带来了解决模型问题的机遇。文中从地震数值预测的概念、 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 简述了地震数值预测目前存在的难点。随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和在地震行业的应用, 以及国内外三维公共断层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情况。结合以上2部分内容, 对如何利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解决地震数值预测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包括多源多精度异构数据的联合建模、 地质模型-属性模型-数值模型一体化建模、 平直断层结构建模、 三维断层结构建模、 数据-模型-计算的迭代与相互驱动等。最后简述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地震数值预测应用中的难点。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有望为地震数值预测及相关数值计算领域提供更逼近现实的数值模型和几何模型, 可缩短建模工期, 实现快速更新迭代, 从而解决建模难的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几种特殊火山碎屑岩的形成机制及研究意义
    魏海泉, 陈正全, 刘永顺, 白志达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97-3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4
    摘要254)   HTML14)    PDF(pc) (6205KB)(227)    收藏

    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物理学研究的最直接对象, 也是鉴别碎屑化过程最重要的研究对象。 一些特殊类型的火山碎屑岩及相关岩石往往可以反映出某些特征的火山岩浆作用过程, 这正是甄别不同类型火山灾害发生概率的基本依据。 火山灾害是与火山和火山喷发有关的灾害, 它是人类在自然界面临的最重要的灾害类型之一。 火山灾害与火山喷发类型直接相关, 其中的爆破性火山喷发则可以形成最为致命的强烈火山灾害。 爆破性火山喷发的直接产物是形成各式各样的火山碎屑岩, 它们代表了喷发过程所带来的不同类型与强度的火山灾害。 原生火山碎屑与次生碎屑反映了火山喷发期与喷发间歇期火山表面过程的差异, 而岩浆喷发、 射汽岩浆喷发和射汽喷发堆积物的鉴定则标志了现代火山学研究的系统性深化, 它们是从事火山灾害研究的先导性工作。 细粒空降火山灰在水盆地里保存的火山灰纹层因其良好的等时面与环境指示意义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其伴生的岩石则可能需要区分层凝灰岩、 沉凝灰岩、 凝灰质泥岩等各种不同火山沉积作用类型。 熔岩流动碎屑化产生的自碎角砾岩和熔岩流水下淬火形成的碎玻熔岩代表了与熔岩流直接相关的碎屑化, 而不是与爆破性火山作用相关的碎屑化。 通常把它们划归为原生火山作用碎屑, 但其灾害意义却完全不同。 不同类型的火山碎屑岩形成于不同的碎屑化机理与成岩方式, 其中一些特定的火山碎屑岩更是代表了极为特殊的火山灾害类型与规模。 对于隐爆角砾岩, 尽管它是一种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名称, 但其实我们更关心它的资源经济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水热条件下蛇纹石矿物的摩擦特性
    刘世民, 张雷, 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24, 46 (2): 235-2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1
    摘要247)   HTML26)    PDF(pc) (2735KB)(193)    收藏

    蛇纹石矿物大量存在于俯冲带中, 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对俯冲带动力学产生显著影响。开展蛇纹石矿物的摩擦实验研究有助于理解俯冲带中含蛇纹石断层的摩擦滑动稳定性及解释俯冲带断层的复杂错动行为。目前, 实验室对于蛇纹石矿物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文中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 对以下2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1)蛇纹石矿物的稳定赋存状态及蛇纹石矿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2)控制蛇纹石矿物摩擦强度及滑动稳定性的因素, 主要包括温度、 孔隙流体及有效正应力的大小。研究表明, 温度的升高可显著增大纤蛇纹石和利蛇纹石的摩擦强度。但对于叶蛇纹石而言, 在较低的流体压力条件下, 其摩擦强度表现出温度强化特征, 而在较高的流体压力条件下却表现出温度弱化特征。蛇纹石矿物的摩擦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压力依赖性, 其中纤蛇纹石的摩擦强度表现出更高的压力敏感性。在俯冲带地幔楔条件下叶蛇纹石可大量赋存。前人研究发现叶蛇纹石在较低的流体压力条件下随着温度升高会发生脱水反应, 进而表现出不稳定的速度弱化现象; 而在高压流体条件下, 叶蛇纹石在低剪切变形速率下会表现出速度弱化现象, 叶蛇纹石的摩擦滑动稳定性随剪切滑移速率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俯冲带慢滑移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
    秦晶晶, 刘保金, 酆少英, 徐锡伟, 田一鸣, 朱国军, 左莹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08-62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6
    摘要246)   HTML14)    PDF(pc) (13832KB)(119)    收藏

    为研究华北盆地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断裂的深、 浅构造关系, 跨冀中坳陷、 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和埕宁隆起完成了1条长约2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和1条长66km的中—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表明, 沿剖面地壳厚30~35km, 且具有东薄西厚的分布特征, 在冀中坳陷下方, 莫霍面出现明显上隆, 其隆起幅度为2~3km。研究区上地壳反射结构具有凹隆相间的展布特征, 多条规模较大的断裂隐伏于华北盆地之下, 对该区隆起和坳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剖面上一系列与主断裂同向或反向的次级断裂将研究区的上地壳切割为多个次级小型地堑或半地堑断陷, 导致整个华北盆地的上地壳结构复杂化。下地壳反射结构由一系列反射能量变化较大、 横向上不能稳定成层、 产状复杂多变的反射事件构成, 这与反射能量强、 横向连续性好及产状近水平展布的上地壳反射明显不同, 暗示研究区上、 下地壳物质有着明显不同的形成环境、 变形方式和温压条件。中—浅层地震剖面和深地震反射剖面共同揭示的太行山山前断裂表现为一条低角度的大型铲形正断层, 向下可与太行山东缘向E缓倾的大型滑脱构造(拆离断层)相联系; 沧西断裂、 沧东断裂和埕西断裂作为沧县隆起、 黄骅坳陷、 埕宁隆起的边界断裂, 控制了该区堑、 垒构造的形成与发展, 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 推测其深部终止于深约18km的壳内解耦面上。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理解华北盆地的深部动力学过程及分析研究区深、 浅断裂构造关系提供地震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构造模型: 基于多元数据与隐式建模技术
    王毛毛, 胡顺阳, 马皓然, 梁铂雨, 张金玉, 鲁人齐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9-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2
    摘要244)   HTML22)    PDF(pc) (8144KB)(198)    收藏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相互拼接的交会部位, 代表了川滇菱形块体的东部边界, 地震活动频繁。其总体表现为左旋走滑的运动学特征, 沿走向断裂结构复杂, 为精细表征深部断裂的三维结构特征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主断层面本身的结构复杂特性; 断裂交切与主次关系的不确定性; 隐伏断层的空间约束; 微震活动区域的断层面限定等。传统上, 三维构造建模主要依赖于高分辨率的地震反射剖面、 三维地震数据体和钻孔等数据约束, 可以三角面网的形式在三维空间内使用数量有限的节点定义任意物体的几何形态, 进而连接节点模拟物体的拓扑结构。然而, 川滇块体东边界等大部分活动构造区域缺少这些高分辨率的数据, 即使有相关数据, 通常在空间上也非常稀疏。以往有研究利用大量精定位地震和断层地表迹线等数据建立了活动断裂的初始三维模型, 但这种方法忽视了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信息对建模的贡献, 且未对多元数据采取差异化的权重分配策略。文中基于三维构造隐式建模方法, 结合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深、 浅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 构建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的三维精细构造模型。建模流程充分利用震源机制解提供的节面约束信息, 将其与地表断层迹线、 重定位地震震中等数据融合, 纳入一个考虑差异化权重分配的多次迭代过程, 最终实现利用多元数据建立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三维复杂结构特性的目标。基于隐式建模方法构建的活动断裂的精细三维结构模型可用于断面粗糙度和断裂系统分析, 对约束断面上的凹凸体分布与开展地震破裂模拟具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走滑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传播影响的研究回顾
    王辉, 曹建玲, 姚琪, 王力维, 朱亚玲
    地震地质    2024, 46 (1): 201-2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2
    摘要242)   HTML24)    PDF(pc) (1897KB)(217)    收藏

    活动走滑断裂带上强震频发, 对几何结构复杂区及其导致的分段破裂模式开展研究对于评估区域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野外地质调查和数值模型研究2个方面入手, 对走滑断层上地震破裂行为中的几何结构、 断层分段和级联破裂等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野外地质调查发现, 走滑断裂带上广泛存在的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可能会终止地震破裂的传播。前人基于地表破裂带野外调查, 给出了走滑断裂带上几何结构复杂区对地震破裂方式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程度的统计分析结果。另一方面, 与断层动态破裂过程相关的数值模拟研究, 不仅从动力学角度展示了断层几何结构复杂区对断层动态破裂传播的控制作用, 还表明初始应力、 岩石介质性质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断层动态破裂的传播。在研究程度较高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 基于断层探测、 地球物理场密集观测和高性能计算的3D动力学模拟有望进一步深化对区域复杂断层系统中破裂行为的认识, 并为判定区域最大潜在震级提供帮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震源机制和地震定位研究2022年山西古交ML4.1地震的发震构造
    董春丽, 张广伟, 李欣蔚, 王跃杰, 丁大业, 宫卓宏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14-4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0
    摘要239)   HTML15)    PDF(pc) (4880KB)(242)    收藏

    2022年2月20日山西太原古交市发生了ML4.1地震, 古交及周边县市震感强烈。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历史地震相对稀少、 煤矿资源丰富的吕梁隆起区, 其发震断裂尚不明确。为了更好地认识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文中利用山西省测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反演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获得最佳矩心深度。反演结果显示, 古交地震是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事件, 矩震级为 MW3.96, 最佳双力偶解为: 节面Ⅰ, 走向90°、 倾角86°、 滑动角-19°; 节面Ⅱ, 走向182°、 倾角70°、 滑动角-175°; 最佳矩心深度为3km, 属于极浅源地震。地震序列重定位结果显示震中的优势展布方向近EW, 与区域内断层基本为NE走向的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古交地震的发震断层面中心解, 结果显示断层的走向为91°, 倾角为70°。另外, 古交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显著偏小, 低于同区域背景地震至少1个数量级。结合实地调研的矿区生产情况和区域地质构造, 认为古交地震序列的发震机制可能与震源区附近的煤田开采活动有关, 开采活动致使局部应力改变, 从而导致先存隐伏断层活化, 进而触发此次地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2022年MS6.8泸定地震诱发滑坡中过剩地形的影响
    邱恒志, 马思远, 陈晓利
    地震地质    2024, 46 (4): 783-8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2
    摘要233)   HTML15)    PDF(pc) (14792KB)(75)    收藏

    地貌演化受到构造活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影响。作为地貌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滑坡对于塑造地貌形态起到了重要作用。滑坡发生的本质是坡体平衡受到破坏, 而这种不平衡现象可体现为存在过剩地形。2022年9月5日四川省泸定县 MS6.8 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 为研究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提供了一个研究实例。文中基于震后遥感影像对同震滑坡进行了提取, 并依据ALOS 12.5m地形高程数据计算了震区过剩地形。此次工作共识别出1 485个滑坡(面积约为14.83km2), 这些同震滑坡多为浅层滑坡, 呈带状集中分布于大渡河两侧。同时, 过剩地形的计算结果显示其主要分布在大渡河及其支流的山谷两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高达91.7%的同震滑坡分布在不同厚度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为了进一步研究过剩地形和同震滑坡的空间关系, 文中对2008年汶川地震、 2013年芦山地震和2014年鲁甸地震等诱发滑坡与过剩地形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二者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显示出过剩地形对同震滑坡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文中计算获得的泸定地震震区过剩地形的平均高度约为80.0m, 明显大于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厚度, 这意味着此次同震滑坡仅仅是移除了很少部分的过剩地形, 据此推测剩余的过剩地形分布区仍是未来潜在的滑坡易发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天山内部那拉提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王雷, 任治坤, 何仲太, 计昊旻, 刘金瑞, 郭龙, 李兴奥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21-8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4
    摘要230)   HTML43)    PDF(pc) (18639KB)(143)    收藏

    天山山脉横跨欧亚板块, 新构造时期强烈隆升。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 天山内部的那拉提断裂带东段全新世活动强烈。然而, 针对那拉提断裂带其他段落的活动构造研究仍处于空白。文中选取特克斯段作为突破口, 通过遥感解译、 地质调查、 无人机航测、 探槽开挖和14C测年, 获得以下认识: 1)那拉提断裂带特克斯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 可识别出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断层陡坎、 鼓包、 闸门脊、 垭口、 关门山、 定向左旋错动的山脊和冲沟等断层地貌标志; 2)基于无人机测图和LaDiCaoz半自动位错测量分析程序, 获得水平最小位错量为3.4m; 3)断裂发育于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中, 探槽揭露了半山腰处的断塞塘沉积事件, 剖面中至少记录了4次古地震事件; 4)14C测年结果显示, 深约2m处样品的14C测年结果约为(7.06±0.03)ka BP, 最新一次形成的崩积楔的14C测年结果约为(1.67±0.03)ka BP; 5)利用OxCal年龄校正, 在95.4%置信度下确定4次古地震事件的年龄范围: 事件E1为2757BC—413AD、 事件E2为3581—429BC、 事件E3为4702—3932BC、 事件E4为5742—5230BC。综上分析认为, 全新世以来那拉提断裂带中段仍然活动强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云南洱源地区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成像
    曹颖, 钱佳威, 黄江培, 周青云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62-1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10
    摘要228)   HTML20)    PDF(pc) (14442KB)(159)    收藏

    云南洱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滇西北地区中部,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 多条断裂交会穿过, 且地热活动活跃, 显示出很强的断裂构造特征。地区内地震活动频繁, 2013年以来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发生了多个5级以上地震。文中利用云南区域固定台网和滇西北密集台阵记录的2008年1月1日—2023年7月20日发生在洱源地区的地震走时数据, 采用波速比模型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 获得了云南洱源及其周边区域的地壳三维VPVSVP/VS模型及地震重定位结果。结果表明: 1)在龙蟠-乔后断裂以东, 维西-乔后-巍山断裂、 红河断裂和鹤庆-洱源断裂交会处聚集了大量小地震, 缺乏中强地震。从现有的层析成像结果分析认为浅层发生的部分小地震可能与地热流体无直接关系, 而从浅层向深层逐渐变高的VP/VS值可能暗示深部存在流体, 深部流体可能在循环流动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浅层岩石中, 并与部分密集小地震的发生有关。2)2013年以来发生的4个5级以上地震均发生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 并呈NNW-SSE走向分布, 表明川滇块体西边界断裂系统的地震危险性有所增大。3)2013年3月3日和4月17日发生的洱源地震序列主要位于低VP、 低VS和低VP/VS值的异常体内。一般而言, 如存在流体, 则VSVP下降得更快, 从而导致高VP/VS值, 而低VP/VS则表明低VS并非由流体所致。因此, 现有的成像证据表明地震序列所处区域并不存在流体, 从而推断地震序列的发生与流体无直接关系。空间上与洱源地震序列接近的2017年3月27日 MS5.1 漾濞地震序列也具有相同的速度结构特征, 因此也可能与流体无直接联系。2016年5月18日发生的 MS5.1 云龙地震序列的主震和部分余震主要位于高VP、 高VSVP/VS相对高值区内, 高VS表明并非因存在流体而导致出现相对高的VP/VS值, 据此推测主震及周围的余震所处区域可能不存在流体, 流体并未直接参与到地震序列的发生过程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张雅静,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02-8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3
    摘要227)   HTML30)    PDF(pc) (6731KB)(114)    收藏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 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 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 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 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 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 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 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 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 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
    吴熙彦, 鲁人齐, 张金玉, 孙晓, 徐芳, 陈桂华
    地震地质    2024, 46 (1): 35-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3
    摘要222)   HTML21)    PDF(pc) (6764KB)(164)    收藏

    活动断层的三维结构和模型是地震危险性研究的基础参数和重要数据。随着对接近真实形态的活动断层三维模型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 对这类模型数据的共享及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数据共享课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Web的三维断层模型展示平台, 提高数据共享水平和用户体验。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川滇地区)三维断层模型Web展示原型系统(① http://data.activetectonics.cn/arcportal/apps/webappviewer3d/index.html?id=754abeff247c4b3194ebd9bf3bd17f47。)是基于ArcGIS 10.6企业版的Web AppBuilder工具构建的一个实验性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基于Web GIS的三维展示系统的基本功能, 并成功测试了更适用于地震行业标准的用户交互方式、 基本功能、 场景数据迁移方案和三维场景设计方案。场景数据从三维断层建模平台到GIS平台的迁移, 是实现基于Web GIS三维展示系统的基础。场景中展示的三维数据采用与二维数据标准一致且视觉上融合度高的可视化方案。实践结果表明, 三维数据从建模平台迁出后, 应结合数据可视化方案, 在属性层面上与二维数据相融合, 以保证二维和三维数据在视觉上较好地融合。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岩石圈磁场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以漾濞地震为例
    陈政宇, 倪喆, 周思远, 金云华, 杨薪俊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49-4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2
    摘要222)   HTML14)    PDF(pc) (5142KB)(193)    收藏

    文中利用2018—2021年漾濞及周边地区的地磁矢量数据, 构建了5期岩石圈磁场曲面样条模型, 并计算得到相邻期的岩石圈磁场变化。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震中的对应关系, 并针对漾濞 MS6.4 地震, 研究了磁偏角和地磁总强度在震前、 震后的磁场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岩石圈磁场的空间展布能够反映地壳块体构造特征和主要断裂走向, 同时也与地震活动的分布存在相关性。通过对比分析历史地震的震中分布发现, 地震多发生在弱磁区, 尤其是磁异常零值区附近, 且地震震中分布偏向于高梯度带上。漾濞 MS6.4 地震发生前后, 震中附近的岩石圈磁场发生显著变化, 震前、 震中持续位于磁偏角负变化区, 震后则位于正变化区, 且震中位于震前一年磁偏角变化的零变线附近; 震前研究区内相邻期地磁总强度的正负变化大致均衡, 随后逐渐演变为整个研究区均呈负值, 而地震后研究区又恢复了正负变化大致均衡的分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岩断层面黏滑和蠕滑时岩石表层光释光信号模拟
    罗明, 陈杰, 覃金堂, 尹金辉, 杨会丽, 刘进峰, 龚志军
    地震地质    2024, 46 (2): 357-3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07
    摘要222)   HTML9)    PDF(pc) (3308KB)(158)    收藏

    重建断层的黏滑(seismic slp)和蠕滑(creep)历史对于更好地了解断层活动和地震危险性评估至关重要。近年来, 利用大地测量技术研究活动断层的蠕滑和黏滑过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然而, 在地质历史时期(如百年尺度以上), 如何判断活动断层的滑动方式(黏滑或蠕滑), 并获取其滑动速率仍然是一项挑战。文中基于近十年来发展的岩石表层光释光测年方法, 结合内蒙古狼山断裂花岗岩样品的光释光晒退参数进行理论模拟, 得到了基岩正断层发生黏滑、 蠕滑和崩积楔侵蚀等情形的光释光晒退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断层的黏滑和蠕滑, 获得相应的活动期次和位移量, 并且有潜力记录崩积楔侵蚀。文中还分析了该方法区分断层活动方式、 期次的时间分辨率和获得位移量的空间分辨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三维剩余密度结构的松原地震成因
    刘文玉, 程正璞, 年秀清, 陈闫, 胡钰铃, 覃祖建, 邵明正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62-4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3
    摘要219)   HTML16)    PDF(pc) (7342KB)(131)    收藏

    自2006年以来松原市乾安县与宁江区地震频发, 成为东北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目前对两地的发震构造和地震成因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 制约了地震危险性评价与预防工作的开展。文中通过对区域重力数据进行非线性共轭梯度聚焦反演, 获得了松原震区的三维剩余密度结构, 结合石油井震资料, 获得了如下认识: 1)研究区的剩余密度异常呈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 南部异常走向为NNW, 北部异常转变为NNE向, 该特征反映出乾安震区和宁江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不同, 前者震源位于查干花高密度异常体内及其边缘, 后者震源位于松原低密度异常带中部, 指示两地震源位置的岩性不同; 2)两者的发震构造不相同, 前者受控于查干花断裂和乾安断裂, 后者受控于松原断裂和扶余北断裂; 3)地震的形成与区域应力, 基底结构, 深部气、 流体运移和长期油气开采等因素有关。长期注水采油破坏了地质结构和应力环境, 可能是重要的地震诱发因素。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青藏高原东北缘榆木山东缘断裂地表破裂带的新发现及其地震地质意义
    陈柏旭, 余中元, 肖鹏, 戴训也, 张世龙, 郑荣荧
    地震地质    2024, 46 (3): 589-60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5
    摘要216)   HTML31)    PDF(pc) (20130KB)(181)    收藏

    榆木山东缘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变形及最新的活动特征反映了祁连山的向N扩展过程及印度板块向N挤压的远程碰撞效应。文中结合遥感影像解译、 探槽古地震、 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晚第四纪测年等方法, 调查并新发现了榆木山东缘断裂的地表破裂带及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 榆木山东缘断裂整体走向NW330°, 现今的运动学特征以逆冲为主。以黑河为界, 断裂的活动习性存在明显差异。在黑河口段(F1-1)发现了全新世晚期最新强震活动的地表破裂带。破裂带整体走向NW330°, 倾向SW, 长约10km, 宽3~10m。地表破裂断错年轻的河流阶地、 冲沟及台地, 地表陡坎的最大高度为(3.3±0.2)m。光释光年代学结果显示, 最新的地表破裂事件发生于(0.6±0.07)ka BP, 经验公式估算其震级约为M7.5。研究结果表明榆木山东缘断裂的变形特征为前展式逆冲推覆, 其最新前缘的变形已经到达盆地内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指数相位相关性目标函数的全波形反演
    刘建欢, 陈建业, 赵吉海, Deyan Draganov
    地震地质    2024, 46 (1): 48-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4
    摘要212)   HTML8)    PDF(pc) (3494KB)(83)    收藏

    全波形反演(FWI)已成为获取浅地表高分辨率S波速度(VS)的有效方法。为了克服FWI在野外应用中的一些挑战, 文中引入了一种基于指数相位相关性的目标函数, 该函数不依赖于测量和模拟数据的振幅信息。文中采用伴随状态方法高效计算目标函数相对于模型的梯度, 并分析了新目标函数的形状。使用受随机噪声污染的模拟数据, 证明了该目标函数对随机噪声的鲁棒性。此外, 使用在考古遗址上采集的地震数据作为基准数据集, 测试了基于指数相位相关性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在真实野外环境中的性能, 同时还添加了随机噪声以进一步评估目标函数对噪声的鲁棒性。文中所得反演结果与该遗址已有的速度结构非常相似, 并已通过独立的考古挖掘验证。因此, 基于指数相位相关性目标函数的FWI具有在实际野外情况下显著提高浅地表成像准确性的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特征
    呼楠, 龙锋, 王莹, 徐良鑫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56-8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6
    摘要212)   HTML19)    PDF(pc) (6435KB)(111)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测震台网统一地震编目网2010年1月—2020年6月的正式地震观测报告反演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最优一维速度结构, 并矫正了初始震源位置, 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小地震精定位工作, 结合汶川 MS8.0 地震早期余震精定位结果和震源机制解资料综合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现今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显示: 南坝地区(S区)小地震平行于主破裂带分布; 中段(M区)小地震偏离主破裂带分布, 在两侧分别形成了丛集区M2和M3; 北段青川附近(N区)地震沿主破裂带和青川断裂密集分布(N1区),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 且沿主破裂带与青川断裂震源深度剖面特征有所不同。推测研究区南端S区的小地震空间分布延续了汶川地震主破裂的特征; 北端N区汶川地震破裂受到宁强—勉县一带上地壳高速体的阻挡, 地表破裂带消失, 应力向深部传导, 对青川断裂运动的触发作用明显。综上分析认为, 先存断层、 新生破裂与主破裂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北东段现今地震活动复杂的空间特征, 暗示了汶川地震后应力传递和调整过程的空间不均匀性, 这可能与北段复杂的地质结构有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平原M5.5地震土壤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苏淑娟, 陈其峰, 孙豪, 刘军, 冯梁乐, 徐继龙, 杨彦明, 雒昆利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33-4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1
    摘要211)   HTML19)    PDF(pc) (7314KB)(176)    收藏

    2023年8月6日2时33分,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5.5地震。文中跨震中布设4条长30km的勘测线, 现场测量了土壤气Rn、 CO2和Hg浓度。结果表明: 1)土壤气浓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震中区与4条测线的东、 西两端气体浓度相对较高。2)土壤气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震中及其东部地区相似, 但在震中西部差异较大, 在西部旧城断裂(F3)附近, Rn和CO2的浓度高于震中区, 推测应与地震活动和F3控制的鼻状构造有关。3)Rn、 CO2和Hg的浓度在陵县-冠县断裂(F1)和F3附近出现高值异常, 余震自F1向F3发展, 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资料推断, 平原M5.5地震应与F1和F3共同作用有关。以上结果表明,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能较好地指示隐伏断层的位置与展布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张国霞, 孙浩越, 李伟, 孙稳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41-1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9
    摘要208)   HTML34)    PDF(pc) (18061KB)(209)    收藏

    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重要边界构造带, 虽然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频繁, 但构造带内各断裂的活动性尚不明确, 对认识和评价区域现今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危险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构造带南段的雷波断裂带附近曾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强震, 但该断裂带的研究程度很低, 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厘定还缺乏可靠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 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在雷波断裂带的北支和南支断裂上分别开展了古地震探槽研究工作。基于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 在2条分支断裂上分别揭示了3次和7次古地震事件, 相关放射性碳样品的测年结果限定了北支断裂3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分别为21190—20590BC(EP1)、 20550—12120BC(EP2)和12090BC之后(EP3), 而南支断裂最新的2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为9270—5040BC(EL6)和5000BC之后(EL7)。古地震探槽研究结果表明, 雷波断裂带在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地表破裂型强震事件, 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其北支和南支断裂揭露的事件互不相同, 指示雷波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为独立的发震构造。通过收集并分析192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产生地表破裂的走滑型地震的震级, 认为雷波断裂带上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的震级下限为6.5级, 并估计断裂带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2022年泸定MS6.8地震震前区域变形背景及同震形变特征
    徐晶, 季灵运, 刘传金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45-6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8
    摘要206)   HTML13)    PDF(pc) (12877KB)(117)    收藏

    文中利用Sentinel-1 SAR影像获取了2022年泸定6.8级地震的震间形变场(2014—2020年)和同震形变场, 估算了泸定地震的震间断层滑动速率、 闭锁深度和同震滑动分布, 分析了此次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讨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磨西断裂及其周边断裂的未来地震发生趋势。震间InSAR形变场及InSAR和GNSS融合的三维形变场结果显示了2022年泸定地震发震断层的长期滑动特征, 滑动速率为(5.9±1.8)mm/a, 主要表现为剪切变形明显且应变集中的特征, 震前磨西断裂存在明显闭锁, 具有强震发生背景。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 此次泸定地震是以左旋走滑为主的高倾角走滑地震, 最大滑动量可达1.71m, 最大滑动位于10km深处。基于文中获得的同震滑动分布计算了同震位错效应引起的断层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 结果显示磨西断裂南段的地震破裂段形成应力影区, 而在此次地震中未破裂的北段的库仑应力显著升高, 同时, 折多塘断裂南东部分、 安宁河断裂带石棉—冕宁段北西部分、 大凉山断裂竹马段南东部分和公益海段南东部分的断层面库仑应力显著增加。2022年泸定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鲜水河断裂带的磨西断裂, 此次泸定地震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降低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风险, 仍需重点关注磨西断裂未破裂段及其周边具有大地震发生背景的强震破裂空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霍山震群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与孕震环境
    冀国强, 雷建设, 赵大鹏
    地震地质    2024, 46 (3): 665-68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9
    摘要199)   HTML16)    PDF(pc) (8799KB)(96)    收藏

    霍山震群可能是反映华东地区乃至青藏高原地震活动的重要窗口, 其孕震环境与发震机制备受关注。文中手动拾取获得了1 987个地震的7 706条P波、 394条PmP波、9 263条S波和557条SmS波共计17 920条震相到时数据, 采用多震相体波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获得了霍山震群区下方深至30km的地壳三维P波速度(VP)、 S波速度(VS)及纵横波速度比(VP/VS)模型。结果显示, 霍山震群区附近存在弱高VP/VS结构特征, 但在震群区下方存在强高VP/VS结构特征, 且该结构特征沿晓天-磨子潭断裂向深延伸至30km深度, 推测霍山震群区下方存在流体作用。该流体作用可能降低断层面有效正应力, 从而导致在晓天-磨子潭断裂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交会的薄弱区发生霍山震群活动。这些流体的来源与太平洋板块在地幔转换带滞留脱水所形成的“大地幔楔”结构中的地幔热物质上涌有关, 但还可能与青藏高原壳幔物质沿大别山造山带E向挤出有关, 共同影响了霍山震群活动特征。文中成果也为深入理解霍山震群区的构造活动与华东地区及青藏高原构造活动的关联性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阿尔金断裂东段的河流阶地累积位错
    李路瑶, 丁锐, 姜大伟, 张世民
    地震地质    2024, 46 (3): 547-5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3.003
    摘要199)   HTML26)    PDF(pc) (18302KB)(148)    收藏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 其东段与NW走向的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斜接。文中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SfM)获得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对阿尔金断裂带东段长约127km的段落开展了详细解译, 并对其中9个典型河流阶地位错点进行测量与统计。沿阿尔金断裂带向E, 晚第四纪左旋累积位移总体呈衰减趋势, 且以断裂带东侧NW走向斜接逆冲断裂或逆冲走滑断裂为界, 其累积位错量在同一断裂段内大致相当, 但相邻断裂段之间表现为阶梯状递减, 指示了斜接断裂的构造转换关系及可能的地震破裂分段作用, 为阿尔金断裂带活动性分段研究与潜在发震能力评价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川滇实验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参考方案
    孙晓, 鲁人齐, 张金玉, 王伟, 苏鹏
    地震地质    2024, 46 (5): 1027-10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5.003
    摘要198)   HTML28)    PDF(pc) (9302KB)(175)    收藏

    活动地块边界带是现今地壳应力高度积累和构造变形显著集中的区域, 地震频发, 是研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对象。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所在的川滇地区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持续会聚引起的强烈变形区, 是中国大陆西部与周边板块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位。根据前人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方案和依据, 文中综合分析了地块的整体性、 立体性、 层次性和活动性, 将川滇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划分为3条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16条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通过川滇地区有记录以来的强震分布特征、 地震数量和震级的分带分级性、 GNSS揭示的现今变形分区性、 速度结构和重力资料反映的地壳深部构造差异性等结果, 新的参考方案将金沙江-红河断裂带、 甘孜-玉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归为一级活动地块边界带; 丽江-小金河断裂、 南汀河断裂、 龙日坝断裂等研究区内其他主要活动断裂归为次级活动块体边界带。基于对研究区强震活动、 现今变形特征、 活动断裂规模、 地壳深部结构及古地震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一级边界带具备发生M≥7.5大地震的潜力, 次级边界带有发生M≥6.5强震的能力。川滇地区活动地块边界新划分的参考方案, 可为后续川滇实验场区活动地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数值模拟、 强震概率预测分析及大地震危险性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国际诱发地震研究进展与展望——2024年EGU大会地震成核和诱发地震专题会议侧记
    杨旭航, 陶玮, 张迎峰
    地震地质    2024, 46 (3): 756-759.  
    摘要197)   HTML42)    PDF(pc) (1214KB)(13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云南普洱大寨流体异常特征及机理
    胡小静, 付虹, 张翔, 李利波, 黄江培, 李琼, 高文斐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77-49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4
    摘要195)   HTML13)    PDF(pc) (6351KB)(226)    收藏

    文中梳理了2004年以来普洱大寨井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和井-含水层渗透性异常特征。 研究发现, 在观测井周边250km范围内5.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 多次出现过可重复、 可类比的异常变化, 对地震具有较好的异常指示和预测意义。 但相比以往震例, 墨江5.9级地震发生前, 无论是化学离子还是物理参数均出现了观测以来幅度最大的变化, 异常状态较以往强烈很多, 但发震的震级只有5.9级。 为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机理, 文中尝试从区域深部物质活动和区域应力水平2个方面对墨江5.9级地震前的异常演化过程开展讨论, 得到以下认识: 墨江5.9级地震前, 流体异常整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从深部到浅部、 从背景到短期微观异常再到临震宏观异常的演化过程; 墨江5.9级地震前, 普洱大寨连续观测的水化学离子浓度异常和井-含水层渗透性的改变是由于区域内垂向剪切应力持续增强引起的含水层受挤压, 从而形成了垂向的流体补给, 最终引起不同含水层水体发生交替混合而产生的结果; 本次异常形成初期还伴随深部物质剧烈活动的现象, 较为显著的由深部到浅部的耦合作用过程可能是导致墨江5.9级地震前出现自观测以来地下流体异常幅度最显著的原因。 因此, 流体活动从深部开始, 随着区域应力不断积累, 不断向地表传递的演变过程是墨江5.9级地震前流体异常演化的本质特征; 区域应力的作用方式和深部物质活动程度不同, 是引起墨江5.9级地震前异常特征与研究区其他历史震例前明显不同的根本原因。 文中研究为全面认识普洱大寨井地下流体异常的预测意义和地震前流体异常的深浅耦合演化过程提供了一定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滇西南1976年龙陵MS7.3、MS7.4 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李浩峰, 徐岳仁,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17-14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8
    摘要195)   HTML12)    PDF(pc) (17130KB)(130)    收藏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 震后高分辨率Keyhole卫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 结合野外验证和前人研究结果, 获得了1976年 MS7.3、 MS7.4 龙陵双强震触发滑坡较为完整的数据库。结果显示: 1)共解译滑坡14 448个, 总面积为17.2km2, 70.9%的滑坡分布在花岗岩质的岩体风化层中, 单体滑坡面积集中在数百至1 000m2区间, 多为表层风化层内的浅层滑坡, 滑动距离较小; 2)同震滑坡密集区与高烈度区不匹配, 其空间分布显示破裂区规模约为30km, 且均位于活动断裂的一侧, 表明其发震构造并非为龙陵-瑞丽断裂或畹町断裂。滇西南地区共轭强震破裂可能局限了单次强震的空间规模, 因此在确认未来强震危险区时应重点关注NE向与NW向构造的交会部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GPR-LSTM的地震热红外背景场的构建方法
    宋冬梅, 张曼玉, 单新建, 崔建勇, 王斌
    地震地质    2024, 46 (2): 492-5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2.015
    摘要192)   HTML4)    PDF(pc) (11203KB)(124)    收藏

    地震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强了在宏观尺度上对地球表面的监测能力。研究表明, 地震前通常都会出现地表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因此各种异常提取算法被应用于地震热异常研究中。其中, 基于背景场的提取方法由于具有较强的机理解释性而受到广泛应用。然而, 以往基于背景场的异常提取方法更多将背景场限定于某一固定阈值, 忽略了受外界因素(非震)影响导致的地表温度的小范围正常波动。据此,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GPR-LSTM的地震热红外背景场的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两大部分: 震期年变基准场的建立、 实际LST的残差波动范围计算及背景场的构建。基于MODIS地表温度产品, 以2008年四川汶川和新疆于田地震为研究对象, 使用所述方法对地震前兆热异常信息进行提取与分析, 经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地震热异常通常沿青藏高原的断层分布, 这不仅证明了文中方法能够减弱地表温度数据中噪声的干扰, 同时也证明该方法在热异常信息提取方面的有效性; 2)地震年份的构造活动比非地震年份更加活跃, 导致地表温度的异常增温更加明显; 3)不同地震案例震前的热异常时空特征各不相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综合研究——以山西裂谷系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花春雨, 苏鹏, 石峰, 席茜, 郭钊吾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37-8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5
    摘要191)   HTML20)    PDF(pc) (13930KB)(91)    收藏

    正断层阶区有软连接(soft-link)和硬连接(hard-link)2种端元连接模式。判定正断层阶区现今的连接模式不但有助于理解正断层的生长演化过程, 也能指示未来正断层上发生的地震是否会在阶区内形成地表破裂, 这对于评价阶区内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是区别正断层阶区现今连接模式的直接方法。然而, 在多数情况下, 由于正断层阶区内的变形量相对小, 加上人类活动对阶区内地貌的改造, 导致在本以硬连接模式生长的正断层阶区内也很难直接看到断层陡坎, 这为判定正断层阶区内是否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带来了困难。山西裂谷系是东亚大陆显著的活动裂谷带, 也是中国重要的强震带。口泉断裂位于山西裂谷系北部, 是大同盆地的西缘边界断裂。口泉断裂在禅房村附近发育一个正断层阶区, 文中称之为禅房阶区。文中以口泉断裂禅房阶区为例, 通过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研究禅房阶区的连接模式。结果显示, 口泉断裂禅房阶区内部存在活动的连接断层, 说明禅房阶区的连接方式为硬连接模式。文中研究基于构造地貌野外调查、 地貌数据分析和地质雷达探测的综合方法, 可有效定位弱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 降低单一方法的不确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阿尔山火山群面波层析成像
    侯颉, 吴庆举, 余大新, 叶庆东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93-9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8
    摘要188)   HTML9)    PDF(pc) (11942KB)(46)    收藏

    文中利用阿尔山火山群附近的29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其周边8个固定台站2019年5月—2021年12月期间的远震垂直向地震波形, 通过频-时分析获取了11 010条高质量的Rayleigh波基阶相速度频散, 基于面波成像方法构建研究区地壳、 上地幔的三维S波速结构。结果表明: 在中、 下地壳范围内, 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S波速度表现出明显的低速异常, 结合该地区高波速比的特征, 推测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存在地壳岩浆囊; 在阿尔山火山群地区的40~150km深度内存在多处上低下高的S波速度异常结构, 表明阿尔山火山群可能发生过岩石圈拆沉; 阿尔山火山群东南侧上地幔的低速异常连通了软流圈和阿尔山火山群在地表出露的位置, 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推测, 此低速异常可能是松辽盆地岩石圈拆沉造成的软流圈物质上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