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邓起东, 陈社发, 赵小麟
    地震地质    1994, 16 (4): 389-403.  
    摘要1950)      PDF(pc) (2637KB)(3235)    收藏
    论述了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岷山隆起、成都平原和龙泉山地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讨论了构造活动特点和演化历史,并分析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和动力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51)
    2.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活动构造基本特征与强震复发模型
    徐锡伟, 张培震, 闻学泽, 秦尊丽, 陈桂华, 朱艾斓
    地震地质    2005, 27 (3): 446-461.  
    摘要1973)      PDF(pc) (9636KB)(1673)    收藏
    川西及其邻近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川滇、巴颜喀拉和华南三大活动块体的交接部位,发育着多组具有发震能力的活动断裂。由于横向次级活动断裂的存在,川滇块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滇中和川西北2个次级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可划分出东端的龙门山次级块体。深部探测反映出川滇和巴颜喀拉块体地壳中均存在着低速-高导层(体),它们是上地壳多震的原因之一。地质研究和现今GPS观测表明:各级块体均存在着SE向或SSE向平移运动、顺时针转动和隆升运动,但量值存在着一定差异。文中还给出了各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地质或GPS滑动速率,讨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0)
    3.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汪集旸, 黄少鹏
    地震地质    1990, 12 (4): 351-366.  
    摘要1467)      PDF(pc) (1826KB)(873)    收藏
    近两年来,随着各项重大地学研究课题及全国地学大断面(GGT)项目的开展,我国大地热流数据有了大幅度增加。本文将截至1989年6月底公开发表或即将刊印的366个热流数据分类汇编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0—140mWm-2,平均值为66mWm-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2)
    4. 四川西部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特征
    闻学泽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39-249.  
    摘要2406)      PDF(pc) (3430KB)(1908)    收藏
    依据多种资料分层次剖析了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破裂分段性及其原因,并将该断裂带划分为12个特征地震破裂段。断裂带上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各占约2%;持久性及重要的破裂边界可依据断裂几何结构及活动习性标志进行判定,它们均以局部体积变化的方式来终止破裂的扩展;非持久性的破裂边界则可依据地震破裂与复发行为、断裂现今活动习性空间差异、松驰障碍体与较小尺度几何障碍的复合体等进行判定,其位置可随时间变化。地震破裂时间间隔短的,相邻破裂的重叠量较小;时间间隔长的,相邻破裂的重叠量则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9)
    5. 利用岷江阶地的变形估算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马保起, 苏刚, 侯治华, 舒赛兵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34-242.  
    摘要2171)      PDF(pc) (2856KB)(1521)    收藏
    用岷江都江堰—汶川段晚第四纪阶地面的变形量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滑动速率。岷江及其支流发育3级晚第四纪河流阶地,阶地面的年龄分别约为10,20,50kaBP。阶地纵剖面在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处有明显的垂直变形。断裂活动具有间歇性特点,晚第四纪以来有过3期活动,其起始时间分别为50,20,10kaBP。依据各级阶地面年龄和变形量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晚第四纪逆冲滑动速率分别为0.5,0.6~0.3,0.2mm/a;据阶地走滑位错估算的茂汶-汶川断裂和北川-映秀断裂的晚第四纪右旋走滑速率均约为1mm/a。现代河床之下发育很厚的河流堆积物表明,龙门山的构造抬升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7)
    6.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48-258.  
    摘要1787)      PDF(pc) (3319KB)(1314)    收藏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TL)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中央断裂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是活动的;前山断裂在白龙江以北变成一些小的、零星分布的断裂,它们在第四纪早期以前有过活动。而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新活动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所导致的活动地块边界的变化。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现在已不构成活动块体的边界,加之岷山隆起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屏障作用,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减弱。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隆起构造带共同成为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的东界。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2)
    7. 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
    张培震, 沈正康, 王敏, 甘卫军
    地震地质    2004, 26 (3): 367-377.  
    摘要1949)      PDF(pc) (8781KB)(1447)    收藏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其动力过程的基础,近年来高速发展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测量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我们利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553个GPS观测数据给出了其现今构造变形的速度场,表明印度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被青藏高原周边的地壳缩短和内部的走滑剪切所调整吸收。其中,喜马拉雅山系吸收了青藏高原总缩短量的44%~53%,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柴达木盆地吸收了15%~17%,高原内部吸收了32%~41%。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的向东流动而不是刚性地块的挤出。这一地壳物质流动带在高原西部以地表张性正断层和共轭剪切走滑断层为特征,到高原中东部转换为巨型的弧形走滑断裂带,再到高原东北缘转换为地壳缩短和绕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青藏高原的大尺度现今构造变形以连续变形为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8)
    8.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王旭龙, 卢演俦, 李晓妮
    地震地质    2005, 27 (4): 615-623.  
    摘要1713)      PDF(pc) (2807KB)(1079)    收藏
    文中报道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中测量等效剂量的一种可靠技术——简单多片再生法。该技术的核心是引入单片再生法中试验剂量校正感量变化的功能,即在天然和再生多测片光释光信号测量后,再对各测片辐照以试验剂量,利用试验剂量的光释光信号响应对各测片归一化,同时校正可能发生的感量变化。从方法学上,这一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试验剂量可以校正各测片的感量变化;2)对各测片归一化,克服了实验数据分散度的问题;3)通过对比简单多片再生法与单片再生法在测年中的表现,证实简单多片再生法可以克服单片再生法中可能发生的光释光信号的积累问题。最后,文中通过测定参考年龄样品,即洛川剖面末次冰期马兰黄土(L1)的开始堆积年龄,验证了简单多片再生法的可靠性,即在提高测量准确度和精度的同时,更节约时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0)
    9. 滇西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地壳构造活动的关系
    孙洁, 徐常芳, 江钊, 史书林, 王继军, 何明
    地震地质    1989, 11 (1): 35-45.  
    摘要1501)      PDF(pc) (1519KB)(1376)    收藏
    本文根据滇西地区1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资料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对测区深部导电率在纵、横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地区深部电性为多层结构,大致可分四至五个电性结构层;深部电性结构横向变化大,明显受区域构造控制;该区上部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阻层;上地幔高导层明显存在两个隆起区,一个以剑川—鹤庆为中心呈北北西向展布的隆起区,另一个以腾冲—潞西为轴呈南北向展布的隆起区。 本文还讨论了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与大地构造的关系,滇西北裂陷区盆地的形成,以及该区地震活动与深部构造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2)
    10.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
    马瑾, 单新建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10-215.  
    摘要1598)      PDF(pc) (3763KB)(2812)    收藏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遥感技术探测活动断层现今活动的新思路。以1997年玛尼7.9级地震为例,研究了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地温图像的动态演化。研究证实在玛尼地震前20d阿尔金断裂带的东段就开始出现增温现象,然后逐渐扩展,形成了明显的条带。这条带一直持续到11月8日玛尼强震的发生。地震后此增温异常条带逐渐消逝。而引发玛尼地震的玛尔盖茶卡断层在震前2d才开始出现增温异常。图像的变化过程显示,玛尼地震与阿尔金断裂带活动的明显增强过程之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两断层间存在相互作用以及变形异常-断层现今活动-地震三者间有密切关系。此外,还针对深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及断层相互作用的需求,提出了技术改进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8)
    11.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吕江宁, 沈正康, 王敏
    地震地质    2003, 25 (4): 543-554.  
    摘要1936)      PDF(pc) (8715KB)(1437)    收藏
    通过分析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GPS数据得到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由此划分活动块体并分析其运动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欧亚板块,滇中、雅江和中甸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0.37°±0.16°/Ma,0.84°±0.39°/Ma和0.90°±0.39°/Ma,造成块体间跨木里弧形断裂带约3mm/a的SN向挤压、丽江-大理断裂带约4mm/a的EW向拉张和理塘断裂带约6mm/a的近EW向拉张。鲜水河断裂带左旋走滑速率8~10mm/a,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带左旋走滑5~6mm/a。龙门山断裂带没有明显的地壳消减,而断裂带西北约150km处有一形变速度阶跃带,右旋走滑速率4~5mm/a。阶跃带两侧的岷山块体和阿坝地区逆时针转动速率分别为0.13°±0.08°/Ma和0.53°±0.19°/Ma。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以南、以西地区,青藏高原物质的E向挤出和重力滑塌造成川滇块体东移,在东部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的阻挡下,川滇块体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由东转向南运动,从而引起川滇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的顺时针转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8)
    12. 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问题
    邓起东
    地震地质    2002, 24 (4): 601-605.  
    摘要1939)      PDF(pc) (2130KB)(765)    收藏
    城市范围内直下型活动断裂突发错动产生的直下型大地震,直接威胁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城市活动断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是为城市减灾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活动构造研究面临的一项新的工作.这一工作的核心是要解决城市范围内的断裂定位、断裂最新活动、断裂的深部背景、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面错动危险性及减灾对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作者用"有没有、活不活、深不深,震不震,错不错,好对策"这6句话来表示其核心内容.文中对这些问题作了具体的说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0)
    13.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徐杰, 宋长青, 楚全芝
    地震地质    1998, 20 (2): 146-154.  
    摘要2021)      PDF(pc) (2253KB)(1121)    收藏
    北西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由近20条北西至北西西向断裂组成,是一条对新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发育起到重要控制作用的地壳构造带。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部发展,总体表现左旋走滑性质。断裂带有山西断陷盆地带等几条北东向活动构造带与之交汇,形成北西和北东向两组断裂相互交切的构造组合,出现5个复杂的构造交接段。6级以上强震和大多数中小地震群集于这些地段,其中北西和北东向断裂都可能发生地震,显示共轭破裂错动特征,但北东向断裂发生的地震强度较大。张北-尚义6.2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与山西断陷盆地带交接段的西缘,是断裂带向西北扩展的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5)
    14.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马宗晋
    地震地质    1980, 2 (1): 39-47.  
    摘要1274)      PDF(pc) (4838KB)(1385)    收藏
    不连续介质中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应力集中点发育情况的一般问题,在固体力学中已有相当的研究。地壳中存在许多不连续界面,再受垂向和斜向断裂的切割,其不连续的特点更为明显,这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已引起广泛注意。但在研究地震的蕴育问题时,许多概念往往还仅局限在连续体中考虑问题,如把震源看成是单一的应力集中点,把前兆场视为"单点场"所决定的,认为前兆的强度和出现的先后都是由震源向外发展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2)
    15. 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韵律性特征
    张国民
    地震地质    1987, 9 (2): 27-37.  
    摘要1207)      PDF(pc) (1318KB)(1268)    收藏
    本文应用1895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7级和大于7级的强震资料,讨论了我国大陆强震活动的轮回特性,指出了我国大陆地区强震高潮的到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即经历强震活动的平静、增强及出现强震高潮三个幕。文中讨论了各幕的持续时间及其强震活动的频度和能量分布,同时还分析了各轮回中强震的地区分布,探讨了每个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区的形成特点。这些结果可为研究我国大陆强震高潮到来和结束的标志及判断未来强震高潮的主体活动地区等强震预测问题提供线索。此外,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大陆强震高潮与东北深震的相关关系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9)
    16.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和华北唐山震区的地壳结构差异——深地震测深的结果
    张先康, 李松林, 王夫运, 嘉世旭, 方盛明
    地震地质    2003, 25 (1): 52-60.  
    摘要2085)      PDF(pc) (3612KB)(1378)    收藏
    划分大陆活动地块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它们在地壳结构间的差异.大陆不同地块具有不同的地壳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和构造上的不同反映了它们在地壳内部的变形特征和动力过程的差异.文中利用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昆仑巴颜喀拉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地块唐山震区地壳结构的差异.它们分别是变形强烈的活动地块、内部变形小相对稳定的地块和现代发生过强震的活动地块.在地壳结构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这些差异表现在地壳的分层性质、上地壳和下地壳的结构、地壳结构的不均匀尺度、壳/幔分界的性质、壳内低速层的分布、地壳界面、特别是莫霍面的构造形态等方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9)
    17. 海原走滑断裂带及其尾端挤压构造
    邓起东, 张维岐, 张培震, 焦德成, 宋方敏, 汪一鹏, B. C. 伯奇菲尔, P. 莫尔纳, L. 雷登, 陈社发, 朱世龙, 柴炽章
    地震地质    1989, 11 (1): 1-14.  
    摘要1592)      PDF(pc) (2129KB)(2220)    收藏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左旋位移总量及全新世滑动速率,对海原走滑断裂带东南端发育的尾端挤压区的构造特征及地壳缩短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走滑断裂带的走滑量与端部挤压区地壳缩短量之间的转换平衡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8)
    18. 探测大城市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方法
    方盛明, 张先康, 刘保金, 徐锡伟, 白登海, 姬继法
    地震地质    2002, 24 (4): 606-613.  
    摘要1580)      PDF(pc) (3317KB)(861)    收藏
    简要地介绍了开展大城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意义及世界各国开展活断层探测的基本情况.城市及邻近地区地震活断层引起的直下型地震,将会给大城市造成巨大的地震灾害.准确地探测出大城市的活断层分布,采取有效措施,可大大降低地震时的损失.文中重点介绍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的地球物理方法的类型和主要特点,在区域探查与初步鉴定阶段、详细探测与精确定位阶段、孕震构造探测阶段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适用范围及所能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6)
    19.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与地震危险性估计
    闻学泽, 黄圣睦, 江在雄
    地震地质    1985, 7 (3): 23-32.  
    摘要1105)      PDF(pc) (6811KB)(1055)    收藏
    本文综合野外调查,卫、航影象判读,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等资料,初步研究了北西向甘孜-玉树断裂带的新构造特征,探讨了拉分构造的发育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断裂带是一自中生代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大型活动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以强烈的水平左旋剪切错动为主,水平与垂直位错之比约为10:1。从历史地震活动规律推断了在未来20-30年内,该带将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并具有发生M≥7级地震的危险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2)
    20. 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
    崔效锋, 谢富仁, 赵建涛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98-307.  
    摘要1920)      PDF(pc) (2880KB)(2895)    收藏
    利用《中国大陆地壳应力环境基础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及邻区2660个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数据截止到2003年底),在分析中国及邻区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中国境内6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的分区特征:东北-华北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EW向和NE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相对较为单一,以走滑型为主。华南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NW-SE向,震源机制解类型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新疆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优势分布方位为近SN向,类型也主要是逆断型和走滑型。在青藏高原南部应力区,震源机制解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优势方位为近SN向,类型基本上只有走滑型和正断型2类。而在青藏高原北部及北东边缘应力区,水平最大主应力方位变化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型和逆断型震源机制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9)
    21. 地壳主要岩石流变参数及华北地壳流变性质研究
    周永胜, 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09-122.  
    摘要1749)      PDF(pc) (3868KB)(1721)    收藏
    岩石流变参数和变形机制是根据断层摩擦和岩石幂次流动本构关系建立岩石圈强度剖面的基础.近30年来,高温高压实验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了大量地壳矿物和岩石流变资料.本文系统总结了这些流变实验资料,并应用流变数据结合地震震源深度分布,对华北地壳流变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花岗岩和低级变质岩为代表的上地壳为脆性破裂,其强度受断层摩擦约束,以长英质片麻岩为主的中地壳和以中性麻粒岩为主的下地壳上层处于塑性流变状态,由干的基性麻粒岩组成的下地壳下层处于脆性向塑性流变的过渡状态.华北地壳的这种物质组成和流变为地壳不同层次的解耦和强震孕育提供了力学条件,也构成了不同尺度块体的底边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3)
    22. 青藏块体东北缘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分析
    江在森, 马宗晋, 张希, 陈兵, 胡亚轩, 王双绪, 陈文胜
    地震地质    2001, 23 (3): 337-346.  
    摘要1667)      PDF(pc) (3354KB)(999)    收藏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1993与1999年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初步研究了该区的应变场与构造变形。该区应变场以近NE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体,伴随着近NW向的张性应变。河西走廊中、东段,尤其是武威断块是压应变最强的区域。应变场形成的剪应变以近EW向的左旋剪切为主体,表明该区NWW向的块体边缘主干断裂的活动方式是左旋走滑兼挤压。剪应变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青藏块体东北边界带的武威、祁连一带。甘青块体与阿拉善块体之间整体左旋扭动速率约为6mm/a。配合非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数值模拟,初步分析了该区的构造应力场背景,认为该区相对水平运动和构造变形分布特征不仅是印度板块推挤应力场作用的结果,还可能与来自西侧南强北弱的向东的动力作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2)
    23.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朱光, 刘国生, 牛漫兰, 宋传中, 王道轩
    地震地质    2002, 24 (2): 265-277.  
    摘要1735)      PDF(pc) (4606KB)(894)    收藏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最终形成了挤压背景下的陆内断裂带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1)
    24. 由包体推导的河北汉诺坝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
    史兰斌, 林传勇, 陈孝德, 韩秀伶
    地震地质    2000, 22 (1): 37-46.  
    摘要1525)      PDF(pc) (3572KB)(991)    收藏
    通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包体的详细研究,建立了本区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该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和古老地盾地温线,接近克拉通边缘的地温线,符合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由该地温线建立的下地壳—上地幔地质结构剖面表明,该区下地壳主要由不同类型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其化学成分以镁铁质为主,深度范围为25~42km。上地幔由超镁铁质的二辉橄榄岩组成,在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之间有一过渡层。由地温线确定的壳幔边界位于42km附近,与地震资料确定的莫霍面一致,但在壳幔边界之上的下地壳底部有下地壳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的互层。这一现象可以解释在下地壳底部常见的层状反射层。该区岩石圈底界大约在95km,其下的软流层仍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4)
    25. 云南大地热流及地热地质问题
    汪缉安, 徐青, 张文仁
    地震地质    1990, 12 (4): 367-377.  
    摘要1081)      PDF(pc) (1528KB)(1021)    收藏
    本文报道了云南20多个大地热流测试数据。据热流分布特点并参考前人有关资料,结合地球物理测深资料、岩石热物性与放射性生热率测试数据,对各区地壳深度范围的温度、热流配分组成作了粗略分析,划分出各有特征的若干地质-热流区。云南普遍地热偏高(滇东南小范围除外)的主要原因是新构造运动强烈;怒江以西近代岩浆活动亦强烈,具有典型的板块交汇带的基本地热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2)
    26.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调查
    周庆, 徐锡伟, 于贵华, 陈献程, 何宏林, 尹功明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78-788.  
    摘要2318)      PDF(pc) (1724KB)(1266)    收藏
    根据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调查,龙门山断裂带的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地表破裂带宽度自北向南一般<40m。在Ⅹ—Ⅺ度极震区,沿断裂延伸方向破裂带之上及其两侧,各类房屋建筑无论何种结构均绝大部分倒塌损毁。考虑到逆断层作用引起的"地壳缩短"以及各种不确定性,并结合以往历史强震地表破裂带的宽度统计,提出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时,极震区地震断层两侧的"避让带"宽度为25m。在"避让带"之内,只能建造高于抗震设防标准的2层以下的建筑物,应明确禁止兴建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1)
    27.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电性结构和岩浆系统
    汤吉, 邓前辉, 赵国泽, 李文军, 宣飞, 晋光文, 白登海, 詹艳, 梁竞阁, 蒲兴华, 王继军, 李国深, 洪飞, 马明志, 陈风学
    地震地质    2001, 23 (2): 191-200.  
    摘要2071)      PDF(pc) (2991KB)(1265)    收藏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沿5条伞状测线和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6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约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电阻率为10到几十Ω·m,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变化比较平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0)
    28.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周荣军, 闻学泽, 蔡长星, 马声浩
    地震地质    1997, 19 (2): 115-124.  
    摘要1663)      PDF(pc) (2317KB)(1179)    收藏
    通过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1987)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来50a内强震趋势进行了估计。根据研究结果识别出,未来50a内本断裂带内马尼干戈断裂段具有强震复发的高危险性,当江断裂段强震复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4)
    29. 我国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研究的进展
    魏文博, 邓明, 谭捍东, 金胜
    地震地质    2001, 23 (2): 131-137.  
    摘要1809)      PDF(pc) (2187KB)(1153)    收藏
    几年以前,我国尚未独立开展过海洋电磁探测,没有获取海洋岩石层电性资料的技术手段。然而,地下岩层的电性参数较之其他物性参数能更好地反映岩石的性质以及岩石所处的物理状态,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是把仪器布置在海底,采集海底大地电磁场数据,从而研究海底以下不同深度上介质导电性的分布规律,达到了解地下不同深度地质情况的目的。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已基本实现了海底大地电磁探测技术的研究目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0)
    30.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尤惠川, 徐锡伟, 吴建平, 何正勤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71-582.  
    摘要2130)      PDF(pc) (8784KB)(1079)    收藏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它们组成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扩展背斜构造图像,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9)
    31.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36-546.  
    摘要1511)      PDF(pc) (6211KB)(1477)    收藏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32.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袁兆德
    地震地质    2011, 33 (2): 241-25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01
    摘要2363)      PDF(pc) (1173KB)(2119)    收藏

    帕米尔构造结是中国大陆受板块动力作用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晚新生代帕米尔构造结北部向北楔入推移了约300km,但对这一变形过程至今未能很好的限定。帕米尔构造结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空间上是不对称的。帕米尔西缘表现为NW向的径向逆冲,伴随着塔吉克盆地东部块体绕垂直轴的逆时针旋转。在帕米尔东部,构造变形的方式、空间分布和机制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渐新世末至约11Ma,帕米尔东部以喀什-叶城转换带(KYTS)的右旋走滑作用为主,同时帕米尔前缘沿主帕米尔逆断层(MPT)发生强烈缩短作用,塔里木向南俯冲,帕米尔中、下地壳相对于上地壳向北俯冲并加厚、熔融。弧形弯曲或径向逆冲作用以及中、下地壳的加厚、弱化致使公格尔山拉张系北部于7~8Ma开始EW向拉张作用,并向南扩展。至3~5Ma,构造格局发生了巨变,喀喇昆仑右旋走滑断裂北段停止活动; KYTS右旋走滑由早期的11~15mm/a明显减小至1.7~5.3mm/a; 帕米尔构造结与塔里木块体间的相对运动明显减弱,两者可能已拼接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以(21±1)mm/a的速率向北推挤,变形前锋向北迁移至克孜勒苏河一线。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晚第四纪及现今的活动变形主要集中在公格尔拉张系、帕米尔前缘褶皱-逆断层带(PFT)与南天山南缘的阿图什-喀什褶皱带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33. 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陈社发, 邓起东, 赵小麟, C. J. L. Wilson P. Dirks, 罗志立, 刘树根
    地震地质    1994, 16 (4): 413-421.  
    摘要1532)      PDF(pc) (1544KB)(1335)    收藏
    川西前陆盆地是从晚三叠世晚期(须家河期)以来开始发育的,其形成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自北西往南东持续推覆的结果。本区的构造发展经历了伸展裂陷、构造反转和持续推覆3个主要阶段。构造变形的力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北东~南西向收缩派生的南东向挤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6)
    34. 储层构造裂缝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宋惠珍, 曾海容, 孙君秀, 兰印刚, 黄辅琼
    地震地质    1999, 21 (3): 205-213.  
    摘要1499)      PDF(pc) (3172KB)(1250)    收藏
    根据构造裂缝的力学成因,对储层构造裂缝系发育强度及方向进行了估计,通过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用有效张应力描述张裂缝和张剪裂缝发育程度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2)在储层的同一层位上,影响张裂缝和张剪裂缝的主要因素是古构造面的曲率和扭率及断层运动性质(逆冲、正断或平推),自古隆起顶部向坡底,裂缝由张性向张剪性和剪切性裂缝发展;(3)自储层顶界面(古隆起构造面)往下,随深度增加,张裂缝和张剪裂缝发育程度降低;(4)裂缝预测的不同模型和方法,反映不同方面的特征和优势,根据储层占有资料和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裂缝预测模型和方法比较有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4)
    35. 地震前卫星红外异常与发震断裂的关系研究——以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
    陈梅花, 邓志辉, 贾庆华
    地震地质    2003, 25 (1): 100-108.  
    摘要1655)      PDF(pc) (2990KB)(1308)    收藏
    以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8.1级地震为例,运用月均亮温点对点差值分析法和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研究了活动断裂与震前红外异常的空间关系及发震断裂上震前卫星红外异常的时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震前月平均亮温相对于2000年同期平均亮温的增温区沿发震断裂呈条带状分布;从震前1个半月的2001年10月开始,断裂带内外的相对温差发生明显变化,断裂带内的平均亮温与其外围的平均亮温差从-2℃增加到1℃,相对增温幅度达2~3℃左右,地震之后相对温差又回到正常状态.由此可见,震前卫星红外增温与东昆仑断裂带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地震前沿断裂带的红外增温大于其它地区.断裂带内外亮温差值分析法是定量研究红外增温与活动断裂的时空关系、挖掘震前增温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2)
    36. 对汶川地震宏观震中和极震区的认识
    李志强, 袁一凡, 李晓丽, 何萍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68-777.  
    摘要2129)      PDF(pc) (1705KB)(982)    收藏
    汶川8.0级地震是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在大量的现场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汶川地震的极震区和宏观震中分布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认为汶川地震极震区与地表破裂带关系极为密切,极震区烈度为Ⅺ度,表现为强烈的带状分布;宏观震中与传统的宏观震中的认定有较大的区别,不再是一个点,而是一组点。汶川县漩口镇蔡家杠村是宏观震中在西南段的起点,中间经由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都江堰市虹口乡北部,彭州市小鱼洞镇北部、龙门山镇北部,什邡市红白镇北部,到绵竹市清平乡截止,跳过安县,再由北川县擂鼓镇起至漩坪乡、北川县城曲山镇、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武县平通镇、南坝镇北部截止。宏观震中区是一条狭长的中间断开的线或窄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灾区的总体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37.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杨晓平, 冯希杰, 戈天勇, 宋方敏, 师亚芹, 刘玉法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44-657.  
    摘要2436)      PDF(pc) (2007KB)(4527)    收藏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38. 塔里木盆地西缘西域组的底界、时代、成因与变形过程的初步研究
    陈杰, 尹金辉, 曲国胜, 张克旗
    地震地质    2000, 22 (s1): 104-.   DOI: ISSN:0253-4967.0.2000-S1-014
    摘要1632)      PDF(pc) (5077KB)(1343)    收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研究 ,以多重地层划分概念为指导 ,讨论了西域组地层的内涵、外延及变形过程。西域组为一套冲洪积扇相深灰色巨厚层块状砾岩堆积。与下伏阿图什组河流相苍棕色粉砂岩、泥岩层呈整合接触。西域组的顶、底界均具有穿时特征 ,其地质年龄在不同地点是不一致的。与阿图什组相比 ,西域组的古水流方向、沉积物源、沉积相和沉积速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 ,这一变化及大面积西域砾岩的出现 ,代表了后陆的强烈隆升和剥蚀 ,但此时前陆盆地则未发生明显构造变形 ,以强烈沉陷和沉积为主。阿图什组 -西域组的强烈褶皱变形即西域运动的起止时间及变形强度在塔里木盆地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 ,在盆地西北缘的博古孜河约为 1 6~ 1 0MaB .P .,盆地北缘的库车河剖面约为 2 58~ 1 5MaB .P .,盆地西南缘的叶城剖面约为 3 6~ 1 3MaB .P .。这表明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在时空上可能存在不均一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39.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断层活动性评价问题
    邓起东, 卢造勋, 杨主恩
    地震地质    2007, 29 (2): 189-200.  
    摘要1844)      PDF(pc) (444KB)(1616)    收藏
    根据近年来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实际工作,归纳了探测工作中在地质地貌、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探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进一步推进这一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8)
    40.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85-294.  
    摘要1708)      PDF(pc) (3366KB)(1017)    收藏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其中尕米寺-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7~0.53mm/a,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1.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