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6-20
    上一期   
    目录
    第47卷第3期目次
    2025, 47(3):  0-0.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强震发震断层三维模型与地震构造环境
    郭钊吾, 鲁人齐, 张金玉, 房立华, 刘冠伸, 吴熙彦, 孙晓, 祁诗淼
    2025, 47(3):  671-6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0
    摘要 ( )   HTML ( )   PDF (70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 西藏定日县发生 MS6.8 强震, 造成126人死亡, 最大烈度达Ⅸ度, 引起广泛关注。定日 MS6.8 地震的震中位于登么错断裂附近, 初步推断该断裂为发震断裂。文中根据公开获取的地表地质调查结果、 余震重定位和震源机制解数据, 基于SKUA-GOCAD三维建模平台, 构建了登么错断裂的三维几何模型, 揭示了定日 MS6.8 强震发震断层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 登么错断裂具有明显的几何分段性, 断裂的几何结构和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此次地震的主震发生在登么错断裂(P3段)三维结构突变的位置(断层面呈向东凸出的弧形), 该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与断层面复杂的几何结构有关。震中所处的藏南地区深部发育大型拆离层, 登么错断裂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正断层, 断层底部在上地壳拆离层下方消失, 并未进一步向下延伸, 属于藏南地区浅部正断层系统, 此次地震是浅部正断层应力释放的结果。通过Coulomb 3.4程序计算得到不同深度的库仑应力变化表明: 登么错断裂南段、 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中段、 申扎-定结断裂南段、 雅鲁藏布江断裂中段、 达吉岭-昂仁-仁布断裂中段处于震后应力加载状态。因此, 建议对余震进行监测和开展地震危险性分析时重点关注上述区域。文中刻画了三维发震断裂模型, 初步分析了发震构造, 为该区域孕震环境以及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2025年定日MS6.8地震发震断层(登么错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
    高扬, 吴中海, 韩帅, 田婷婷
    2025, 47(3):  689-7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4
    摘要 ( )   HTML ( )   PDF (1087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定日 MS6.8 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定结-申扎裂谷南段登么错地堑的边界正断层——登么错断裂, 限定其滑动速率对于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分析了登么错断裂的详细几何展布和活动特征, 根据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将其划分为北、 中、 南3段, 且该断裂在晚第四纪期间活动性显著。结合小型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 地貌面定年和垂直位错量测量, 限定登么错断裂在距今约28ka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7±0.1)mm/a, 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6±0.1)mm/a。结合前人报道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所揭示的该断裂最近一次古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距今约5ka), 估算本次地震发生前登么错断裂已累积了最大3.0~3.5m的同震位移, 最大震级可达 MW6.9 ~7.0, 相关参数与2025年定日 MS6.8 地震基本一致, 这表明该断裂在本次地震前已经处于相对危险的状态。

    西藏定日MS6.8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及其地表变形样式
    张达, 石峰, 罗全星, 乔俊香, 王鑫, 易文星, 李涛, 李安
    2025, 47(3):  707-7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41
    摘要 ( )   HTML ( )   PDF (946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 震中位于(28.50°N, 87.45°E), 震源深度10km。震后利用高分一号卫星迅速获取震后遥感影像, 利用无人机航测获得了地表破裂影像, 并发现了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现场观测, 在尼辖错北段约800m处发现破裂规模最大、 地表同震垂直位移现象最为明显且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最大。经野外实地测量, 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计算得出的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0.1)m, 通过无人机航测技术拉取剖面, 测得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6±0.2)m。将无人机航测结果与野外观测结果相结合, 确认定日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6±0.2)m。

    藏南申扎-定结裂谷系谢通门-登么错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王度, 陈立春, 李彦宝, 王虎, 贾永顺, 高茵怡, 薛柯依
    2025, 47(3):  718-73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2
    摘要 ( )   HTML ( )   PDF (1601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藏高原近SN向的裂谷系与近EW向的走滑断裂是调节高原内部EW向伸展变形的主要构造。然而, 关于藏南裂谷系南、 北2段衔接部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断层活动性研究工作较少, 极大阻碍了对裂谷系变形过程与地震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文中聚焦申扎-定结裂谷系南、 北2段相邻的谢通门段和登么错段, 采用遥感解译、 野外调查、 光释光与14C年代学等方法, 发现谢通门段东、 西支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ka以来; 谢通门西支断裂往S穿过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北缘断裂, 终止于缝合带晚更新世活动的南缘断裂; 登么错段晚第四纪活动强烈, 2025年定日6.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和精定位余震揭示该段正在向北侧扩展。因此, 推测申扎-定结裂谷系可能正在持续扩展, 谢通门段与登么错段所夹持的断层空段未来的强震风险不容忽视。文中研究可为日喀则区域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近期 MS6.8 定日地震震区灾后重建提供断裂活动性数据支撑。

    基于远震P波、 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破裂过程
    许月怡, 徐贝贝,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2025, 47(3):  734-7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3
    摘要 ( )   HTML ( )   PDF (84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 震源深度10km, 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中走向SN、 倾向W的登么错断裂, 矩心深度为6km, 破裂方向NNE。为了进一步揭示2025年西藏定日 MS6.8 地震的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 文中分别基于单断层和双梯形断层模型, 综合远震P波、 强震波形及InSAR同震形变数据, 对破裂过程进行了联合反演分析。结果显示, 定日地震为正断型事件, 伴随少量左旋走滑分量, 破裂时间约36s, 释放的地震矩为6.71×1019N·m, 对应矩震级为 MW7.15。其破裂过程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 主要破裂区域位于震中以北约10km深度范围内。该地震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 0-7s震中附近20km范围成核扩展(滑动量<1.3m); 8-24s破裂区域向N传播并达到峰值滑动(最大滑动量为4.3m), 在长所乡以北约20km范围内出现了长度>1m的地表破裂; 25-36s破裂传播至登么错断裂北端走向拐折处, 滑动速率迅速停止衰减。结合同震滑动和余震分布特征, 推测登么错断裂可能存在复杂的分支构造, 其中几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破裂传播产生了阻挡作用。
    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陈翰林, 王勤彩, 高锦瑞, 李君
    2025, 47(3):  747-76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21
    摘要 ( )   HTML ( )   PDF (768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应用方位谱快速检测法计算了2025年1月7日定日 MS6.8 地震的矩张量解及孕震点相对矩心距离等参数, 并进一步判断了发震节面。结果显示, 定日 MS6.8 地震孕震点沿走向、 倾角相对矩心的距离分别为4.5km和0km, 发震断层为W倾的正断层, 对应节面的走向为188°, 倾角为46°, 滑动角为-90°。应用双差定位法对从主震发生时至2025年1月14日震区发生的地震进行精定位, 通过分析发震构造和地震序列活动特征, 认为南、 中、 北段震群均发生在W倾的断层上, 南段和中段震群的震源深度可大致分为6~14km、 20~30km 2层, 北段震群分层不明显。中段震群的分布与措果断裂走向接近, 推测南段和北段存在NW-SE走向的断裂分支, 这些断裂为申扎-定结正断层体系内的“Z”字形分支断裂, 定日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是一个复杂的断层系统。
    2025定日MS6.8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偏应力与岩石圈弹性厚度特征
    孟恒舟, 杨光亮, 秦海涛, 谈洪波, 刘胜, 王嘉沛, 黄敏夫, 张明辉
    2025, 47(3):  761-7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8
    摘要 ( )   HTML ( )   PDF (480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 MS6.8 地震, 为深入分析此次地震的孕震背景, 文中基于WGM2012重力场模型数据、 ETOP01地形数据及CRUST1.0地壳模型, 计算了定日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不同深度的偏应力、 弹性岩石圈厚度(Te)和载荷比(F)。结果显示: 研究区偏应力呈南北分异特征, 以藏南拆离断裂带为界, 南部整体较高(>15MPa), 而北部仅在申扎-定结、 亚东-谷露等断裂带附近集中表现出高值。随着深度增加, 偏应力逐渐减小, 尤其在50km深度, 偏应力均低于8MPa; Te由西南部喜马拉雅块体处的70km沿NE向至拉萨块体减小到17km, 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区内载荷比较小(F<0.4), 整体以地表载荷为主。结合震例分析认为: 定日地震震中附近偏应力较高(>10MPa), 主要集中在0~20km深度范围内, 低载荷比(F<0.1), 地形或浅部地壳密度变化在挠曲变形中占主导。此外, 震中还处于弹性岩石圈厚度过渡带, 应力抵御能力不均, 整体表现出浅源破裂的可能性。
    2025年西藏定日MW7.1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刘胜, 谈洪波, 杨光亮, 孟恒舟, 秦海涛, 王嘉沛, 黄敏夫
    2025, 47(3):  777-7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7
    摘要 ( )   HTML ( )   PDF (59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 MW7.1 地震, 该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对该地震进行破裂过程反演可为地震灾害分析、 地震应急救援、 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等提供参考。文中基于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参数(走向、 倾向、 滑动角分别为187°、 49°、 -78°)及IRIS提供的远场地震波数据, 利用迭代反褶积和叠加(IDS)方法反演得到定日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 震源破裂呈现非对称双侧破裂特征, 与余震精定位一致性较好, 其破裂区域位于地表附近, 最大滑动量约2.3m, 破裂主要影响深度范围为0~9km; 释放总地震矩为5.5×1019N·m, 震级为 MW7.1, 地震持续29s, 地震矩释放率于16s时达到顶峰, 28s后大部分区域停止破裂。研究表明, 本次地震为发生在申扎-定结断裂带上的正断型地震, 滑动分布浅层集中趋势反映了地表结构较深层更为脆弱, 表明该区域浅部断层活动可能主导强震能量释放, 这可能是此次地震破坏性较强、 震害严重的原因之一。
    高分影像在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
    乔俊香, 石峰, 李安, 李涛, 张达, 王鑫, 格桑旦珍, 孙浩越
    2025, 47(3):  789-8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43
    摘要 ( )   HTML ( )   PDF (18102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 2025年1月7日9时5分,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快速发现同震地表破裂不仅可确定地震的发震构造, 对于震后的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利用国产高分一号卫星于地震当日对震区采集的震后影像与震前影像进行对比解译, 快速获得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分布和几何形态, 确定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为位于申扎-定结裂谷西南段的登么错断裂。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确定本次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断裂北段及中段的古荣村附近, 断续延伸约15km, 与先存断层位置一致, 并且于地表破裂带尼辖错段测得本次地震的最大同震位错量约3m, 同时在登么错湖东岸确定近10km重力成因的伴生地表变形带。本次定日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遥感解译结果和野外实地调查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体现了国产高分辨率数据在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快速获取和发震构造快速确定工作中的应用潜力, 为未来强震的应急工作提供了一条可行且快速高效的路径。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
    万永革, 王润妍, 靳志同, 兰从欣
    2025, 47(3):  806-8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29
    摘要 ( )   HTML ( )   PDF (619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带上, 矩震级达7.2, 在裂谷带发生如此大的地震较为罕见。为理解该地震的震源特性, 文中搜集所能得到的该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解, 采用将对应矩张量元素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采用中心地震矩张量理解震源特性, 不仅考虑了不同来源的地震矩张量结果, 而且算法简单, 优于前人的震源机制中心解算法。将中心地震矩张量分解为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 发现位错源部分在近垂向挤压和近EW向拉张的力学状态下发生, 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呈现垂向和SN向同时挤压和EW向拉张的矩释放模式。通过综合分析前人地质调查得到的申扎-定结裂谷带为陡倾角的正断层, 我们推测定日地震的非双力偶矩张量为浅部倾角较陡、 深部倾角较缓的铲形断裂滑动角自浅到深逐步变化的连续性滑动导致的综合结果。文中还搜集了定日地震余震的震源机制资料和周围历史地震的地震矩张量资料, 分别求得了余震和历史地震的综合地震矩张量, 并对其开展了同样的分析, 发现得到的位错源部分和补偿线性矢量偶极部分的模式与主震一致, 佐证了主震震源特性的分析结果。青藏高原SN向裂谷带的成因机制存在多种假说, 定日地震的震源特性分析支持岩浆活动或下地壳底劈侵入和印度板块物质共同挤入的相关模型。根据定日地震的中心地震矩张量解和裂谷带形状推测, 地震矩张量中的非双力偶源于弯曲断层和滑动角的改变, 为直观解释地震矩张量的非双力偶部分提供了思路。

    基于深度学习单台定位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早期余震
    支龙祥, 赵旭
    2025, 47(3):  820-83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40
    摘要 ( )   HTML ( )   PDF (632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中基于深度学习“谛听”单台法检测近震和震相拾取, 采用多种算法联合求解地震震中距和后方位角, 快速解析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发生后距震中最近的2个固定宽频带台站2025年1月7—15日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资料, 分别获得了2 255和1 730个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多种算法结果交叉验证了文中单台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从余震分布来看, 其大体呈现出SN向展布, 与发震断层走向吻合较好。余震沿着断层走向展布, 长约70km, 主要分布在登么错断裂以西。余震分布与主震破裂滑动量分布联系密切, 主要位于同震滑动量较小的区域。基于文中所述方法, 可快速获取此次西藏定日M6.8地震破裂过程和余震分布结果, 服务于探究地震致灾范围和机理, 为地震灾害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 MS6.8 地震为例
    张盛峰, 张永仙
    2025, 47(3):  835-8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28
    摘要 ( )   HTML ( )   PDF (51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 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 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 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 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 采用时间ETAS模型, 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 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 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 获得以下主要认识: 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 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 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 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 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 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 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 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 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 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 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西藏定日 MS6.8 地震重定位及前震序列识别
    尹欣欣, 左可桢, 赵翠萍, 蔡润
    2025, 47(3):  850-8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25
    摘要 ( )   HTML ( )   PDF (745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 MS6.8 地震。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及其前后7 951个地震进行重定位, 获得4 370个精确震源位置。重定位结果显示, 主震位置为(28.501°N, 87.477°E), 震源深度9.3km, 余震序列整体呈近SN向展布, 长约70km, 深度主要集中在3~15km。由于震中位于台站覆盖稀疏区域, 传统台网监测难以全面捕捉地震前的小地震活动。为此, 文中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方法PhaseNet与单台振幅-震级估算相结合, 对距震中最近的ZHF台站(震中距约50km)连续波形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 在主震前56h内共识别出90次地震事件, 其中88.89%为ML<2.0的小地震, 大大超过了同期区域台网识别的8次地震。对293次已知震级的余震进行分析, 建立了可靠的单台震级标定关系(log10 A=0.77ML+1.36)。基于改进后的地震目录, 在考虑震级误差的情况下采用最大曲率法确定完备震级为ML1.10, 通过最大似然法计算得到b值为 0.58±0.07。从空间分布来看, 精定位结果显示这些前震事件主要发生在主震震中约20km范围内的余震区内; 时间演化特征表明, 主震前1h内记录到8次地震事件, 其中最大前震(ML3.7)发生在主震前约1h。文中结果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台检测方法在台站稀疏区域的有效性, 为研究地震孕育过程提供了重要观测资料。这一方法对其他台站覆盖稀疏地区的地震监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序列特征及烈度比较分析
    吴晓菲, 孟令媛
    2025, 47(3):  869-8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44
    摘要 ( )   HTML ( )   PDF (7125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该地震位于申扎-定结断裂南段, 是该地区近年来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文中结合发震构造和历史、 地震序列演化特征、 地震烈度图等资料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定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拉萨地块, 震中附近历史地震活跃; 此次地震余震呈SN向分布, 与推测的发震断裂走向较为一致; 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模拟烈度和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实测烈度极震区的长轴方向、 范围、 最大烈度基本一致, 余震区北部实测烈度相较于模拟结果偏小, 综合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位处无人区, 无建筑物损毁和人员伤亡。
    西藏定日 MS6.8 地震序列应力场演化特征分析
    王鹏, 戴宗辉, 孔雪, 李铂, 徐长朋, 张梦昕
    2025, 47(3):  881-8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42
    摘要 ( )   HTML ( )   PDF (545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掌握地震序列的应力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机制至关重要。通过震源机制解反演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 能够了解震后应力的释放和调整状态。文中利用P波初动极性方法反演了西藏定日 MS6.8 地震序列中189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基于SATSI算法反演了主应力轴的方向和应力比R值, 分析了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地震序列双差定位结果, 发现 MS6.8 主震发生在登么错断裂的南部, 余震沿SN向的登么错断裂向N扩展。局部应力场向SN向挤压和EW向拉张的方向演化; R值先降低后回升, 反映了拉张作用的增强和应力场的恢复阶段。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南部、 中部、 北部3个地震丛集区, 地震展布分别为NNW、 NNE和NNW向。3个区域的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 均为SWW向, 但最大主应力轴和R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南部以正断层拉张为主, 而中、 北部拉张作用逐渐减弱。南部、 中部之间的过渡区地震活动较少, 数据对应力轴的约束不足, 也可能反映了断裂结构的复杂性。根据余震分布和应力场的时空演化特征推测, 震源区还处在应力调整阶段, 尚未恢复至主震前的区域应力状态。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 MS6.8 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
    尹晓菲, 强生银,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2025, 47(3):  897-9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8
    摘要 ( )   HTML ( )   PDF (1639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 此次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块内部的正断型地震, 该区域发育一系列近SN向的正断裂及其限定的构造裂谷, 未来仍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文中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 远震数据联合反演及基于InSAR同震变形数据、 远震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获得的2种震源模型, 采用三维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对定日 MS6.8 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1)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速度时程同强震动观测记录能够较好吻合, 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受震源NNE向单侧破裂过程的影响, 破裂前方(NNE向)模拟计算的峰值地表速度(PGV)明显高于破裂后方(SSW向), 体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性效应; 3)断层与地表交线两侧的PGV分布差异揭示了定日 MS6.8 地震存在显著的断层上盘效应, 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断层上盘地表垂向位移分别达2.0m和2.1m, 与定日地震科考团队野外地质调查的同震垂直位错基本一致; 4)利用2种震源模型模拟计算的本次地震的最大烈度均为Ⅸ度, 高烈度区主要沿NNE向展布, 理论烈度与野外调查的地震烈度分布基本符合, 然而二者在定日县以北到昂仁县西南、 岗巴县中南部的2个区域范围存在差异, 模型2的烈度分布与野外调查的烈度较为接近。建议在进行强地面运动模拟时, 应选择联合多种数据(如远震、 强震、 InSAR、 GPS等)反演获得的震源模型, 这将有利于获得更精确的地震动结果。

    2025年1月7日定日M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
    纪志伟, 余厚云,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2025, 47(3):  917-9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31
    摘要 ( )   HTML ( )   PDF (839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 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 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 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 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 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 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受震源的单侧破裂影响, 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在破裂传播方向上烈度较高的特征, 最大烈度约为Ⅸ度。正断层破裂模式导致速度脉冲主要集中于断层上盘区域, 并以垂直于地表的方向为主。文中的模拟结果为研究正断型地震脉冲分布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类似地震的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基于遥感和震害仿真的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建筑物震害对比
    袁小祥, 林旭川, 陈子峰, 张建龙, 窦爱霞, 肖本夫, 杜浩国, 余思汗, 丁香, 方杰, 王书民
    2025, 47(3):  932-94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9
    摘要 ( )   HTML ( )   PDF (108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筑物震害是破坏性地震人员致死的重要因素, 震后快速、 及时获取有效的建筑物震害评估结果对应急救灾、 灾情评估及结构抗震意义重大。文中以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为例, 首先基于震前遥感影像进行灾区建筑物单体物理模型快速提取。然后在构建典型建筑物遥感解译特征的基础上, 对灾区建筑物分别开展了基于光学遥感和震害仿真方法的震害快速识别。最后, 对快速获取的建筑物震害信息进行定量评估, 并将不同方法产出的结果与发布烈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空间上灾区建筑物主要沿河流和山谷呈散落带状分布, 局部空间分布规模较小但相对集中, 结构类型以土木和石木结构为主, 此类建筑在地震中表现出显著的易损性。2种方法在Ⅷ度以上烈度区识别高震害等级建筑物时, 总体评估误差在1度以内; 而对于Ⅶ度及以下区域, 评估结果则存在一定误差。研究表明, 强烈地震发生后, 借助不同方法可针对震后不同阶段的应急需求发挥作用, 快速提供建筑物震害评估结果, 为地震应急救灾和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 MS6.8 地震为例
    杜浩国, 左小清, 林旭川, 肖本夫, 卢永坤, 和仕芳, 张方浩, 袁小祥, 陶天艳, 叶阳, 邓树荣, 赵正贤, 徐俊祖, 白仙富, 张原硕, 张露露
    2025, 47(3):  949-9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26
    摘要 ( )   HTML ( )   PDF (1141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 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 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 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 MS6.8 地震为例进行验证。该方法通过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单体建筑物信息, 消除非建筑物干扰; 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对比度、 熵和方差等纹理特征, 优化窗口大小至7×7以提升特征区分度。通过对比4种方法发现: 融合最优纹理特征后, 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单体+纹理特征+神经网络)的总体精度达91%, Kappa系数为0.8, 较未融合纹理特征的单体+神经网络方法(精度85%、 Kappa 0.6)分别提升6%和0.2; 与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 单体+纹理特征+支持向量机(精度89%、 Kappa 0.7)较单体+支持向量机(精度82%、 Kappa 0.6)提升7%和0.1。实验表明, 纹理特征可显著增强对损伤的识别能力, 倒塌建筑物的对比度均值较完好建筑降低26%, 熵和方差分别增加32%和41%。该方法有效解决了非建筑信息干扰的问题, 经形态学滤波处理后孔洞填充率 >95%。文中研究为震后快速评估提供了高精度、 可量化的技术支撑, 验证了多特征融合与算法协同优化的有效性。

    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参数快速估算
    赵庆旭, 荣棉水, 张斌, 王继鑫, 孔小山, 李小军
    2025, 47(3):  969-9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4
    摘要 ( )   HTML ( )   PDF (4319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 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 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 快速准确地估算地震震级、 仪器烈度及地震动参数对于地震应急与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快速估算地震震级与仪器烈度模型SeismNet和快速估算地震动参数模型CRAQuake对定日6.8级地震的震级、 仪器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进行了并行估算和分析, 并验证模型性能和积累震例经验。研究结果如下: 1)在输入3s地震波时, SeismNet即可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为6.17级, 且随着地震波时长的增加, 估算震级的平均值与编目震级逐渐接近; 2)在仪器烈度估算方面, 当SeismNet输入8~10s的地震波时, 能够输出与烈度速报比较一致的结果, 且输入6s及以上地震波时, 无误报或漏报现象; 3)CRAQuake估算的地震动参数与观测值具有较好的吻合度, 能够在数秒内给出相对可靠的结果。这些结果表明, 基于数据驱动的估算模型在本次地震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显著提升了地震应急响应的效率与准确性。文中的研究成果为后续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表明数据驱动方法能为大地震应急提供有价值的评价结果和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5年定日 MS6.8 地震及西藏南部几次震例热红外异常
    张丽峰, 钟美娇, 潘宇航, 郭瑛霞, 孙玺皓, 张元生
    2025, 47(3):  984-9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0
    摘要 ( )   HTML ( )   PDF (93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 定日 MS6.8 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 异常持续80d后, 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 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年1月8日玛多 MS5.5 地震。异常的整体演变方向指向玛多 MS5.5 地震震中方向。文中同时选取西藏南部与定日 MS6.8 地震构造环境相似、 震级相当的3次震例, 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异常总体表现出峰值较高、 面积较大的特点, 异常时段内相对功率谱>6倍的时间较长, 明显区别于非震异常。西藏南部几次地震的热红外异常与区内构造分布密切相关, 演化方向与未来发震位置有一定相关性, 地震一般位于异常迁移的前缘位置。青藏高原南部既有的特殊构造、 丰富的水热活动及大量CO2温室气体可能是促使西藏南部4次地震热红外异常幅值较高、 面积较大且与构造分布密切相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