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5, Vol. 47 ›› Issue (3): 984-998.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0
• • 上一篇
张丽峰1,2)(), 钟美娇3),*(
), 潘宇航4), 郭瑛霞1,2), 孙玺皓1,2), 张元生3)
收稿日期:
2025-01-21
修回日期:
2025-03-25
出版日期:
2025-06-20
发布日期:
2025-08-13
通讯作者:
*钟美娇, 女, 1981年生, 博士, 高级工程师, 从事遥感应用与地震预报研究, E-mail: 120238662@qq.com。
作者简介:
张丽峰, 女, 1989年生, 2016年于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士学位, 工程师, 主要从事地震热红外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E-mail: ZhangLFng@163.com。
基金资助:
ZHANG Li-feng1,2)(), ZHONG Mei-jiao3),*(
), PAN Yu-hang4), GUO Ying-xia1,2), SUN Xi-hao1,2), ZHANG Yuan-sheng3)
Received:
2025-01-21
Revised:
2025-03-25
Online:
2025-06-20
Published:
2025-08-13
摘要: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发生 MS6.8 地震。文中对震前热红外异常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 定日 MS6.8 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最先出现在震中东部, 异常持续80d后, 沿NE向演化为显著聚集的小区域异常, 之后于该小区域异常边缘对应发生了2025年1月8日玛多 MS5.5 地震。异常的整体演变方向指向玛多 MS5.5 地震震中方向。文中同时选取西藏南部与定日 MS6.8 地震构造环境相似、 震级相当的3次震例, 进行了热红外异常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异常总体表现出峰值较高、 面积较大的特点, 异常时段内相对功率谱>6倍的时间较长, 明显区别于非震异常。西藏南部几次地震的热红外异常与区内构造分布密切相关, 演化方向与未来发震位置有一定相关性, 地震一般位于异常迁移的前缘位置。青藏高原南部既有的特殊构造、 丰富的水热活动及大量CO2温室气体可能是促使西藏南部4次地震热红外异常幅值较高、 面积较大且与构造分布密切相关的原因。
张丽峰, 钟美娇, 潘宇航, 郭瑛霞, 孙玺皓, 张元生. 2025年定日 MS6.8 地震及西藏南部几次震例热红外异常[J]. 地震地质, 2025, 47(3): 984-998.
ZHANG Li-feng, ZHONG Mei-jiao, PAN Yu-hang, GUO Ying-xia, SUN Xi-hao, ZHANG Yuan-sheng. STUDY ON THERMAL INFRARED ANOMALIES OF THE 2025 DINGRI MS6.8 EARTHQUAKE AND SEVERAL EARTHQUAKE CASES IN SOUTHERN XIZANG[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5, 47(3): 984-998.
地震基本信息 | 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 | |||||||
---|---|---|---|---|---|---|---|---|
发震时间 | 发震地点 | 震级 /MS | 异常峰值 /倍 | 峰值出现时间 /d | 最大面积 /万平方千米 | 大于6倍的时间 /d | 与震中空间 位置关系 | |
2008-08-25 | 西藏仲巴 | 6.8 | 14.7 | 震前28d | 17 | 35 | 异常区边缘 | |
2008-10-06 | 西藏当雄 | 6.6 | 震前70d | 异常区边缘 | ||||
2017-11-18 | 西藏米林 | 6.9 | 18.2 | 震前97d | 20 | 34 | 异常区边缘 | |
2025-01-07 | 西藏定日 | 6.8 | 12.4 | 震前123d | 21 | 54 | 异常区边缘 |
表1 热红外异常特征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al summary of the thermal infrared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地震基本信息 | 地震热红外异常特征 | |||||||
---|---|---|---|---|---|---|---|---|
发震时间 | 发震地点 | 震级 /MS | 异常峰值 /倍 | 峰值出现时间 /d | 最大面积 /万平方千米 | 大于6倍的时间 /d | 与震中空间 位置关系 | |
2008-08-25 | 西藏仲巴 | 6.8 | 14.7 | 震前28d | 17 | 35 | 异常区边缘 | |
2008-10-06 | 西藏当雄 | 6.6 | 震前70d | 异常区边缘 | ||||
2017-11-18 | 西藏米林 | 6.9 | 18.2 | 震前97d | 20 | 34 | 异常区边缘 | |
2025-01-07 | 西藏定日 | 6.8 | 12.4 | 震前123d | 21 | 54 | 异常区边缘 |
[1] |
陈梅花, 邓志辉, 马晓静, 等. 2007. 断裂带内外温差法在震前红外异常研究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9(4): 863-872.
|
|
|
[2] |
陈杨. 2011. 地震红外遥感异常特征综合研究[D]. 北京: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
|
[3] |
邓起东, 张培震, 冉勇康, 等. 2002. 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 中国科学(D辑), 32(12): 1020-1030.
|
|
|
[4] |
邓志辉, 王煜, 陈梅花, 等. 2003. 中国大陆几次强地震活动的卫星红外异常分析[J]. 地震地质, 25(2): 327-337.
|
|
|
[5] |
多布拉, 普穷, 洛桑罗布, 等. 2023. 西藏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与发展[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44(2): 73-78.
|
|
|
[6] |
郭晓, 张元生, 钟美娇, 等. 2010. 提取地震热异常信息的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及震例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53(11): 2688-2695.
|
|
|
[7] |
郭瑛霞, 张丽峰, 郭昱琴, 等. 2023. 应用卫星热红外资料研究江苏及邻区地震热异常变化[J]. 华南地震, 43(3): 19-30.
|
|
|
[8] |
韩同林. 1990. 试论藏南活动构造与地热的关系·喜马拉雅地质Ⅱ[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
|
[9] |
惠少兴, 魏从信, 金昭娣. 2019. 青藏高原东北缘2次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41(1): 177-182.
|
|
|
[10] |
康春丽, 陈正位, 陈立泽, 等. 200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前兆特征分析[J]. 西北地震学报, 25(1): 12-15.
|
|
|
[11] |
刘培洵, 刘力强, 陈顺云, 等. 2004. 地表岩石变形引起热红外辐射的实验研究[J]. 地震地质, 26(3): 502-511.
|
|
|
[12] |
刘善军, 吴立新, 李金平, 等. 2007. 台湾恒春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特征及其机理[J]. 科技导报, 25(6): 32-37.
|
|
|
[13] |
强祖基, 孔令昌, 王弋平, 等. 1992. 地球放气、 热红外异常与地震活动[J]. 科学通报, 37(24): 2259-2262.
|
|
|
[14] |
孙珂, 单新建,
DOI |
|
|
[15] |
王鹏. 2013. 藏南碰撞造山带典型水热区现代地球化学过程与小流域CO2源、 汇关系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
|
|
[16] |
王淑艳, 田辉, 马克祥, 等. 2021. 青海玛多 MS7.4 地震前LURR与OLR短临异常关联性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43(4): 847-852.
|
|
|
[17] |
魏从信. 2011. 地震热辐射研究[D]. 兰州: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
|
[18] |
吴立新, 李国华, 吴焕萍. 2001. 热红外成像用于固体撞击瞬态过程监测的实验探索[J]. 科学通报, 46(2): 172-176.
|
|
|
[19] |
解滔, 郑晓东, 康春丽, 等. 2015.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 MS7.3 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J]. 中国地震, 31(1): 101-109.
|
|
|
[20] |
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2005. 青藏高原中南部岩石圈扩张应力场与羊八井地热异常形成机制[J]. 地球物理学报, 48(4): 861-869.
|
|
|
[21] |
张桉赫, 钟美娇, 艾萨·伊斯马伊力, 等. 2024. 新疆及周边地区地震热红外异常[J]. 地震地质, 46(5): 1192-1206. doi: 10.3969/i.issn.0253-4967.2024.05.011.
|
DOI |
|
[22] |
张铁宝, 杨星, 路茜, 等. 2023. 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MS≥7.0地震卫星红外辐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J]. 地球物理学报, 66(4): 1497-1505.
|
|
|
[23] |
张元生, 郭晓, 钟美娇, 等. 2010. 汶川地震卫星热红外亮温变化[J]. 科学通报, 55(10): 904-910.
|
|
|
[24] |
张志宏, 焦明若, 张丽, 等. 2021. 吉林松原地区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研究[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41(6): 595-599.
|
|
|
[25] |
钟美娇, 张元生, 廖洪月, 等. 2024.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热红外异常研究[J]. 地震工程学报, 46(4): 880-887.
|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1] | 杜浩国, 左小清, 林旭川, 肖本夫, 卢永坤, 和仕芳, 张方浩, 袁小祥, 陶天艳, 叶阳, 邓树荣, 赵正贤, 徐俊祖, 白仙富, 张原硕, 张露露. 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 MS6.8 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25, 47(3): 949-968. |
[2] | 纪志伟, 余厚云, 李宗超, 琚长辉, 孙耀充, 张永仙, 陈晓非. 2025年1月7日定日M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J]. 地震地质, 2025, 47(3): 917-931. |
[3] | 尹晓菲, 强生银, 张伟, 邵志刚, 王武星, 袁小祥, 李永生, 刘浩. 基于不同震源模型的西藏定日 MS6.8 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J]. 地震地质, 2025, 47(3): 897-916. |
[4] | 张盛峰, 张永仙.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 MS6.8 地震为例[J]. 地震地质, 2025, 47(3): 835-849. |
[5] | 乔俊香, 石峰, 李安, 李涛, 张达, 王鑫, 格桑旦珍, 孙浩越. 高分影像在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中的应用[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89-805. |
[6] | 许月怡, 徐贝贝, 徐晨雨, 邵志刚, 胡朝忠. 基于远震P波、 强震波形和InSAR联合反演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破裂过程[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34-746. |
[7] | 高扬, 吴中海, 韩帅, 田婷婷. 2025年定日MS6.8地震发震断层(登么错断裂)晚第四纪垂直滑动速率[J]. 地震地质, 2025, 47(3): 689-706. |
[8] | 魏本勇, 张钰曼, 石峰, 乔俊香, 王鑫, 张达. 基于现场调查的2025西藏定日MS6.8地震房屋震害与人员伤亡分析[J]. 地震地质, 2025, 47(1): 64-79. |
[9] | 杨建文, 金明培, 叶泵, 黎朕灵, 李庆.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J]. 地震地质, 2025, 47(1): 36-48. |
[10] | 邹俊杰, 邵志刚, 何宏林, 高璐, 许月怡, 窦爱霞, 梁泽毓.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J]. 地震地质, 2025, 47(1): 16-35. |
[11] | 石峰, 梁明剑, 罗全星, 乔俊香, 张达, 王鑫, 易文星, 张佳伟, 张迎峰, 张会平, 李涛, 李安.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同震地表破裂特征[J]. 地震地质, 2025, 47(1): 1-15. |
[12] | 屈春燕, 马瑾, 单新建. 利用卫星热红外观测地球排气现象的一次尝试[J]. 地震地质, 2004, 26(3): 539-547. |
[13] | 王瑜, 李齐, 万景林, 李大明. 西藏南部地区南北向构造的形成及动力学探讨[J]. 地震地质, 2000, 22(s1): 117-. |
[14] | 马瑾, 单新建. 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探索--以玛尼地震前后断层相互作用为例[J]. 地震地质, 2000, 22(3): 210-21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