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 2025, Vol. 47 ›› Issue (3): 761-776.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5.03.20250018
孟恒舟1,3)(), 杨光亮1,2,3),*(
), 秦海涛1,3), 谈洪波1,2,3), 刘胜1,3), 王嘉沛1,2,3), 黄敏夫1,2,3), 张明辉1,2,3)
收稿日期:
2025-01-24
修回日期:
2025-05-06
出版日期:
2025-06-20
发布日期:
2025-08-14
通讯作者:
*杨光亮, 男, 1980年生, 研究员, 主要从事重力探测、 时变重力及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vfory@aliyun.com。
作者简介:
孟恒舟, 男, 1999年生, 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从事时变重力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menghengzhou23@mails.ucas.ac.cn。
基金资助:
MENG Heng-zhou1,3)(), YANG Guang-liang1,2,3),*(
), QIN Hai-tao1,3), TAN Hong-bo1,2,3), LIU Sheng1,3), WANG Jia-pei1,2,3), HUANG Min-fu1,2,3), ZHANG Ming-hui1,2,3)
Received:
2025-01-24
Revised:
2025-05-06
Online:
2025-06-20
Published:
2025-08-14
摘要: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 MS6.8 地震, 为深入分析此次地震的孕震背景, 文中基于WGM2012重力场模型数据、 ETOP01地形数据及CRUST1.0地壳模型, 计算了定日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不同深度的偏应力、 弹性岩石圈厚度(Te)和载荷比(F)。结果显示: 研究区偏应力呈南北分异特征, 以藏南拆离断裂带为界, 南部整体较高(>15MPa), 而北部仅在申扎-定结、 亚东-谷露等断裂带附近集中表现出高值。随着深度增加, 偏应力逐渐减小, 尤其在50km深度, 偏应力均低于8MPa; Te由西南部喜马拉雅块体处的70km沿NE向至拉萨块体减小到17km, 表现出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 区内载荷比较小(F<0.4), 整体以地表载荷为主。结合震例分析认为: 定日地震震中附近偏应力较高(>10MPa), 主要集中在0~20km深度范围内, 低载荷比(F<0.1), 地形或浅部地壳密度变化在挠曲变形中占主导。此外, 震中还处于弹性岩石圈厚度过渡带, 应力抵御能力不均, 整体表现出浅源破裂的可能性。
孟恒舟, 杨光亮, 秦海涛, 谈洪波, 刘胜, 王嘉沛, 黄敏夫, 张明辉. 2025定日MS6.8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偏应力与岩石圈弹性厚度特征[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61-776.
MENG Heng-zhou, YANG Guang-liang, QIN Hai-tao, TAN Hong-bo, LIU Sheng, WANG Jia-pei, HUANG Min-fu, ZHANG Ming-hui. HORIZONTAL DEVIATORIC STRESS AND ELASTIC LITHOSPHERE THICKNE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PICENTE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OF THE DINGRI MS6.8 EARTHQUAKE, XIZANG, CHINA[J]. SEISMOLOGY AND GEOLOGY, 2025, 47(3): 761-776.
图1 研究区地形与主要构造 F1当惹雍错-定日断裂带; F2申扎-定结断裂带; F3亚东-谷露断裂带; F4雅鲁藏布江断裂; F5藏南拆离断裂带, 以雅鲁藏布江裂为界, 北部为拉萨块体, 南部为喜马拉雅块体。红色圆形代表此次定日 MS6.8 地震震中, 红色实线为断裂, 灰色圆形为研究区历史地震震中
Fig. 1 Topography and major structures of the study area.
参数 | 取值 |
---|---|
杨氏模量E/GPa | 100 |
万有引力常数G/m3·(kg-1·s-2) | 6.672 59×10-11 |
泊松比ν | 0.25 |
重力加速度g/m·s-2 | 9.8 |
地幔密度ρm/g·cm-3 | 3.27 |
表1 物理量及参考值
Table1 Physical parameters and reference values
参数 | 取值 |
---|---|
杨氏模量E/GPa | 100 |
万有引力常数G/m3·(kg-1·s-2) | 6.672 59×10-11 |
泊松比ν | 0.25 |
重力加速度g/m·s-2 | 9.8 |
地幔密度ρm/g·cm-3 | 3.27 |
[1] |
郭飞霄, 肖云, 苗岳旺. 2015. 利用EGM2008模型和地面实测重力资料反演川滇地区构造应力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5(3): 445-448.
|
|
|
[2] |
胡敏章, 金涛勇, 郝洪涛, 等. 2020. 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构造意义[J]. 地球物理学报, 63(3): 969-987.
DOI |
|
|
[3] |
胡幸平. 2025. 西藏定日6.8级地震周边构造应力数据场[DB]. 国家地震科学数据中心( http://data.earthquake.cn
|
|
|
[4] |
李忠亚, 胡敏章, 王勇, 等. 2022. 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岩石圈重力势能及其产生的偏应力场[J]. 地球物理学报, 65(4): 1214-1228.
|
|
|
[5] |
黎哲君. 2012. 基于均衡重力异常的华北地区构造活动特征研究[D]. 武汉: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55.
|
|
|
[6] |
毛经伦, 李辉, 祝意青, 等. 2019. 利用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川西地区水平构造应力场[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39(3): 307-312.
|
|
|
[7] |
苏子旺, 鲁宝亮, 李柏森, 等. 2024.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与地震分布关系[J]. 地球物理学报, 67(2): 520-533.
|
|
|
[8] |
杨光亮, 申重阳, 黎哲君, 等. 2020. 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及邻区重力均衡与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J]. 地球物理学报, 63(3): 956-968.
DOI |
|
|
[9] |
游永雄. 1994. 重力场转换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S2: 259-271.
|
|
|
[10] |
张楠, 王静, 余思涵, 等. 2023. 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块体应变率与活动断裂滑动亏损[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43(7): 661-668.
|
|
|
[11] |
郑勇, 李永东, 熊熊, 等. 2012.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及其各向异性[J]. 地球物理学报, 55(11): 3576-3590.
|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DOI PMID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DOI PMID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
[40] |
DOI PMID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
[48] |
PMID |
[49] |
|
[50] |
|
[51] |
|
[52] |
|
[53] |
|
[54] |
|
[1] | 张达, 石峰, 罗全星, 乔俊香, 王鑫, 易文星, 李涛, 李安. 西藏定日MS6.8地震最大地表同震垂直位移量及其地表变形样式[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07-717. |
[2] | 陈翰林, 王勤彩, 高锦瑞, 李君. 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47-760. |
[3] | 刘胜, 谈洪波, 杨光亮, 孟恒舟, 秦海涛, 王嘉沛, 黄敏夫. 2025年西藏定日MW7.1地震破裂过程反演[J]. 地震地质, 2025, 47(3): 777-788. |
[4] | 万永革, 王润妍, 靳志同, 兰从欣. 2025年1月7日定日地震震源特性及对申扎-定结裂谷活动的启示[J]. 地震地质, 2025, 47(3): 806-819. |
[5] | 尹欣欣, 左可桢, 赵翠萍, 蔡润. 西藏定日 MS6.8 地震重定位及前震序列识别[J]. 地震地质, 2025, 47(3): 850-868. |
[6] | 王鹏, 戴宗辉, 孔雪, 李铂, 徐长朋, 张梦昕. 西藏定日 MS6.8 地震序列应力场演化特征分析[J]. 地震地质, 2025, 47(3): 881-896. |
[7] | 袁小祥, 林旭川, 陈子峰, 张建龙, 窦爱霞, 肖本夫, 杜浩国, 余思汗, 丁香, 方杰, 王书民. 基于遥感和震害仿真的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建筑物震害对比[J]. 地震地质, 2025, 47(3): 932-948. |
[8] | 盛书中, 王倩茹, 李振月, 李红星, 张小娟, 葛坤朋, 宫猛. 基于构造应力场研究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5, 47(1): 49-63. |
[9] | 罗翔飞, 李忠良, 李勇江, 王泽源, 姬计法, 何辛, 于博. 宜川—泰安剖面的密度结构、 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J]. 地震地质, 2023, 45(6): 1385-1399. |
[10] | 宋冬梅, 王慧, 单新建, 王斌, 崔建勇. 基于汶川地震前重力场与热场关联性分析的应力致热假说的野外证明[J]. 地震地质, 2023, 45(5): 1112-1128. |
[11] | 徐志萍, 张扬, 杨利普, 徐顺强, 姜磊, 唐淋, 林吉焱. 河南省及邻区主要活动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6): 1521-1538. |
[12] | 宋冬梅, 王慧, 单新建, 王斌, 崔建勇. 基于最大切应变的震前GRACE重力异常信息提取方法[J]. 地震地质, 2022, 44(6): 1539-1556. |
[13] | 廖桂金, 叶东华, 邓志辉, 李翀, 唐国英, 胡伟明. 地震重力异常与地面沉降重力异常的特征分析[J]. 地震地质, 2022, 44(4): 895-908. |
[14] | 张国庆, 祝意青, 梁伟锋. 青藏高原东缘扶边河断裂周边地壳密度及垂向构造应力特征[J]. 地震地质, 2022, 44(3): 578-589. |
[15] | 吴桂桔, 于炳飞, 郝洪涛, 胡敏章, 谈洪波. 漾濞震区及周缘深部构造特征与发震构造[J]. 地震地质, 2021, 43(4): 739-756.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