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古地震破裂行为
王明明, 何玉林, 刘韶, 王世元, 马超, 张威, 贾召亮
地震地质    2018, 40 (4): 738-75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2
摘要744)   HTML    PDF(pc) (10328KB)(538)    收藏
甘孜-玉树断裂是1条全新世强烈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共同构成了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川滇菱形地块的边界断裂,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大地震复发行为是认识甘孜-玉树断裂未来7级以上大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微地貌测量等方法揭示出甘孜段和邓柯段除左旋运动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拉张作用,而马尼干戈段运动性质则以左旋走滑兼逆冲性质为主,全新世地层最大垂直位移量>2m。结合断裂的几何展布特征、古地震破裂行为和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分布范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垭口和邓柯盆地2个阶区作为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分段边界。由于垭口附近的山脊及邓科盆地的障碍体规模均较小,阶区宽度仅1~2km左右,为非持久性障碍体,在未来大地震的破裂中可能会被突破。文中在马尼干戈段上的竹庆乡进行了探槽开挖,通过样品年代学测试共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为3875~3455BC之间、晚于775BC和最新1次断错地表事件。通过与前人在甘孜段和邓柯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揭示出马尼干戈段与甘孜段、邓柯段的古地震破裂事件具有明显的不同,但限于甘孜-玉树断裂东南段的古地震研究仍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各几何分段之间是否存在级联破裂仍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6.4地震发震构造模式
雷东宁, 刘杰, 刘姝妹, 何玉林, 乔岳强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07-1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09
摘要540)   HTML    PDF(pc) (7268KB)(213)    收藏
2016年1月21日门源M6.4地震发生在祁连山—河西走廊构造带内,该构造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强震,其中较为重要的2次地震为1927年古浪8级地震及1986年门源M6.4地震。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及发震构造模式研究较少,前人的研究仅基于地震地质、遥感及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仍有待深入分析。文中基于这次地震的等烈度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地质等资料,对地震的发震构造环境及发震构造进行了解析。同时,利用已有资料计算了1986年M6.4地震及1927年古浪8级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2个节面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存在差异,节面Ⅱ上产生了应力加载,节面I上产生应力卸载或延迟,个别节面应力触发值接近或达到0.01MPa的阈值。结合等震线、余震空间分布、震中区地震构造资料及2次地震在2016年门源M6.4地震节面I、节面Ⅱ上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存在的差异,综合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面可能为节面Ⅱ。通过分析前人的区域浅层及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建立了2016年门源M6.4地震的发震构造模式,认为这次地震为发生在走滑断裂系上的逆冲破裂,剖面上表现为上缓下陡的正花状构造,是走滑断裂系发生逆冲型破裂地震的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变形定量分析——北川-映秀断裂地表破裂带
陈桂华, 徐锡伟, 郑荣章, 于贵华, 李峰, 李陈侠, 闻学泽, 何玉林, 叶友青, 陈献程, 王志才
地震地质    2008, 30 (3): 723-738.  
摘要2224)      PDF(pc) (4635KB)(2617)    收藏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在北川-映秀断裂产生了长达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通过详细的测量、基于测量标志与断裂变形的几何关系对数据的分析,给出了观测点的断裂同震地表变形的垂直位移、倾向水平缩短、走向滑动、断层上盘水平运动方向等参数。结果显示,断裂同震变形分布的空间变化很大,目前获得的最大水平位移位于虹口乡深溪沟,为4.98m,同时也是最大右旋走滑位移点,走滑量4.5m,而目前获得的最大垂直位移在其东北的支沟,为5.7~6.7m。NE向断裂水平位移多为1~2m,垂直位移多为3m左右,而小鱼洞-草坝分支断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都更小,只有0.5~1.5m。擂鼓镇附近的数据则反映与断裂相关的巨型滑坡可能将重力变形叠加到构造变形中。由断层水平缩短和垂直位移计算的断层倾角表明,北川-映秀断裂是浅部陡倾的具有走滑分量的逆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
周荣军, 陈国星, 李勇, 周朝晖, 龚宇, 何玉林, 黎小刚
地震地质    2005, 27 (1): 31-43.  
摘要2396)      PDF(pc) (10363KB)(897)    收藏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2~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3~2.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2.6~4.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1989年巴塘6.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85-294.  
摘要1829)      PDF(pc) (3366KB)(1050)    收藏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其中尕米寺-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7~0.53mm/a,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1.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7. 四川抚边河断裂的活动特征
何玉林, 龚宇, 伍先国
地震地质    1997, 19 (1): 31-36.  
摘要1735)      PDF(pc) (1360KB)(1059)    收藏
在四川省马尔康地区木城—两河口一带,沿抚边河河谷有一条隐伏的NW向断裂——抚边河断裂,1989年至1991年该地区发生的3次中强地震与这条断裂有关。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分析计算表明,这条断裂归属于川青块体内部弧形构造中的断裂,第四纪以来它的活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一性,断裂分段标志明显;在主压应力为NWW向的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断裂活动以走滑为主,且在断裂走向发生变化的东南端形成了局部张性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