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倪四道[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广西苍梧
M
S
5.4地震震源深度
赵韬, 储日升, 倪四道, 王莹, 周勇, 曾祥方
地震地质 2019, 41 (
3
): 619-6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3.006
摘要
(
760
)
HTML
PDF(pc)
(4355KB)(
485
)
可视化
收藏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发生的
M
S
5.4地震是广西测震台网自建立以来所记录到的区域内最强地震。不同机构对于此次事件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目录显示其深度为24.5km,而全球矩心矩张量研究中心(Global CMT)测定的深度为15.6km。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广西苍梧地震的震源深度,文中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初步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然后使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苍梧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Rayleigh波振幅谱和sPL震相方法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获得的苍梧
M
S
5.4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为(13±3) km,CAP方法反演的深度为10km,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深度结果为9~10km,sPL震相测定深度结果为10km,最终确定广西苍梧
M
S
5.4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km,这表明此次事件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本文结果同时表明,USGS地震目录在研究区的震源深度精度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安徽地区地壳厚度
洪德全, 王行舟, 李军辉, 倪四道
地震地质 2013, 35 (
4
): 853-86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14
摘要
(
944
)
PDF(pc)
(3822KB)(
731
)
可视化
收藏
据安徽台网18个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及平均波速比。研究结果显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秦岭大别造山带地壳厚度较厚,如佛子岭台下方地壳厚度达38km;皖南地区地壳厚度在34km左右;皖北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基本都在30~32km,变化较小。分析认为,安徽地区地壳厚度分布和波速比分布与安徽省地质构造背景有很好的关联性。在波速比方面,除嘉山台、宿城台和六安台之外的其他15个台站下方波速比变化不大,为1.70~1.75。而处在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华北平原地块交界处的六安台和宿城台以及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侧的郯庐带上的嘉山台,具有较高的波速比,分别为1.79、1.80和1.82。高波速比可能与台站下方深大断裂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壳厚度变化
王小龙, 倪四道, 刘渊源, 余国政, 李克昌
地震地质 2010, 32 (
4
): 543-5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4.002
摘要
(
1945
)
PDF(pc)
(2902KB)(
1148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地震监测台网和重庆区域台网2007年到2010年记录到的远震数据,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得到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值及泊松比。结果显示27个地震台下方的地壳平均厚度为44.6km。最厚处为城口(CHK),达50.9km;最薄处为荣昌(ROC),仅38.9km,两者相差12km。研究区的地壳泊松比σ值约为0.27,三峡重庆库区东部奉节荆竹(JIZ)地壳泊松比高达0.302,武隆(WUL)地区的地壳泊松比较低,最低为0.228,两者相差0.074;研究区内泊松比的最大值偏离标准泊松体比值(0.25)20.8%以上,其最小值偏离标准泊松体比值-8.80%。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地下的密度与地壳厚度变化。文中得出的三峡库区重庆段地壳厚度变化与该区布格重力异常分析结果一致,重庆境内最小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在地壳厚度最厚的城口—巫溪地区(厚49.7~50.9km),地壳最薄的荣昌—合川地区(厚38.9~41km)对应着渝西最大的负布格重力异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0
)
Select
4.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贾丽华, 崇加军, 刘渊源, 倪四道, 戴瑾, 王帅
地震地质 2010, 32 (
2
): 260-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9
摘要
(
1789
)
PDF(pc)
(2423KB)(
866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5个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5~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1~36km之间,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31km增至35km。松辽构造盆地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31km。辽西褶隆带与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均比哈尔滨构造盆地厚约2~4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1
)
Select
5.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
刘春, 崇加军, 倪四道, 李少睿
地震地质 2009, 31 (
2
): 313-3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2
摘要
(
2848
)
PDF(pc)
(1909KB)(
3076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泊松比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要高于较低的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