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坚固体孕震模式的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证据与完善——以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为例
戴勇, 吴迎燕, 冯志生, 姚丽, 姜楚峰, 孙君嵩, 章鑫, 冯丽丽, 李军辉
地震地质    2022, 44 (6): 1574-15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6.013
摘要375)   HTML8)    PDF(pc) (15566KB)(114)    收藏

文中研究了2016年杂多6.2级、 2017年九寨沟7.0级和2017年米林6.9级地震前1~3a内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的线状集中分布和短期原地重现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发现线状感应电流的重叠段有围空现象, 并依据重叠段异常产生的机理丰富和完善了坚固体孕震模式, 获得的主要结论包括: 1)重叠段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分布范围的反映, 这与地震空区是坚固体在中-上地壳分布范围的反映相类似, 重叠段空区是发生在震前1~3a、 坚固体孕震模式第3阶段的异常; 2)重叠段异常是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阻体之间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相互拆离滑动事件导致的高阻体之间高导层出现的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 其中上述拆离滑动事件是由深部热流体上涌引起的, 它是坚固体孕震模式中发生在中-下地壳和上地幔的能量向坚固体运移的事件; 3)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各个密封高压流体不会同时破裂, 早期破裂的密封高压流体与深部上涌进入断层内的高压热流体及断层内原有的自由水可能使得断层内遍布自由水, 并在震源体孕震断层内形成有临震意义的高导电流通道, 发现临震阶段震源体孕震断层内的高导电流通道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4)重叠段异常探测发现的中-下地壳和上地幔拆离滑动事件可能是大陆下方有热流体上涌运移参与的慢地震, 但这一推测还需要基于测震学原理的研究结果加以论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磁扰动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管贻亮, 董晓娜, 尹玉振, 冯丽丽, 殷海涛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311-132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16
摘要580)   HTML13)    PDF(pc) (8265KB)(95)    收藏

文中基于中国大陆地区48个台站的地磁秒值资料, 采用极化法对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前的磁扰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极化法的逐步计算结果与地磁K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极化高值异常与空间磁场活动之间没有相关性, 可用于提取震磁异常信息。距震中1 500km范围内台站的极化值在震前98d出现了同步性高值异常, 考虑到磁场变化具有区域同步性, 提出了极化逐日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地震孕育过程中各台站间的极化相关性明显增强, 而地震发生在同步性转折阶段。基于极化值相对变化量进行的空间异常分析显示, 尼泊尔地震前 >20% 的台站出现持续3d以上的异常, 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文中从构造动力演化角度对地磁极化异常的孕育和发展进行了解释, 对磁场变化机理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认为, 多台同步性极化异常和逐日相关转折对强震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该成果能为强震监测预测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5年尼泊尔MW7.8级地震前磁扰动极化异常特征分析
管贻亮 董晓娜 尹玉振 冯丽丽 殷海涛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