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冯先岳[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杨晓平, 邓起东, 张培震, 徐锡伟, 于贵华, 冯先岳
地震地质 1998, 20 (
3
): 193-200.
摘要
(
1782
)
PDF(pc)
(2174KB)(
998
)
可视化
收藏
北天山山前逆断裂-褶皱带是典型的大陆内部活动挤压构造,该地区的地表活动构造、隐伏活动构造及活动背斜都受地下深处近水平滑脱断层控制。对1906年玛纳斯地震(
M
7.7)的发震构造、地表变形与破裂特征和山前活动逆断裂带上古地震的研究表明,北天山山前隐伏活动深断坡具备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大致以金钩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相应地构成两个大地震潜在震源(
M
8)。山前第2条玛纳斯逆断裂-褶皱带和第3条独山子逆断裂-褶皱带中的各个活动背斜,以及西湖隆起等可能是8个中强地震的潜在震源(
M
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的基本特征与现代地震活动
陈杰, 曲国胜, 胡军, 冯先岳
地震地质 1997, 19 (
4
): 301-312.
摘要
(
1652
)
PDF(pc)
(3410KB)(
1084
)
可视化
收藏
帕米尔北缘弧形推覆构造带东段由强烈活动的艾卡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与卡兹克阿尔特弧形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南、北两条巨型边缘弧形构造带及其间的推覆构造构成。每个弧形带分别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相对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组成。每个弧形构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逆冲推覆席体,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但同时又具有自相似性特征。独立地震破裂区或形变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推覆构造可能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08
)
Select
3.
天山地区的深部速度结构
胥颐, 冯先岳, В. И. 萨茨洛夫
地震地质 1996, 18 (
4
): 375-381.
摘要
(
1422
)
PDF(pc)
(925KB)(
800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区域地震资料的反演结果,分别研究了中国新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天山的地壳速度结构。结果表明,沿天山一带地壳结构极不均匀,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分为5个较大的块体;山体两侧的壳内低速带是天山与相邻地块碰撞的深部标志,塔里木、准噶尔和伊犁等地块都有向天山俯冲的痕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盲断裂、褶皱地震与新疆1906年玛纳斯地震
张培震, 邓起东, 徐锡伟, 冯先岳, 彭斯震, 杨晓平, 赵瑞斌, 李军
地震地质 1994, 16 (
3
): 193-204.
摘要
(
1624
)
PDF(pc)
(1880KB)(
1802
)
可视化
收藏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时沿准噶尔南缘断裂产生的地表破坏是由非构造成因的振动和重力效应而形成的。天山山前第二排逆断裂和褶皱带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沿带已发现了长约130km的断续的地表破裂和最新隆起带。所以1906年玛纳斯地震是沿北天山主逆断裂带发生在深部的一次盲断裂地震。地表变形主要以褶皱隆起为主,是一次典型的“褶皱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形变带
冯先岳, 栾超群, 李军, 张勇
地震地质 1988, 10 (
2
): 39-45.
摘要
(
1539
)
PDF(pc)
(1907KB)(
870
)
可视化
收藏
1985年乌恰7.4级地震在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出现地表形变带,主要由地震陡坎、地震断层、地裂缝与挤压脊等形迹组成。长约15公里,最宽达800米。分布形态为一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形变带。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160°-10°,倾角30°左右,最大水平倾向断距约2米。正走滑断层走向340°-350°,倾向北东,倾角80°-88°,最大右旋水平位错为1.55米。走滑逆断层走向为280°-305°。倾向西南,倾角30°左右,最大右旋水平位移1.25米。挤压脊多呈东西向分布,最大缩短距离为0.4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喀什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冯先岳
地震地质 1987, 9 (
2
): 74-77.
摘要
(
1207
)
PDF(pc)
(616KB)(
872
)
可视化
收藏
喀什河断裂带是我国北天山西段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第四纪以来垂直运动速率为3.8毫米/年,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沿断层带造成长达80公里的形变带,史前地震也很活跃,经初步研究,断裂带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活动,大震复发周期为2000—2500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7.
新疆黑孜水库发现古地震遗迹
冯先岳
地震地质 1986, 8 (
2
): 97-97.
摘要
(
1009
)
PDF(pc)
(1957KB)(
597
)
可视化
收藏
黑孜水库存拜城县东50公里处的渭干河处,处于南天山地震带中,是秋立塔格隆起带与拜城洼陷接壤的秋立塔克断裂延伸地区(图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8.
论新疆地震地质特征
冯先岳
地震地质 1985, 7 (
2
): 35-44.
摘要
(
1233
)
PDF(pc)
(1450KB)(
1102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论述了新疆地震构造特征。对活断层的类型、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新疆第四纪构造应力场和现今应力场是一致的,为一近南北向水平压应力,这种压应力来自印度次大陆对欧亚大陆的碰撞。最后讨论了大陆内部断块边界的两种类型,走滑型块间边界和拗-断型块间边界,分别与转换型大陆边缘和陆壳板块互相碰撞的板缘力学机制、活动属性等均很类似,都是强震易于发生的场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