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特征
祁玉萍, 龙锋, 林圣杰, 肖本夫, 赵小艳, 王培玲,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21, 43 (1): 177-19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1.011
摘要632)   HTML    PDF(pc) (4773KB)(290)    收藏
文中根据南北地震带中段及附近区域1973年以来86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统计结果, 对地震序列类型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研究区域内的地震序列以主余型为主(51%), 多震型次之(29%), 孤立型最少(20%); 同一序列类型中, 随着地震震级增大, 主余型地震所占的比例增加, 多震型、 孤立型逐渐减少, 7.0级以上地震以主余型为主, 无孤立型地震; 对于不同破裂类型, 逆冲型地震中主余型最多, 多震型地震更可能为走滑和正断性质的地震。 2)主余型和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的线性关系相对较好; 绝大多数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震后20d内, 主余型最大余震集中在震后3d内发生, 多震型地震中次大地震集中在震后12d内发生, 孤立型地震的最大余震多发生在地震当天。 3)地震序列空间分布显示, 主余型地震分布相对较广, 多震型地震主要集中在川西巴塘—理塘、 川东马边—昭通一带、 川北松潘和滇西北云龙、 姚安、 龙陵及附近区域, 甘孜-玉树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NW段及四川盆地等地更易发生孤立型地震。 4)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与本区域的地质构造和历史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97-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4
摘要739)   HTML    PDF(pc) (6622KB)(566)    收藏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 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 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 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 分带性, 并在时、 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 在过去的100多年, 存在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 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 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 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 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自1900AD以来, 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 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 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 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 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 分析表明, 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 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 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 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 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公元前47年甘肃陇西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袁道阳, 雷中生, 吴赵,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17, 39 (4): 819-8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4.015
摘要793)   HTML    PDF(pc) (8163KB)(283)    收藏
西汉元帝初元二年二月戊午,即公元前47年4月17日,在陇西郡所属的豲道县附近发生了1次强烈地震,造成"坏败豲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压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等严重震害。根据历史资料考证和野外实地调查,确认豲道县城在今甘肃省陇西县文峰镇东南的三台王家新庄附近。豲道城是这次地震史料记载中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理应位于极震区内,其烈度达Ⅸ-Ⅹ度,估算其震级达7级左右。结合其他破坏点烈度的综合评定结果,绘制了这次地震的等震线图,其长轴方向为NWW向。这次地震极震区位置和等震线长轴方向与该区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西段相吻合。该段断裂全新世晚期新活动的地质地貌和地质剖面证据明确,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向N倾的正断特性,断错了冲沟T1-T2级冲洪积阶地,沿断裂至今仍保留有部分深切的地震断层沟槽、黄土中密集发育的张性构造裂缝、滑坡体和串珠状落水洞等地表形变现象遗迹。结合该区现代小震活动精定位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47年陇西地震应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西段新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构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4. 西秦岭北缘断裂破裂分段与地震危险性评估
邵延秀, 袁道阳, 王爱国, 梁明剑, 刘琨,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11, 33 (1): 79-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8
摘要1456)      PDF(pc) (649KB)(2488)    收藏

根据最新地质考察和历史地震考证结果,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从东到西可划分为宝鸡、天水、武山、漳县、黄香沟和锅麻滩共6个次级断裂段。上述断裂既具有单段破裂,又具有多段组合破裂的特征。利用时间相依的地震潜势概率评估方法,对这6个单段分别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其中黄香沟段和漳县段发生单段破裂的可能性最大,天水段发生单段破裂的概率次之。若发生组合破裂,黄香沟段和漳县段组合破裂可能性大。同时,根据沿断裂带的b值扫描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黄香沟段和天水附近应力积累较高,这两个地区应是未来发生强震的主要段落,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2006年文县5.0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代炜, 张辉, 冯建刚, 严武建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24-4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5
摘要1764)      PDF(pc) (3628KB)(1031)    收藏
2006年6月21日文县5.0级地震发生在构造环境复杂的地区,该地区之前已有100多年没有发生过中强地震。该地震的发生说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开始增强。文县5.0级地震没有形成地表破裂带,给研究发震构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1/20万地质图、遥感资料解译、震源机制反演以及地震序列精确定位的方法依然能够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判定该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文中采用遥感资料解译、多种方法反演震源机制、双差法地震精定位的方法联合分析该地震的发震构造。1/20万地质图显示该区域存在多条断裂,遥感资料的解译结果表明石坊-临江断裂为较活动的断裂。2种方法所得震源机制结果表明该地震为左旋走滑兼有逆冲,主压应力方向为N60°E。双差法定位结果也支持该地震为走滑兼有逆冲,余震的分布与断裂的逆冲有关。结合多种结果联合分析认为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石坊-临江断裂,主压构造应力方向为N60°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异常综合特点及孕育过程初步探讨
陈玉华, 董治平, 程建武, 冯建刚
地震地质    2009, 31 (2): 363-3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7
摘要1785)      PDF(pc) (749KB)(968)    收藏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型的远场前兆异常,这些趋势性异常变化与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形成时段大致相当;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西秦岭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天山构造带。远场前兆异常与空区图像的时空演变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文中讨论了两者演化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的时空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