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三危山断裂敦煌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刘兴旺, 袁道阳, 姚赟胜, 邹小波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398-141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04
摘要893)   HTML44)    PDF(pc) (7033KB)(405)    收藏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NW向扩展的前缘位置, 其最新地震活动反映了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 野外实地调查、 古地震探槽及光释光年代样品测试, 对三危山断裂敦煌段的古地震活动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2次古地震事件, 事件E1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35.1±3.7)~(36.7±4.1)ka; 事件E2发生的年代约为距今(76.5±8.8)~(76.7±8.3)ka。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03±0.01)mm/a, 相应的缩短速率为(0.09±0.01)mm/a。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认为三危山断裂的地震活动具有分段性特征, 中段、 东段可能具有独立破裂的能力, 也存在与敦煌段发生级联破裂的特征, 复发间隔约为40ka, 根据经验公式估算三危山断裂可能发生的震级范围为 MW7.1 ~7.5。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青藏地块区大地震迁移规律与未来主体活动区探讨
袁道阳, 冯建刚, 郑文俊, 刘兴旺, 葛伟鹏, 王维桐
地震地质    2020, 42 (2): 297-3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04
摘要739)   HTML    PDF(pc) (6622KB)(566)    收藏
文中在总结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迁移循环特征和机理的基础上, 重点对青藏地块区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迁移特征、 机理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区域性强震、 大地震活动存在时间上的丛集性和空间上的分区、 分带性, 并在时、 空上表现出迁移和循环的特征。 在过去的100多年, 存在由西向东、 由南向北迁移循环的4个大地震丛集区域, 每个区域的丛集时间约20a, 1个完整轮回时间约80a, 其机理与中国大陆最新构造活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向N对亚欧板块的持续挤压、 青藏高原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作用以及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造成的附加应力场的影响有关。 自1900AD以来, 青藏地块区经历了3个地震活动的丛集高潮期(也称为地震系列), 即1920—1937年的海原-古浪地震系列、 1947—1976年的察隅-当雄地震系列和1995年至今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为巴颜喀拉地块)。 这3个地震系列主体活动区的迁移图像反映了青藏地块区构造活动从块体周缘边界构造带逐渐向内会聚、 高原内部发生挤压隆升和向SE挤出等现今构造变形过程。 分析表明, 已经持续20余年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可能趋于结束, 未来20a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可能迁移到青藏地块区周缘的边界构造带上, 重点是东部边界构造带(即广义的南北地震带), 同时应关注北部柴达木地块边界带等区域的主干活动断裂中大地震空区、 空段等孕震有利部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河套盆地北缘大青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高泽民, 刘兴旺, 邵延秀, 谢虹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17-1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1
摘要699)   HTML    PDF(pc) (5897KB)(466)    收藏
位于河套盆地北缘的大青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对现今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利用地貌因子对河套盆地大青山段流域进行区域性构造地貌形态量化分析,以揭示该区运动特征的研究仍相对缺乏。文中以该区为例,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大青山流域水系网络和7个亚流域盆地的地形数据,定量统计各汇水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拟合其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改进的Chi-plot基岩河道分析方法——积分法,得到了大青山流域的河道纵剖面和陡峭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大青山流域的HI值中等,地貌发育阶段为壮年期;河道纵剖面揭示了多个河流裂点的存在,河道仍处于不均衡发育状态;河道陡峭指数在山体区呈高值分布。对比分析大青山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与气候、岩性及构造的相关性,指示构造活动是控制大青山隆升及地貌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藏高原北缘三危山断裂晚更新世活动特征
刘兴旺, 袁道阳, 邹小波, 柳煜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21-1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0
摘要768)   HTML    PDF(pc) (8835KB)(255)    收藏
三危山断裂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属于阿尔金断裂带向NW扩展的分支断裂,其最新的构造活动反映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及地震活动特征。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和地质填图,对该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危山断裂发育于三危山西北麓,长约175km,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断层性质,局部表现出正断层特征。其构造活动的地貌表现形式主要有:基岩陡坎、断层沟槽以及山包、冲沟左旋等。古地震探槽开挖揭示三危山断裂主要断错晚更新世地层,在距今(40.3±5.2)~(42.1±3.9)ka有过1次古地震活动,为1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采用立体像对和差分GPS揭示民乐-永昌隐伏断裂地表变形特征
邹小波, 袁道阳, 邵延秀, 刘兴旺, 张波, 杨海波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98-12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8
摘要594)   HTML    PDF(pc) (5667KB)(533)    收藏
为高效获取民乐-永昌断裂西段活动构造研究的定量参数,利用ERDAS软件,基于SPOT6立体像对提取高分辨率点云数据,经过滤波和插值生成2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DEM数据线性高程精度达1m。基于DEM数据提取的高地貌面上的3条廊带剖面显示,区域存在明显的褶皱变形,后续通过高精度差分GPS实测河流阶地纵剖面进一步揭示T2阶地存在高度约2.0m的构造抬升。廊带剖面和河流阶地纵剖面显示断裂-褶皱变形整体走向为311°,与小震精定位反演拟合断层参数和震源机制解结果相近,其位置也与地震应急科考资料显示现场情况吻合。上述结果表明,民乐-永昌隐伏断裂西段民乐—大马营段存在明显的构造变形,支持该断裂为2003年民乐-山丹MS6.1和5.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认识。立体像对对于活动构造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室内确定构造变形的空间位置和野外详细考察提供重要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采用无人机载LiDAR进行快速地质调查实践
邵延秀, 张波, 邹小波, 王爱国, 张帆宇, 袁道阳, 刘兴旺,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85-11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7
摘要695)   HTML    PDF(pc) (7311KB)(312)    收藏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三维地形测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和地球科学研究中,其高精度特性推动了地球科学定量化发展;将其与无人飞行器集成为低空扫描系统,使其更加省时、便捷、高效,拓宽了LiDAR在野外调查的用途。将无人机载LiDAR测绘系统应用于野外地质调查,以2个实例展示了该系统LiDAR的优势与潜在使用前景。在活断层探测应用中,利用该系统对西秦岭北缘断裂漳县段南坡村研究点进行了扫描,有效地消除了地物和植被的影响,验证了断层展布位置,并获取了漳河T1阶地的抬升量约为1.3m。另外,还对兰州大学黄土地质灾害观测试验站进行了扫描,为进一步分析微地貌对浅层黄土滑坡的影响提供了高分辨率地形数据。以上2个例子,扫描时间均较短,在0.5h左右,而且扫描得到的点云数据平均每m2约为600个点,分辨率可达到cm级别。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载LiDAR三维扫描有望成为1种常规、高效和经济的测绘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榆木山北缘断裂现今构造活动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北东扩展的构造地貌响应
陈干, 郑文俊, 王旭龙, 张培震, 熊建国, 俞晶星, 刘兴旺, 毕海芸, 刘金瑞, 艾明
地震地质    2017, 39 (5): 871-8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01
摘要751)   HTML    PDF(pc) (9442KB)(412)    收藏
榆木山北缘断裂位于祁连山逆冲断裂带中部,是榆木山隆起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分界断裂。探究榆木山北缘断裂的构造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祁连山向N的扩展过程以及青藏高原向NE方向推挤的机制。文中主要从断层滑动速率、古地震活动习性和构造变形3个方面总结了榆木山地区近20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调查、断错位移测量及地貌面年龄测定等方法和手段,估算了榆木山北缘断裂典型位错点的逆冲滑动速率为(0.55±0.15) mm/a;左旋滑动速率为(0.95±0.11) mm/a。认为前人提出的"骆驼城陡坎"并非断层活动的产物,而是古代引水工程或水利灌溉工程的遗迹,也就是说它不是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地表破裂。通过DEM剖面所反映的山体形态,结合断裂各项特征,认为榆木山隆起是祁连山向N推挤的结果,断裂活动目前仍集中在榆木山北侧,山体的形态受断层扩展控制,山脉的扩展是1个垂向和侧向的过程,晚新生代以来榆木山持续隆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甘肃酒西盆地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
刘兴旺, 袁道阳, 雷中生, 邵延秀
地震地质    2016, 38 (3): 605-6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3.008
摘要830)      PDF(pc) (5985KB)(535)    收藏

根据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考察,在位于祁连山-河西走廊西段的酒西盆地白杨河背斜北发现1条较新的地震破裂带遗迹,破裂带长度约5km,呈弧形展布,保存较为完整,在最新的洪积扇面上陡坎高度约0.5~0.7m,在冲沟T1阶地上陡坎高度约1.5m,分析认为其为较新的1次地震活动所致。沿断层陡坎探槽开挖表明,此次破裂带形成于约1 500a BP,此前断裂还有过活动。根据该地区历史地震资料考证和研究程度,认为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与365年玉门地震、1785年玉门惠回堡地震或1次漏记的历史强地震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公元842年甘肃碌曲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袁道阳, 雷中生, 刘兴旺, 谢虹, 苏琦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09-62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06
摘要790)      PDF(pc) (7467KB)(594)    收藏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在中国西北的汉藏交界地区(现甘肃省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造成 “地震裂,水泉涌,岷山崩,洮水逆流三日”的严重震害。经过对这次地震史料的系统梳理、考证和综合分析,认为其极震区大致位于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卓尼和迭部三县交界的光盖山—迭山山区,发震时间很可能为唐会昌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843年1月31日或27日),震级可达7~7 1/2 级,震中烈度达Ⅸ~Ⅹ度。在这次地震破坏区附近发育了临潭-宕昌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和迭部-白龙江断裂等3条以挤压逆冲为主兼具左旋走滑特征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根据近年来对上述断裂的最新考察结果和对该区现今小震活动的对比分析,认为这次地震应与其中的光盖山-迭山断裂西段的最新构造活动有关,为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为中国大陆近10多年来7级以上大震主体活动区——巴颜喀拉块体北部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东段的重要分支断裂,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构造条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0.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郑文俊, 闵伟,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2013, 35 (3): 604-61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3.014
摘要1314)      PDF(pc) (7338KB)(1000)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 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新进展
袁道阳, 王兰民, 何文贵, 刘百篪, 葛伟鹏, 刘兴旺, 梁明剑, 郑文俊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36-249.  
摘要2266)      PDF(pc) (8796KB)(1004)    收藏
文中综述了兰州市地震活断层探测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航、卫片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地球化学探测,浅层人工地震探测,电法探测,钻孔探测,特别是大型探槽等综合研究,对兰州市7条目标断层的新活动性提出了新的认识。修改了4条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即金城关断层、雷坛河断层、寺儿沟断层和西津村断层等前人提出为QP3活动断层,探测结果为QP1-QP2断层;特别是否定了穿过市区的晚第四纪活动的刘家堡断层(Qh)和深沟桥断层(QP3),明确了马衔山北缘断层西段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断层,并为1125年兰州7级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雷中生, 袁道阳, 葛伟鹏, 何文贵, 刘兴旺
地震地质    2007, 29 (1): 51-62.  
摘要2167)      PDF(pc) (945KB)(1287)    收藏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 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震区正好位于甘谷-武山断裂段的东端。综合分析认为,734年天水7 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东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三危山断裂敦煌段古地震活动特征
刘兴旺 袁道阳 姚赟胜 邹小波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