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汶川MS 8.0地震:龙门山断裂两侧地壳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
齐少华, 刘启元, 陈九辉, 李昱, 李顺成, 郭飚, 王峻
地震地质    2009, 31 (3): 377-38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1
摘要2184)      PDF(pc) (6005KB)(983)    收藏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川西地区布设的大规模密集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数据,分别采用波形互相关和加权叠加方法研究了地壳各向异性。作为初步结果,得到了龙门山断裂两侧4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莫霍面Ps转换震相快波方向和分裂时间延迟。结果表明:1)波形互相关方法总体上优于方位加权叠加方法,它不但可以给出快波方位,而且可以给出快慢波的时间延迟;方位加权叠加方法测量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原因在于难以确定介质各向异性对称轴的方位;同时采用上述2种不同方法研究地壳各向异性参数有助于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2)四川盆地内快波偏振方位基本一致,表明四川盆地地壳整体性较好,横向非均匀变形较弱;3)以汶川地震主震的震中区为界,松潘-甘孜地块北侧快波偏振方位与龙门山断裂近于平行,表明在四川盆地坚硬地壳的阻挡作用下,龙门山断裂附近松潘-甘孜地块北侧可能存在中下地壳软弱物质沿断层向NE方向的扩张变形,而其南侧处于正向挤压的状态。该结果有助于解释汶川MS8.0地震的单侧破裂过程及其余震发育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汶川M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84-596.  
摘要2813)      PDF(pc) (2605KB)(2972)    收藏
2006年10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四川西部(100°~105°E,26°~32°N)布设了由297个宽频带地震台组成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截至2008年6月,川西台阵已记录远震事件(mb>5.0,30°≤Δ≤90°)690个。5.12汶川MS8.0地震的发生为检验川西台阵观测系统的观测能力和工作状况提供了机会。文中对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序列观测记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已发布的5.12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参数有必要进一步修正,它们的震中位置可能存在8~24km误差,主震震源深度为19km的估计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2)2008年5月16日理县(MS5.9)地震的波场分析表明:该地震面波不发育,它不可能是一个浅源地震,地震动速度波场垂直及水平分量峰值的异常增大与断层密切有关,在不考虑地形地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震中距200~250km范围内的地震动速度峰值异常增大可达正常衰减的4倍以上;3)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结构的初步分析表明:四川成都北侧地壳厚度达到46km,四川盆地地壳从西向东逐渐增厚,下地壳显示了较为坚硬的特征,松潘-甘孜地块的地壳结构存在十分复杂的横向变化,汶川地震震源区的地壳厚度达到了52km,深度14~20km范围地壳为复杂的高速结构,其S波平均速度超过4.0km/s,汶川地震应位于这个高速介质区内,其中下地壳为平均S波速度约3.6km/s的低速结构,它提供了其上部地壳横向运动的松弛边界条件。这个观察与地震波场观测给出的地震动速度振幅衰减异常增大吻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分离三分量远震接收函数的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方法
刘启元, Rainer Kind
地震地质    2004, 26 (3): 416-425.  
摘要1606)      PDF(pc) (6546KB)(962)    收藏
迄今为止,广泛应用的分离接收函数方法主要基于单个台站的观测数据,并依赖等效震源假定的有效性。当地壳内存在明显的间断面时,等效震源假定不适于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接收函数的估计将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避免使用等效震源假定。依据多道最大或然性反褶积原理,给出了利用多道观测数据分离接收函数的方法。我们的方法避免了等效震源假定,这对于在复杂构造环境条件下改善接收函数的估计具有实际价值。合成地震图的数值检验结果验证了给出的方法。利用该方法,我们得到了跨越大别山造山带,从江西大冶附近的大箕铺(30°20′N,115°03′E)到河南兰考附近的崔林(34°40′N,114°49′E),总长度约500km的流动地震台阵剖面各台站的三分量接收函数估计。与基于单台数据的接收函数径向分量比较表明,两种方法给出的结果可能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1)
4.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微震定位实验
郭飙,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地震地质    2002, 24 (3): 453-460.  
摘要1672)      PDF(pc) (4229KB)(941)    收藏
新建成的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由107个数字地震台站组成,其地震监测和定位能力需要检验.此文主要目的是为评估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监测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在地震定位中,应充分发挥数字地震记录的优势,采用相应的数字地震记录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采用滤波、偏振及台站扫描、震相追踪等数字技术,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和精度,并用Geiger方法对2001年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7个网内及网缘微震(ML<2.0)进行了精确定位,还通过对爆破的定位来检验程序和方法的可靠性和精度.结果表明,震中定位误差估计小于2km,震源深度误差估计小于3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4)
5. 新疆伽师强震区余震序列的地震台阵定位
郭飙,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地震地质    2002, 24 (2): 199-207.  
摘要1664)      PDF(pc) (5384KB)(1141)    收藏
18年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在伽师强震群区布设了30台流动宽频带地震台,记录到比纳木及龙口两个强震(M≥6.0)的主震及余震序列.我们利用Geiger法和JHD方法对这两个地震序列进行了台阵定位.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台阵数据的JHD定位结果可以较好地确定地震序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且比Geiger法有更高的精度;2)比纳木、龙口地震序列勾画出了两条不平行的SWW向断层,其走向及产状与相应主震的矩张量研究结果基本吻合,此地震序列可作为确定伽师强震群震源断层面的重要参考依据;3)比纳木和龙口地震序列发生在壳幔界面的梯度带上及壳内高、低速介质交界部位,这表明地震的形成与地壳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4)伽师强震群具有张性破裂特征,其主要原因是塔里木盆地北缘的横向非均匀变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6.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其在防震减灾科研中的应用
刘治, 刘启元, 张培震, 戴丽思, 王立红, 高维安, 聂高众, 张崇立, 朱燕民
地震地质    1998, 20 (1): 91-96.  
摘要952)      PDF(pc) (913KB)(1068)    收藏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防震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所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网格建设的详细技术方案,将完成研究所内的局域网建设,并加入国家地震局京区高速链路。按Intranet模式建成的与国际接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广大科研人员能方便快捷地通过因特网查询到国际上大量的有关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科研信息,及时进行科研信息交流,并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地震地质数据资源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服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