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基底特征
邓晓果, 田晓峰, 杨卓欣, 王夫运, 刘宝峰, 高占永, 郑成龙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109-11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6
摘要1383)   HTML    PDF(pc) (10755KB)(133)    收藏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 具有断隆相间、 “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 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 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 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 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 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 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 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 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 其基底埋深约4.5km。 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 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 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 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 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 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 埋深仅为2.2km, 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滇西北地区云县-宁蒗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结果
陈思文, 王宝善, 田晓峰, 王夫运, 刘宝峰, 李璐
地震地质    2016, 38 (1): 91-1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07
摘要888)      PDF(pc) (5779KB)(1040)    收藏

位于滇西地区的红河断裂是中国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具有很高的地震潜势。为了调查红河断裂的复杂结构,在滇西地区穿过红河深大断裂带完成了1条由云县至宁蒗近SN向长300km的宽角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结合初至波走时成像及正演建模方法,对该测线观测数据进行了一维、二维分析拟合,获得了该地区沿测线的二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地壳P波平均速度为6.2~6.3km/s,基本呈现为1个均匀的正速度梯度结构,但在中地壳和下地壳不同区域有部分低速异常;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存在较大的横向变化,自南向北明显变深,南侧Moho埋深约为45km,北侧Moho埋深可达54km,较之典型的大陆地壳,存在明显的增厚现象;而沿测线中上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地壳增厚主要缘于下地壳厚度的增加;以红河断裂为界,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暗示了红河断裂作为扬子准地台和三江地槽系构造边界的作用;测线穿过区域红河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Moho埋深变化,结合临近区域的其他研究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在不同区段存在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玉树震区及邻近地区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张建狮, 王夫运, 刘宝峰, 王帅军, 赵金仁, 张成科, 李怡青, 刘巧霞, 刘兰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22-33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4
摘要515)      PDF(pc) (6637KB)(1211)    收藏
对获得的玉树震区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正演拟合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获得了玉树震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 地壳呈层状结构,研究区结晶基底界面起伏较大,玉树附近下方较厚达8km左右,在400.0km桩号向北至温泉方向基底结构逐渐减薄为2.5km。基底界面的凹陷、隆起与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壳厚度由囊谦、玉树附近的72km向南、北逐渐减薄为62km。在200.0~400.0km桩号之间二维速度等值线及壳内界面起伏变化较大,在玉树附近下方莫霍面有一弧形凹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4. 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王帅军, 王夫运, 张建狮, 郑彦鹏,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黄灿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78-2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7
摘要979)      PDF(pc) (4888KB)(1002)    收藏

利用2011年8月在渤海湾的探测剖面资料及其周缘地震测深剖面的结果,对渤海湾探测剖面的数据资料进行一、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基底厚度由渤海湾附近向SW方向逐渐减薄,在220km桩号下方G界面的埋深为7.4km.中间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幅度达4.0km.莫霍面由沿海向SW方向逐渐加深,变化幅度为2.0km左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5. 西吉—中卫地震测深剖面及其解释
李松林, 张先康, 任青芳, 张成科, 石金虎, 赵金仁, 刘宝峰, 潘素珍, 张建狮, 刘建军
地震地质    2001, 23 (1): 86-92.  
摘要1702)      PDF(pc) (1916KB)(1086)    收藏
通过对南北向的西吉—中卫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测深资料的二维处理、计算和解释,研究了中宁、中卫和同心一带弧形构造及其两侧的壳幔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个区域的壳幔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标志壳幔深部构造存在着差异,地壳厚度变化大,弧形构造带中部为一莫霍面隆起(深45.0km),弧形构造带南北两侧上地壳中存在不同的低速块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6. 华北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剖面S波资料的地质解释
刘宝峰, 张先康, 张成科, 宋松岩, 周雪松
地震地质    2000, 22 (1): 81-88.  
摘要1692)      PDF(pc) (2344KB)(1139)    收藏
通过对文安—蔚县—察哈尔右翼中旗深地震测深剖面S波资料的处理解释,获得本区二维壳幔速度结构和波速比结构。该区的上、中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整体呈脆性,其速度比γ值为1.72左右;下地壳的γ值一般为1.78;上地幔顶部的γ值在1.82左右,表明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整体呈塑性的特征。根据波组及γ值横向变化特征,推断了该区的几条深大断裂,结合本地区的地震活动,推测地震的孕育发生不仅与构造相关,而且与该区的岩石性质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