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
王凯英, 金明培, 黄雅, 党文杰, 李文涛, 卓燕群, 何昌荣
地震地质    2021, 43 (4): 1030-10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19
摘要864)   HTML33)    PDF(pc) (2494KB)(327)    收藏

“亚失稳”研究试验区滇西北短周期测震台网测得的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级地震序列显示, 主震发生前约3d内在破裂区北西段依次出现相邻区域的前震时空丛集; 后续临震时段(主震前约1h)的前震从破裂区中心开始对称地向两端快速扩展, 随后爆发主震。 不同时段的前震空间分布显示了地震进入短临阶段后断层不同部位破裂的时空迁移及快速扩展, 扩展速度由前震丛集过程的约5km/d提高至临震时段的约96km/d; 主震震中位于前震丛集的边缘、 最终破裂区的北西端, 主震后余震向SE迁移, 约0.5h后扩展至整个破裂带, 最终破裂带长度>20km, 显示了本次地震的单向传播特征; 该台网建立以来,漾濞地区的小地震活动显示本区域近3a时段内b值平稳(为0.9~1.1), 6.4级主震前b值异常持续下降至0.6以下, 反映了漾濞地震前存在显著的应力增加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
陈顺云, 宋春燕, 闫玮, 刘琼颖, 刘培洵, 卓燕群, 张智河
地震地质    2021, 43 (2): 447-4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12
摘要537)   HTML    PDF(pc) (4217KB)(203)    收藏
2020年1月19日发生的伽师MS6.4地震正好位于基岩温度观测区内, 且西克尔观测台距离微观震中仅约1.3km, 这为分析地震前后的地温变化提供了机会。 结果显示: 1)在伽师MS6.4震前及同震均观测到了清晰的地温变化。 同震响应的出现, 意味着震前的这些变化与地震有关, 可能属于前兆信号。 2)时间上, 伽师地震前的基岩温度先是在稳定背景上出现异常变化, 变化达到峰值后回落, 一段时间后才发生地震。 临近地震时, 基岩温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变化。 这种临震前的加速特征可能与地震亚失稳或成核过程有关。 3)空间上, 震前变化出现在发震断层或附近, 而在距离发震断层较远的测点基本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异常信息, 预示着短临前兆更倾向于 “近场”信息; 从深度上看, 只有局部深度的位置能观测到震前变化, 前兆观测在深度上存在较明显的不确定性, 理想的情况应该是开展多深度联合观测, 避免漏掉关键的前兆信息。 4)结合2014年11月22日康定MS6.3地震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与伽师地震类似, 康定MS6.3地震前发震断层或附近基岩温度测点的观测结果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这意味着伽师地震前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孤例。 总之, 从地震前后的基岩温度变化看, 前兆信息具有近场、 构造相关及对应力变化敏感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岩石加载变形过程中超声尾波与声发射变化的实验
杨海明, 陈顺云, 刘培洵, 郭彦双, 卓燕群, 齐文博
地震地质    2020, 42 (3): 715-7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12
摘要514)   HTML    PDF(pc) (5285KB)(311)    收藏
文中采用尺寸为50mm×50mm×150mm的花岗闪长岩、 大理岩以及砂岩3种不同的岩石样品, 开展了超声尾波和声发射同步观测研究。 结果显示: 1)尾波变化与声发射演化过程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声发射频度增加时尾波的变化随之改变, 尤其是声发射频度增加的早期阶段尾波便出现变化。 这预示了分析尾波可获得岩石早期的损伤信息。 2)不同变形阶段, 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不同。 加载初期, 尾波变化存在明显的散射体改变特征; 随后, 在线弹性变形阶段则以波速变化为主; 加载后期, 散射体的改变增加, 且与波速变化共存, 散射体的改变效应与岩石微破裂的程度有关。 3)随着载荷的增加, 波速增加的幅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这与通过直达波获得的认识基本一致。 4)岩石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微破裂会改变尾波变化的物理机制, 散射体效应将显著增强。 同时, 声发射波形将对超声尾波造成干扰, 因此在仅利用尾波资料分析岩石损伤时需要关注相关的问题。 总之, 超声尾波变化和声发射均可反映岩石内部的损伤情况, 且不同的变形阶段尾波的变化机制不同, 二者的联合观测可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黏土实验模拟分段剪切拉张下的偏斜角差异对汾渭裂谷带形成演化的影响
卓燕群, S. A. Bornyakov, 郭彦双, 马瑾, S. I. Sherman
地震地质    2016, 38 (2): 259-2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3
摘要637)      PDF(pc) (9859KB)(235)    收藏

汾渭裂谷带由2组走向不同的盆地组成:以拉张为主的NEE向盆地(或盆地系)和以右旋走滑为主的NNE向盆地。相邻NEE向盆地(或盆地系)间的连接区由NNE向盆地和地垒组成。汾渭裂谷带南、北段总体走向NEE并以拉张为主,中段总体走向NNE且具走滑兼拉张的性质。汾渭裂谷带各段具有以下特征:各裂谷段新生代盆地按照先南、再北、后中段的时间顺序形成;盆地连接区规模依中、北、南段递减;忻定盆地东端平行于裂谷带北段走向延伸成NEE向,西端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成NNE向,而临汾盆地与忻定盆地呈近似反对称的展布。但是已有模拟实验或数值实验均无法解释这些特征,原因在于它们忽略了裂谷分段性对NEE向盆地及其连接区演化的控制作用。文中结合已有地质调查资料,基于黏土实验和数字图像相关方法,观测了在基底的分段右旋剪切拉张作用下上覆黏土盖层的裂陷过程,并对黏土盖层表面的变形场时空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再现了汾渭裂谷带的主要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裂谷带南、北、中段偏斜角(裂谷带两侧块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裂谷带走向之间的夹角)的依次递减是造成NEE向盆地的形成时间和连接区规模在各裂谷段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2)相邻NEE向盆地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具有右旋剪切拉张的NNE向连接区的原因。3)相邻裂谷段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造成忻定盆地和临汾盆地特殊构造特征的原因。因此,汾渭裂谷带各段的构造差异主要源于各段偏斜角的差异。但模型还存在不足之处,其中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是模型未考虑汾渭裂谷带先存构造的影响,因而未能详细模拟汾渭裂谷带南、北段内盆地的构造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