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3年岷县-漳县 MS6.6 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
解滔, 于晨, 王亚丽, 李美, 王中平, 姚丽, 卢军
地震地质    2022, 44 (3): 701-7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3.009
摘要509)   HTML12)    PDF(pc) (4997KB)(130)    收藏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和漳县交界地区发生 MS6.6 地震, 地震发生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异常变化。 文中采用断层虚位错模型对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数据变化进行了分析, 在模型中将地震的同震滑动位移按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加载, 计算地震前产生这部分同震位移所需积累的应力、 应变分布。 计算结果显示, 通渭台位于震前挤压变形增强的区域, 与视电阻率的下降变化相吻合。 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的主压应力方位为65°, 与通渭台 N20°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85°, 与EW观测方向的夹角为25°。 地震发生前, N20°W测道数据的下降幅度为1.04%, EW向短极距EW'测道的下降幅度为0.37%, 2个方向观测的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结果、 理论模型和震例总结给出的特征一致。 由此可以认为, 此次岷县-漳县地震前通渭台的视电阻率变化与地震孕育过程之间可能存在力学机制上的联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横向不均匀性对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影响和地震前电阻率的变化深度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172-11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9
摘要474)   HTML    PDF(pc) (5314KB)(254)    收藏
采用对称四级装置的直流视电阻率地表观测, 其深度探测范围与供电极距AB大致相当。 测区地下介质可能存在电性横向不均匀性, 即同一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变化。 地层的横向不均匀性会引起不同方向的视电阻率观测值出现差异, 但是否会引起各向异性变化还没有定论; 大地震前构造应力对地下分层电阻率的影响能上升到距离地表的深度范围也未得到充分讨论。 文中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分别计算横向均匀、 横向不均匀模型中不同深度范围内介质电阻率变化时视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 认为: 对于供电极距AB=1 000m的观测, 距离地表约300m以下的地层其电阻率的各向异性变化所产生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实验和震例中的实际观测结果不符; 地层电阻率的变化深度需要上升至近地表的浅层范围, 视电阻率的变化幅度和各向异性变化特征才与实验和观测相吻合。 对于横向不均匀地层, 同一深度以下的地层电阻率发生相同幅度的各向同性变化, 视电阻率并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 仅当电阻率出现各向异性变化时视电阻率才出现各向异性变化, 但地层横向不均匀性对各向异性变化特征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地电阻率日变化成因分析
解滔, 卢军, 闫伟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464-14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10
摘要607)   HTML    PDF(pc) (4960KB)(339)    收藏
中国部分长期连续观测的地电阻率台站的观测数据呈现出清晰的日变化形态,依据单一测道的变化特征,日变化可分为2类相反的形态:一类观测数据白天下降夜间上升;另一类则白天上升夜间下降。文中结合含水岩土介质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台站电性结构和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分析认为固体潮引起的介质电阻率变化幅度太小,以目前地电阻率观测仪器的分辨率还不足以记录到固体潮的影响,地电阻率的日变化主要由昼夜温差所引起。昼夜温差将使浅层介质电阻率发生大幅度的昼降夜升变化,对于浅层介质影响系数为正的测道,其日变化呈现昼降夜升的形态,而浅层介质影响系数为负的测道,其日变化则呈现出昼升夜降的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地表固定干扰源影响下地电阻率观测随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2016, 38 (4): 922-9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10
摘要811)      PDF(pc) (2876KB)(327)    收藏

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下,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三维模型,分析了地电阻率测区中位于地表的金属导线和局部电性异常体对观测产生的干扰形态和幅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将引起地电阻率观测值的下降变化,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将引起观测值的上升变化,高阻干扰源对观测的影响与之相反;2)地表干扰源影响的动态特征表现为,在浅层介质电阻率较低时对观测的干扰幅度要大于浅层介质电阻率较高时;3)对于正常年变的测道,低阻干扰源位于影响系数为正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增大,位于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时引起年变幅度减小,高阻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与之相反;对于反常年变的测道,干扰源对年变形态的影响则与对正常年变测道的影响相反;4)金属导线对观测的干扰幅度受自身电阻率和横截面积影响:电阻率越低干扰幅度越大;有效横截面积越大干扰幅度越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5. 地电阻率三维影响系数及其应用
解滔, 卢军
地震地质    2015, 37 (4): 1125-11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15
摘要608)      PDF(pc) (2079KB)(670)    收藏

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 计算了对称四极装置观测时测区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三维影响系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 表层介质整体影响系数为正和为负时, 表层介质各区域影响系数的分布形态相近, 不同层状电性结构三维影响系数分布形态也相似。在地表二维平面, 影响系数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存在近似椭圆的负区域, 其余区域影响系数为正。沿测线垂直剖面, 影响系数在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之间存在近似半椭圆的负区域, 其余区域影响系数为正。在三维空间上, 观测系统布设于地表时影响系数为负的区域位于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间的近似半椭球区域, 影响系数在靠近电极附近显著大于其余区域。在测区地表局部介质电阻率发生变化时, 可依据影响系数分布定性地分析其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 为进一步实验和数值模型定量分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6.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解滔, 郑晓东, 康春丽, 马未宇, 卢军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49-1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2
摘要437)      PDF(pc) (5117KB)(521)    收藏

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 造成196人遇难、23人失踪和上万人受伤的重大灾难。为了分析芦山地震前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热红外亮温异常, 收集了以震中为中心98°~108°E、25°~35°N 范围内, 2011年4月20日至2013年4月19日为期2年, 由静止气象卫星FY-2E观测的地表亮温资料。应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计算了每一个像元的小波相对能谱, 得到了分析区域内相对能谱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 从1月中旬起,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开始出现异常, 随后异常沿着龙门山断裂逐渐向SW扩展;从3月上旬起, 鲜水河断裂带也开始出现异常, 之后异常聚集在龙门山断裂和鲜水河断裂的交会区域, 在3月下旬异常区域和异常幅度达到最大。随着地震的临近, 异常幅度和空间区域逐渐减小, 直至4月19日异常还在持续中, 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域的东南边缘。因此认为, 热红外异常可能与芦山地震是有关联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电测量在中国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赵玉林, 卢军, 张洪魁, 钱卫, 钱复业
地震地质    2001, 23 (2): 277-285.  
摘要1394)      PDF(pc) (2667KB)(918)    收藏
唐山等大地震地电阻率中期下降系压缩应变积累所致,为基线缩短、井水位下降所支持。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对起潮力的异常响应及自然电位快急始、慢衰减特殊图象与废油井喷油同步等短临前兆,与中期前兆相反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规律,表明能量积累从震中向外围传播,而能量释放从外围向震中传播。海城地震时喷砂冒水可引起自然电位垂直分量跃变及地光。IIMT法和过剩海洋电流H极化结果表明,唐山地震与地壳高阻层及其中存在深大断裂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