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19年11月14日印尼马鲁古海7.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海啸数值模拟
徐志国, 王君成, 王宗辰, 梁姗姗, 史健宇
地震地质    2020, 42 (6): 1417-143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6.010
摘要627)   HTML    PDF(pc) (7367KB)(102)    收藏
2019年11月14日16时17分(UTC), 印尼马鲁古附近海域发生了MW7.1地震, 并引发小规模海啸。 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发震构造特征, 评估其引发海啸的危险性, 文中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 震源机制以及海啸数值模拟等内容。 W震相快速矩张量解反演结果表明马鲁古海地震是一次浅源、 以高倾角右旋斜向逆冲为主的地震事件, 余震呈SSW-NNE向带状分布, 推测此次地震是在马鲁古海东、 西两侧哈马黑拉弧-桑义赫弧碰撞所产生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发生的以挤压破裂为主的地震事件。 海啸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在高倾角发震断层近垂直倾滑的逆冲过程中, 海底地形产生了同震垂直位移, 使得震源上方的水体突然抬升, 从而产生了小规模的局地海啸; 震源周边大部分潮位站记录的海啸首波理论波形和观测波形的到达时间和波形幅度都较为一致, 说明结合W震相反演所得的地震断层面的几何参数能够用于海啸早期预警, 可有效地预测海啸地震产生的海啸波高, 并对于认识海啸成灾过程及灾害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8年12月1日美国阿拉斯加MW7.0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过程
徐志国, 张怀, 周元泽, 梁姗姗, 苏哲, 史健宇, 赵博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23-12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10
摘要649)   HTML    PDF(pc) (9412KB)(131)    收藏
文中对2018年12月1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MW7.0地震开展了震源参数以及破裂过程的反演研究,并综合研究结果探讨了此次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为拉张型正断地震,矩心相对于初始震中位置向NE偏移约10km。破裂过程反演的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滑动量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长30km、宽20km的区域内,最大滑移量达3.6m。此外,破裂并非简单地以震源为中心对称分布。此次地震的破裂方向和余震分布均呈NE向延伸的趋势,发震断层的西南段则出现地震空区,由此可初步判断该地震是一次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俯冲碰撞带后缘的弧后拉张环境中的典型正断型地震事件。由于太平洋俯冲板块在向N俯冲的过程中受高温高压作用影响,造成太平洋板片的俯冲角度变陡、向后弯曲变形,由此在碰撞带的后缘形成拉张环境,造成此次阿拉斯加MW7.0地震的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