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
李传友, 叶建青, 谢富仁, 郑文俊, 韩用兵, 刘玉法, 王伟涛, 魏占玉, 赵冬, 马保起, 任俊杰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83-696.  
摘要2716)      PDF(pc) (9187KB)(1869)    收藏
对北川-青川间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在这一段内主要存在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总体沿北川-青川断裂带分布。沿黄家坝、陈家坝、桂溪、平通、南坝、石坎等地的观察显示,该段地表破裂沿走向连续分布,结构单一,破裂长度为60~90km,地表破裂没有到达青川县关庄镇。可观察到的破裂长度在北川北至石坎之间,长62km,走向总体为20°~55°,运动学性质主要为右旋走滑逆冲。地震形成的地表破裂主要表现为垂向上的地表拱曲,指示了深部断层的逆冲性质;在水平运动方向上则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不存在左旋走滑分量。地震地表破裂显示的同震垂直位移从西南段黄家坝的3m左右,向东北逐渐降低至南坝、石坎的1.5m左右;右旋水平位移没有明显变化或者略有增加,一般在1.5~2.0m之间。地表破裂特征表明,引起本次汶川MS8.0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映秀-北川-青川断裂带,该断裂以逆冲运动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逆冲方向由NW向S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宁波地区第一硬土层的年代
尹功明, 王旭龙, 周本刚, 叶建青, 李建平
地震地质    2005, 27 (4): 548-555.  
摘要1597)      PDF(pc) (2544KB)(851)    收藏
在长江三角洲、钱塘江及东海陆架广大地区的晚第四纪地层中发育若干层厚度不等的暗绿色、黄褐色的硬质黏土层,简称硬土层。最上面的硬土层称“第一硬土层”,第一硬土层之上为海相地层。第一硬土层一直被认为是全新统的基底而被作为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重要标志层。文中对采自宁波地区第一硬土层及上覆海相层和下伏地层中的19个样品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和14C测年,结果表明,第一硬土层的母体形成于45~55ka BP,它并非连续分布,局部被后期海侵剥蚀而未保留,与上覆海侵层是突变关系。在宁波地区,全新世的底界不能简单地划在第一硬土层和海相层之间,海侵可能早在晚更新世末期就开始发生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4. 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
汪一鹏, 任金卫, 叶建青, 沈军
地震地质    1995, 17 (1): 52-53.  
摘要1272)      PDF(pc) (222KB)(609)    收藏
怒江缝合带上活动断裂新知汪一鹏,任金卫,叶建青,沈军班公湖~安多~怒江缝合带被称为青藏高原第二缝合带,以蛇绿岩广泛出露为特征。该缝合带形成于晚株罗纪。安多至东巧一段是该缝合带出露现象相当丰富的段落,超基性岩体断续分布,高角度的逆冲断裂与低角度的逆掩断层及外来岩块多处可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5. 青藏高原北部库玛断裂东、西大滩段全新世地震形变带及其位移特征和水平滑动速率
任金卫, 汪一鹏, 吴章明, 叶建青
地震地质    1993, 15 (3): 285-288.  
摘要1009)      PDF(pc) (7836KB)(672)    收藏
库玛断裂(库赛湖-玛曲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缝合线中的主要断层系。它是青藏高原内部所形成的以走滑运动为主的大断裂带之一,也是高原南部与北部相对陷落差异活动十分强烈的断块地貌界线。东昆仑缝合线第四纪时期是活动的,晚第四纪以来沿库玛断裂带发育了多期地震地表破裂,构成长达700多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青藏高原北部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晚第四纪的活动性
吴章明, 汪一鹏, 任金卫, 叶建青
地震地质    1993, 15 (1): 28-31.  
摘要980)      PDF(pc) (10593KB)(661)    收藏

经中外地学工作者多年的研究,青藏高原形成的过程现已经比较清楚。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青藏高原是由多个小板块碰撞增生而成的。主要的缝合线有祁连山、昆仑山、金沙江、澜沧江缝合线和班公错-怒江、雅鲁藏布江等6条。并且,各缝合线的形成先后顺序有从北向南由老变新的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