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及其完整性分析
谢卓娟, 李山有, 吕悦军, 徐伟进, 张愉玲, 刘雯歆
地震地质    2020, 42 (4): 993-10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15
摘要905)   HTML    PDF(pc) (11783KB)(203)    收藏
地震目录是开展活动构造、 地震区划、 地震预测和防震减灾等工作的重要基础, 对地震目录的完整性、 可靠性进行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本前提之一。 目前, 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的地震目录编纂及其完整性分析尚属空白。 基于此现状, 文中广泛收集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台网、 全球地震台网的分布情况和地震资料, 并基于此开展了以下工作: 1)研究了不同海域、 不同时段的地震观测能力; 2)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震中定位精度的时、 空分布特点; 3)采用正交回归方法拟合了中国海域及邻区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与矩震级之间的转换关系式, 建立了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中国台湾地区地震台网ML震级、 中国大陆地震台网与菲律宾地震台网MS 震级的转换关系式, 并最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震级标度的地震目录; 4)基于震级累积频度(N-T)关系分析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不同范围、 不同震源深度各震级档的完整起始年限。 本研究是中国国内首次针对海域地震活动特征进行的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的编制工作, 填补了中国海域及邻区地震目录编制的空白, 为中国海域及邻区活动构造、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为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图以及海域建设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 文中对地震监测能力的分析可为今后地震台网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
张力方, 徐杰, 彭艳菊, 计凤桔, 吕悦军,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92-7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2
摘要622)      PDF(pc) (4092KB)(1710)    收藏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工程场地分类中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问题的讨论
黄雅虹, 吕悦军, 兰景岩, 施春花, 史丙新
地震地质    2010, 32 (2): 312-31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14
摘要2057)      PDF(pc) (1288KB)(2807)    收藏
根据中国华北、华东、华南、东北和西北等地918个实测钻孔资料的计算统计,探讨了工程场地分类中等效剪切波速计算深度取值20m和30m的实际差别,并对中国、美国、欧洲现有规范利用等效剪切波速进行场地类别划分的方法特点和具体指标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表明:1)计算深度由20m增加至30m时,钻孔等效剪切波速值的增大范围约为15~50m/s,平均增加值为25m/s;2)与欧美规范相比,中国现行规范(GB50011-2001)在划分场地类别时要求同时考虑20m计算深度的等效剪切波速值和覆盖层厚度,而在许多实际工程中,因较准确的覆盖层厚度不易获取而难以具体进行场地分类。因此,有必要借鉴欧美规范,通过增大等效剪切波速的计算深度至30m来强化该指标在场地类别判定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4. 工程地震中的场地分类方法及适用性评述
彭艳菊, 吕悦军, 黄雅虹, 施春花, 唐荣余
地震地质    2009, 31 (2): 349-3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6
摘要2357)      PDF(pc) (434KB)(7301)    收藏
文中对工程地震中常用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分两类进行了对比分析。一类为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用于确定场地影响的标准化方法,主要介绍了中国、美国、欧洲及日本抗震规范中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分类指标,对比分析了各指标(如剪切波速、覆盖层厚度等)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新一代抗震规范中场地条件的划分提出了建议。另一类为地震危险性预测中确定场地影响的区域性的场地类别划分方法,主要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基于地质、地形、地貌等特征,并与抗震规范中的场地分类指标(一般剪切波速居多)建立对应关系进行区域性场地类别划分的宏观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利用强震记录反应谱进行场地分类的方法。最后讨论了各自的优势、局限性以及适用范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5.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徐杰, 张进, 周本刚, 吕悦军, 陈国光, 计凤桔, 高祥林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45-854.  
摘要1465)      PDF(pc) (20896KB)(641)    收藏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12—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9)
6. 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
沙海军, 吕悦军, 唐荣余, 彭艳菊
地震地质    2006, 28 (1): 150-156.  
摘要1720)      PDF(pc) (325KB)(1039)    收藏
利用西南地区多年来积累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成果,借助地理信息系统MapInfo强大的空间信息表达能力,使在MapInfo平台上构建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成为可能。文中使用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分开设计的方法,采用多个层次、多种基本类型、多表关联的数据库格式,在MapInfo平台上构建了西南地区区域地震构造图数据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