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 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 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 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 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震级与形成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阿里北部第四纪期间以近EW向伸展变形为主, 发育了以近SN向正断层和由NW向与NE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为主的高密度活断层系统。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整体沿NNW向雁列展布, 总长约400m, 最大垂直位移约0.8m, 平均垂直位移为0.3~0.4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经典的“地表破裂位移与震级”统计关系式推断, 该破裂应是震源深度为35km的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 MW6.5 强震事件的结果。综合该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推断, 震源深度对地表破裂参数存在显著影响, 震源偏深时的地表破裂长度可远小于震源破裂的最大长度, 表明在活断层的地震复发模式研究中应注意随机性较强的断层局部破裂行为或小位移破裂事件。
示踪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 对于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隆升剥蚀和西太平洋边缘海沉积之间的耦合关系至关重要。钾长石是河流沉积物中常见的造岩矿物之一, 其铅(Pb)同位素比值在应用于大河物源示踪研究时效果良好, 但这一研究在黄河流域还未开展。文中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MC-ICP-MS)对黄河流域的15件样品进行分析, 获得了967颗钾长石的原位Pb同位素结果。206Pb/204Pb和 208Pb/204Pb比值二维散点图和多维判别图(MDS)结果表明, 黄河玛多-同德段、 大夏河和湟水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兰州段存在明显差异; 黄河兰州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与黄河巴彦淖尔段一致, 二者受相似的风成物源区的影响; 黄河晋陕峡谷段、 汾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黄土高原; 渭河的钾长石主要来自秦岭。黄河开封和利津段的钾长石Pb同位素组成一致, 都与黄河上游和华北板块明显不同, 但与黄河中游相似。黄土高原对黄河中、 下游的钾长石来源起主导作用。
在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中, 沿发震断裂带多处出现了明显的地震落石现象.地表调查发现, 典型的最新地震落石发育区均存在非常典型的具原地复发特征的多期古地震落石现象, 且落石表面常见薄层(厚度≤2mm)钙膜发育.在对几处典型古地震落石钙膜进行系统采样的基础上, 应用稀酸淋滤法, 开展了地震落石钙膜的U系年代测定分析工作.测年结果指示, 其年龄主要分布在69 980a、36 300a、14 900~12 700a、6 030a、4 720a、3 560~3 530a、2 010~1 090a、760a和230a左右.这一结果与地表观测到的地震落石多期性特征基本吻合, 也与古地震探槽和古地震滑坡所揭示的古地震事件年龄大致吻合, 这进一步证实了玉树活动断裂带附近的地震落石发育具有明显的多期性特征, 并且多期落石很可能与该区的古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进一步结合野外调查结果及已有的古地震研究资料推断, 该区几处较大规模的古地震落石现象应该主要是Q3p晚期以来较大强度古地震事件的反映, 其中发生在3 560~3 530a BP和14 900~12 700a BP左右的2期古地震事件的强度可能最大.上述探索性研究工作表明, 地震落石的钙膜测年有可能成为研究活动构造区古地震活动的新途径.
在开展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同震地表破裂实测填图基础上, 结合历史地震资料及地震事件测年, 对该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形成年代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厘定。结果表明: 理塘活动断裂带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可分为南、北2段, 其中北段最长约25km, 最大左旋错动量1.8m; 南段最长约41km, 最大左旋错动量3.2m。综合探槽揭露的地震事件及AMS-14C测年结果和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结果, 北段和南段同震地表破裂应为2次地震沿理塘断裂带不同段先、后破裂的结果, 属典型的分段破裂现象。其中北段破裂极可能是历史记载的1729年地震活动的产物, 而南段由1948年大地震所产生。根据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关系计算结果, 前者的矩震级(MW)约为6.7, 后者约为7.0。2次大地震沿同一断裂分段破裂的现象表明, 该断层带尚未破裂的段可能是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