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 天山南北发育了多个扇形的前陆冲断带, 它们不仅调节吸收了大部分的SN向会聚应变, 也控制着山体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推覆。然而, 对于相邻前陆冲断带之间过渡、 转换部位的构造特征和变形速率研究较少, 目前对于天山山前地壳缩短沿EW向是如何变化的仍不清楚。温宿前陆冲断带位于柯坪和库车前陆冲断带的过渡转换区, 该前陆冲断带仅发育一排活动逆断裂-背斜带, 即温宿北逆断裂-背斜带。长期以来, 不同学者给出的该构造带的地壳缩短速率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严重影响了对该地区构造变形和强震危险性的认知。文中以温宿北逆断裂-背斜为研究对象, 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地质填图, 获得了该构造带的变形特征; 同时, 对背斜中部柯柯亚河谷的河流阶地进行了详细解译与划分, 并利用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的高精度地形数据提取了各级阶地的位错量, 最后根据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 计算得到温宿北逆断裂-背斜带晚第四纪(距今约4万年)以来的SN向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31mm/a, 全新世以来的缩短速率约为2.29mm/a。温宿前陆冲断带的缩短速率在全新世以来明显增大, 反映了该构造带强震复发周期并不规律的活动习性。
对新疆阜康断裂带中段大黄山探槽的23个样品进行了细颗粒石英光释光简单多片再生法测年.样品LED12-297等效剂量的预热坪实验结果表明, 在220~260℃的预热温度范围内均能获得基本一致的等效剂量值.测年结果显示, 样品年龄与地层的时序性一致, 表明阜康断裂带为全新世活动断层.根据探槽剖面错断的最新地层及其上覆地层的光释光年龄判断, 断层的最新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距今(1.90±0.14)ka~(3.47±0.17)ka.根据地层的垂直位移量与测年结果得到, 阜康断层大黄山段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17mm/a.
利用详细的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探槽开挖以及释光年代学测定的方法对西南天山山前的迈丹断裂东段进行研究, 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可靠证据.迈丹断裂东段是一条由多条次级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 最大宽度可达17km, 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错了山前各级地貌面和阶地.探槽开挖表明, 断裂在全新世期间曾发生过断错地表的强震事件, 造成的垂直位错量在2m以上.迈丹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表明, 西南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并不完全集中在推覆体前缘新生的逆断裂-背斜带上, 天山根部断裂也吸收了一部分构造变形.这一构造变形模式与已知的北天山前展式的构造变形样式具有明显差异, 柯坪推覆体并不完全遵从断裂新活动不断向盆地方向扩展的特点, 推覆体前缘新生断裂和根部断裂都有较强的活动, 可能是一种无序或反序的构造变形样式.此类构造, 其发震构造模型的建立及强震危险性预测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王家沟断层组断错了中更新世砾石台地及王家沟东岸的Ⅲ级阶地,地貌形迹非常清晰,地表变形现象主要表现为地震断层、断层陡坎和挤压鼓包等。根据不同地貌面上跨断层测量获得的一系列实测数据,得到王家沟Ⅲ级阶地上的地表陡坎高度为0.4~1.6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50m左右; 中更新世台地上的陡坎高度多为1.5~5.0m,最大变形带宽度为90m左右。利用探槽开挖揭露出的断层位置与地表强变形带测量剖面的叠加对比,初步确定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之间变形宽度的比例为2:1左右,并由此讨论了王家沟断层组上、下盘的 "避让带"宽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