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地震地质    2022, 44 (1): 150-16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2.01.010
摘要547)   HTML18)    PDF(pc) (6130KB)(199)    收藏

海域地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构成了严重威胁, 研究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震活动模型是中国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的重点工作之一。文中基于最新编制的中国海域地震目录, 首次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首先对地震目录进行除丛, 以地震带为单位评估震级间隔为0.5的震级档完整记录的起止时间, 进而采用极大似然法求出各个地震带的b值等地震活动参数; 在此基础上, 使用改进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建立模型, 并采用概率增益函数评估不同参数设置下模型的优劣, 最后分析了本模型的优点和局限性。结果显示, 本模型与传统的固定平滑半径的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概率增益函数表现; 将输入模型地震的最小震级设为M4.0时, 模型的表现达到最优; 模型的表现不一定随着输入地震数的增多而提高, 因此选择参数时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区内地震的分布和记录情况; 考虑到本模型只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目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建议使用时结合断层模型等形成混合模型以完善模型体系。文中采用的自适应空间平滑算法可以充分利用完整性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地震数据,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中长期地震预测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 文中建立的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海域地震危险性的基础模型之一, 为编制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震级-频度关系中b值的极大似然法估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吴果, 周庆, 冉洪流
地震地质    2019, 41 (1): 21-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2
摘要831)   HTML    PDF(pc) (1421KB)(578)    收藏
b值在地震活动性研究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拟合b值的方法有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Method)和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最小二乘法简单易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极大似然法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作为最小二乘法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或补充方法。前人对极大似然法的研究非常繁杂,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程式,每个方程式的隐含假设和求解方式各不相同。文中对主要方程式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按照是否考虑震级的归档效应、是否设定有限最大震级、是否对不同震级档数据取不同的观察时段和是否具有解析解这4个方面,对这些方程式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进而对震级的归档效应、震级的测量误差、样本量、震级跨度、最小完整震级和前余震共6个可能影响极大似然法估计b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对正确使用这些方程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文中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不同的极大似然法估计b值的方程式,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鲁甸6.5级地震崩滑地质灾害分布与成因探讨
周庆, 吴果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69-27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1
摘要322)      PDF(pc) (5609KB)(794)    收藏

2014年8月3日的云南鲁甸6.5级地震震源机制解、余震震中分布及震后的地震地质调查表明, 发震构造为NW向包谷垴-小河断裂, 断层发生左旋错动;震源机制与余震精定位数据表明发震断层倾角较陡。崩塌、滑坡分布在一个长轴为NW向的矩形区域内(15km×12km), 基岩崩塌指示地震动主方向自北向南由SE向变为SN向, 与震源机制解揭示的主压应力方向NW-SE总体一致。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平面分布特征可以用2种发震模式来解释: 1)总体走向为NW的弧形断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 由北向南, 地震动方向由SE向逐渐转变为近SN向;2)除NW向断层的左旋错动之外, NE向断裂也可能被牵动, 发生由NW向SE的逆冲运动。地震是由NE、NW 2组断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NW向断层左旋错动为主、NE向断层逆冲为辅。余震震中主要呈NW向线性展布, 同时在震中附近存在NE向分布的地震条带, 隐含2组断层同时错动的可能性;而鲁甸6.5级地震震中所在的滇东北永善、昭通地区, 区域多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表明, 地震断层多以逆冲运动为主, 走滑为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4.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14, 36 (2): 344-35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6
摘要530)      PDF(pc) (11473KB)(429)    收藏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5. 中国海域及邻区自适应空间平滑地震活动模型
吴果 冉洪流 周庆 谢卓娟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