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天山中段的深浅构造特征
杨主恩, 张先康, 赵瑞斌, 周伟新
地震地质    2005, 27 (1): 11-19.  
摘要1626)      PDF(pc) (5156KB)(1276)    收藏
天山起源于古生代的陆-陆碰撞作用,又经历了中新生代的典型陆内造山过程,其深浅构造结构和活动性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文中通过多种地球物理探测和综合地质构造分析,以地学断面形式对其深浅构造进行填图,揭示了天山中段复杂的深浅构造特色。结果表明:沿古生代的陆-陆碰撞缝合带两侧分别呈现出主要构造地质单元由老到新的对称性,并伴有相应深部结构的复杂性,反映了碰撞过程及后期的构造演化特点;天山中部的上地幔顶部存在厚近10km、宽近200km、几乎涵盖整个天山的低速高导层,可能是中新生代以来天山的陆内再造山作用引起的壳幔拆沉作用形成的残留下地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2. 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孕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周伟新, 杨主恩, 孙君秀, 赵瑞斌
地震地质    2003, 25 (4): 609-616.  
摘要1548)      PDF(pc) (3434KB)(879)    收藏
根据玛纳斯77级强震区的构造格架,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的强震区进行了应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玛纳斯地震的震源区不仅位于应力集中的部位,而且该部位集中的应力还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1906年玛纳斯77级地震震源区的应力积累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3. 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带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地震
赵瑞斌, 杨主恩, 周伟新, 郭芳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95-304.  
摘要1661)      PDF(pc) (3811KB)(1190)    收藏
形成于中新生代的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带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带表现出类似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即坳陷内都发育4排近东西向展布的逆断裂-背斜带;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表现出强烈的由山体向盆地的逆冲活动;逆断裂-背斜带的形成、演化和发展都受控于统一的近南北向构造应力场。然而,南北两个山前坳陷在变形强度、地球物理细结构、地球动力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这些不同点进行了讨论,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点的存在,使得天山南北两侧山前坳陷内的现今地震活动性显示出不对称性,即南天山库车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第3排(秋里塔格)逆断裂-背斜带上,而北天山乌鲁木齐山前坳陷5级以上地震基本都分布在坳陷南部准噶尔南缘断裂附近及其以南的天山内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