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龙滩库区地震断层面参数
阎春恒, 周斌, 李莎, 向巍, 郭培兰
地震地质    2020, 42 (3): 562-58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3.002
摘要558)   HTML    PDF(pc) (3927KB)(309)    收藏
文中基于2006-2016年龙滩水库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和震相资料, 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方法对4 017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 求解得到库区126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并反演各地震丛所在区域的应力场。 将库区地震划分为11个地震密集带, 依据成丛小地震发生在活动断裂面及其附近的原则, 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高斯-牛顿算法反演了11个地震密集带相应的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包括断层面的走向、 倾向、 倾角、 长度、 深度和地理位置, 并依据局部区域应力场参数计算了各断层面的滑动角。 结果显示: 11条断层的走向、 倾向、 倾角及运动性质与地质调查给出的穿过各地震丛所在区域的主要断裂信息基本一致, 研究成果可作为龙滩库区主要断裂带资料的重要补充。 龙滩库区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W-SE或NWW-SEE, 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 中间主应力轴倾角很陡, 蓄水前、 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未发生明显变化, 与华南块体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蓄水后库区的R值逐渐增大, 且不同地震丛所在区域的R值变化存在差异。 八茂、 拉浪和布柳河地震丛所在区域R值增幅显著, 表明中间应力轴压应力状态减弱并逐渐转为张应力状态。 精定位和断层面参数计算结果显示, 地震丛集活动与穿过地震丛的主要断裂带密切相关。 这些断裂的倾角普遍很陡, 均与库区主要河流交会, 利于流体向断层深部渗透。 推测库区蓄水主要影响库区应力场主应力的相对大小, 对主应力方向的影响有限。 水对库区介质的润滑作用及附加应力场与原地应力的叠加可能是导致库区主应力相对大小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龙滩库区蓄水后的张剪性应力环境有利于库区断层失稳滑动, 可较好地解释蓄水后库区地震密集活跃现象。 量化的断裂信息可为龙滩库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地震成因的数值模拟、 地震预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桂西北地区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
文翔, 周斌, 史水平, 覃坚, 李家宁, 何衍, 阎春恒, 罗远鹏
地震地质    2019, 41 (4): 927-94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8
摘要531)   HTML    PDF(pc) (8550KB)(162)    收藏
文中利用桂西北地区2014-2018年流动重力与2015-2017年GPS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南丹MS4.0地震震例,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水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水平形变、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17年7月15日南丹MS4.0地震发生在重力差异变化四象限中心附近,异常区中心位于木伦-东兰-逻楼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河池-宜州断裂的交会处。差分尺度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南丹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一个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分布特征性异常、重力变化梯度带及零值线拐弯区发震及震后反向恢复变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同时,综合南丹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动图和地表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南丹地震前与走滑型发震断层效应一致的正、负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论证了右旋走滑兼具逆冲运动趋势的存在。2)桂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形态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累积重力变化等值线走向总体上沿南丹-河池断裂、河池-宜州断裂分布,断裂带两侧重力变化差异较大,且梯度带影响区域较宽。形变场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天峨-南丹-环江一带处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且位于河池-宜州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都安-马山断裂交接处附近,受断块差异运动影响的区域及活动断裂交会部位更易于积累应力。3)桂西北地区重力场的几何形态与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关系密切,证实了区域内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动力作用,引起活动断层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在地表产生相应的重力变化。近期,桂西北地区地壳形变异常分析表明: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异常变化梯度带,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也是莫霍面等深线显著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异常低b值区。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S5.4地震震源参数
周依, 阎春恒, 向巍, 周斌, 文翔
地震地质    2019, 41 (1): 150-1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10
摘要545)   HTML    PDF(pc) (3548KB)(360)    收藏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县发生了MS5.4地震,该地震打破了华南沿海地区近17a的5级地震平静期,对华南沿海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具有指示意义,然而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此次地震震源深度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文中使用CAP (Cut and Paste)方法和近震深度震相sPL进一步测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CAP方法测定的震源矩心深度为11km,sPL震相测定的地震深度为9km。结合震源机制解、等震线形态、余震分布和现场地震地质调查等资料分析认为,苍梧MS5.4地震是发生在上地壳的左旋走滑性质的地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2016年苍梧MS5.4地震前后重力变化
周斌, 文翔, 原永东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39-5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3
摘要640)   HTML    PDF(pc) (4942KB)(439)    收藏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6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MS5.4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苍梧MS5.4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在空间上关系密切,反映了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6年期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苍梧MS5.4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1个由重力正值异常区向重力负值异常区变化,沿NNE向出现重力变化梯度带,并在变化过程中发震的演化过程;3)苍梧MS5.4地震震中既位于重力变化梯度带附近,也处于面应变梯度带零值过渡区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部位,这一观测事实进一步佐证了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图像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4)近期桂西北地区重力动态变化图像呈现四象限分布的特征,四象限中心地带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景谷6.6级地震前后MODIS卫星热红外信息分析
苗崇刚, 文翔, 周斌, 张华, 原永东, 黄惠宁
地震地质    2015, 37 (4): 991-100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4.005
摘要688)      PDF(pc) (6103KB)(807)    收藏

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云南景谷MS6.6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 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 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 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景谷MS6.6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 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 震前7d异常增温幅度达到峰值, 震后温度逐步降低, 同时景谷MS5.8、MS5.9强余震发生前半月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升温; 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景谷MS6.6地震反映出破年变的震前构造“增温”信息; 3)异常升温由震中沿SN—NE向共轭断裂交叉发育, 这与景谷MS6.6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NNE-SSW向优势分布较为一致,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 认为此次景谷MS6.6地震前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于田7.3级地震前MODIS卫星热红外异常分析
文翔, 陈梅花, 阎春恒, 周斌
地震地质    2015, 37 (3): 893-9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18
摘要362)      PDF(pc) (5379KB)(585)    收藏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 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 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 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 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 在临震前5~6d, 增温异常达到峰值, 震后温度迅速下降; 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 "增温"信息, 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 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 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 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 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 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水库蓄放水对库底岩石介质弹性波速影响的数值模拟
周斌, 孙峰, 薛世峰, 蒋海昆, 史水平
地震地质    2014, 36 (1): 39-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4
摘要1006)      PDF(pc) (6411KB)(1585)    收藏
为了解水库水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库底岩石介质有效应力变化对弹性波速的影响,以及弹性波速变化与孔隙压力、有效应力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四川省紫坪铺水库为例,在前期已建立库区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并推导出岩石介质变形与流体渗流耦合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有效应力对岩石弹性波速影响的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定量计算了库底岩石介质的孔隙压力、附加有效应力和弹性波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水库水体加、卸载及渗透过程中,地下岩石介质弹性波速增量值的变化并不明显,最大变幅仅为±0.013 km/s,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库底5km以上的局部区域;弹性波速增量值与附加有效应力变化同步,与水库水位变化形态相似;不同观测点弹性波速变化量的大小与埋藏位置、深度及附加有效应力的变化幅度有关,同一观测点,弹性纵波波速变化幅度大于弹性横波波速。文中数值模拟的结果与一些学者通过环境噪声方法获得的紫坪铺水库附近区域相对波速变化的反演结果在变化形态上大体一致,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数值模拟方法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应用的初步探讨(Ⅱ)
邓志辉, 胡勐乾, 周斌, 陆远忠, 陶京玲, 马晓静, 姜辉, 李红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70-6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6
摘要1663)      PDF(pc) (906KB)(1190)    收藏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动力学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一个区域内部的构造变形,在正常时期与观测结果应该是比较接近的,而当局部地方处于孕震临界失稳状态时,其实测结果就有可能与模拟结果不协调,据此有可能为地震的中期至短期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可模拟分析各种因素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获得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计算机模拟合成地震目录是解决建立区域地震预测概率模型数据不足的有效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更接近实际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多场耦合作用,模拟断层活动的规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黄海北部千里岩断裂活动性初探
王志才, 晁洪太, 杜宪宋, 贾荣光, 周斌, 鹿子林
地震地质    2008, 30 (1): 176-186.  
摘要2049)      PDF(pc) (21185KB)(635)    收藏
在南黄海北部海域首次针对千里岩断裂进行了声波探测。根据声波反射剖面所显示的晚第四纪断裂活动性差异,大致以朝连岛断裂为界,可把千里岩断裂分为2段,南段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在日照东南海域跨断裂的声波剖面上晚更新世地层没有受到断层错断的影响;北段在晚更新世晚期活动,从千里岩岛西侧至石岛湾以东海域,在声波剖面上可见多处上更新统中上部地层错断现象。虽然自建立测震台网以来沿千里岩断裂及附近海域内尚未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也未见小震丛集现象,但是,千里岩断裂的晚更新世活动段长度>100km,具有发生6.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在地震预报和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