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云南景谷MS6.6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 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 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 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景谷MS6.6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 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 震前7d异常增温幅度达到峰值, 震后温度逐步降低, 同时景谷MS5.8、MS5.9强余震发生前半月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升温; 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景谷MS6.6地震反映出破年变的震前构造“增温”信息; 3)异常升温由震中沿SN—NE向共轭断裂交叉发育, 这与景谷MS6.6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NNE-SSW向优势分布较为一致,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 认为此次景谷MS6.6地震前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收集了2014年1—2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 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 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 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 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1)在于田地震发生前1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 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 在临震前5~6d, 增温异常达到峰值, 震后温度迅速下降; 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以及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 震前反映出反季节变化的构造 "增温"信息, 雨雪天气对震区异常升温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3)震中附近西南部的谷地、盆地断裂构造复杂, 热红外异常增温起始于此, 并沿断层逐步向震中迁移; 4)异常升温区域呈条带状, 与宏观考察的NE向主破裂带一致;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雨雪天气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 认为此次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进步和对地球动力学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可能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值模拟一个区域内部的构造变形,在正常时期与观测结果应该是比较接近的,而当局部地方处于孕震临界失稳状态时,其实测结果就有可能与模拟结果不协调,据此有可能为地震的中期至短期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可模拟分析各种因素对库仑应力变化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获得更接近实际的结果; 计算机模拟合成地震目录是解决建立区域地震预测概率模型数据不足的有效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更接近实际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多场耦合作用,模拟断层活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