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建模及其最大潜在地震评估
张雅静,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2024, 46 (4): 802-8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4.003
摘要277)   HTML32)    PDF(pc) (6731KB)(148)    收藏

通过最新的浅部地震反射剖面和钻孔资料发现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证据, 这一发现改变了近几十年以来认为的其晚第四纪以来没有活动的结论, 对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最大潜在地震的震级上限评估提出了新的挑战。文中通过收集和整理多条地震浅层物探剖面和地震深反射剖面, 利用SKUA-GOCAD三维建模软件构建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的三维模型, 模拟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在三维空间中的展布情况, 揭示了该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深浅构造关系。通过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和与其呈右阶排列的夏垫断裂进行构造类比, 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深、 浅部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讨论, 认为大兴凸起东缘断裂是一条深浅共存的活动断裂, 并利用震级-破裂尺度经验关系式综合估计该断裂上可能诱发的最大潜在地震为7.5级。这一结论对首都圈南部地区开展震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北京平原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认识
李正芳, 李彦宝, 周本刚, 朱国军, 刘保金, 吴健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671-16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18
摘要2154)   HTML58)    PDF(pc) (8302KB)(633)    收藏

大兴凸起东缘断裂位于北京平原的东南部, 是控制大兴凸起与廊固凹陷的边界断裂, 向N与控制大厂凹陷的曾发生1679年8级地震的NNE向夏垫断裂斜接, 总体走向NE, 倾向SE。以往的研究认为该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 其不属于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断裂。文中在高精度浅层地震勘探的基础上开展了高密度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 获得了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具有明显活动的证据。该断裂在钻孔联合地质剖面中显示出正断活动特征, 一套厚约7m的粉砂质黏土标志层在其断层下盘的顶界面埋深约为74m, 而在其上盘的顶界面埋深约为102m, 位错量约为28m, 且可在其中的2个钻孔中分别深54.2m和39.4m的岩芯内发现断层滑动面。水平距离为2m的2个钻孔的标志层顶面埋深分别为8m和10m, 位错量为2m, 结合2个钻孔岩芯的变形特征分析认为断层的上断点埋深可能更浅。根据邻近已有钻孔的年代学资料推断, 该断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文中研究改变了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带并非为活动断裂的认识, 此新发现不仅对大兴凸起东缘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和北京市地震灾害风险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也对华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断裂发展演化及其深浅耦合特征研究具有科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琉球-马尼拉海沟的构造背景及发震能力评估
李正芳, 周本刚, 肖海波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381-139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03
摘要1596)   HTML194)    PDF(pc) (13603KB)(195)    收藏

琉球-马尼拉海沟属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的震中同样位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 前者是否与“3·11”地震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和条件, 是评估琉球-马尼拉海沟是否同样具备发生9级地震潜在能力的关键因素。文中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 对琉球-马尼拉海沟的构造背景、 分段特征及最大潜在发震能力进行了评估, 认为琉球海沟属于海沟-岛弧-弧后盆地俯冲构造体系, 岛弧与海沟处于向E后退的状态, 表现为弱耦合特征, 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 最大潜在地震为8.5级; 马尼拉海沟受古扩张洋脊形成俯冲板块中的“板片窗”影响, 长度及规模远小于目前已发生9级以上地震的俯冲带, 构造上可分为6个破裂段, 最大潜在地震为8.8级。综合结果分析认为, 琉球-马尼拉海沟无论是在构造背景还是规模上都与日本“3·11”地震的构造样式存在较大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青海都兰地区夏日哈活动断裂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哈广浩, 任治坤, 刘金瑞, 李智敏, 李正芳,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21, 43 (3): 614-62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9
摘要829)   HTML    PDF(pc) (19276KB)(339)    收藏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以NE向挤压缩短、 顺时针旋转和向E挤出为主要特征, 在NE向挤压作用下形成了NNW向的右旋走滑断裂, 进一步将东北缘地区分为多个次级块体。 其中, 鄂拉山断裂与东昆仑断裂围限形成的柴达木次级块体整体以向NW方向的旋转挤出为主要特征, 但处于这2条边界断裂交会部位的柴达木盆地东缘都兰地区的构造变形方式却不清楚。 近期在针对都兰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中, 发现了一条NW走向、 长60~70km的右旋走滑断裂带, 即夏日哈断裂带。 该断裂带位于鄂拉山断裂西侧, 由2条近平行的断裂组成, 分别为夏日哈断裂和英德尔康断裂。 经遥感解译与野外地质调查发现, 该断裂线性特征明显, 断错了多期冲积扇、 河流阶地等晚第四纪地质地貌体, 发现了多个断错晚第四纪沉积物的剖面, 显示该断裂带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 综合分析认为, 该断裂与前期发现的近EW走向的热水-桃斯托河全新世左旋走滑断裂, 分别在鄂拉山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的影响下共同调节柴达木块体端部的挤出旋转变形。 同时, 该断裂为该区新发现的活动断裂, 具有中强地震的潜在发震能力, 这不仅对理解区域构造变形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导致对该区域地震危险性的认识发生较大改变。 因此, 亟待在该区域开展更进一步研究工作, 以增进对区域应变分配模式的理解, 为区域地震安全问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鲜水河断裂带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地质地貌依据
马骏, 周本刚, 王明明, 安力科
地震地质    2020, 42 (5): 1021-10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5.001
摘要620)   HTML    PDF(pc) (15031KB)(628)    收藏
NW向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由3条分支断裂组成, 自东向西分别为雅拉河断裂、 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 这3条断裂自全新世以来均有明显的活动。 雅拉河断裂、 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南段分别发生过1700年7级、 1725年7级和1955年7.5级地震。 1︰50 000的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质图(1995)及现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折多塘断裂全新世活动段南起折多塘村附近, 向N至康定机场附近, 全长约30km, 该段也是1955年7.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展布的位置, 而康定机场以北的西北段没有全新世活动的报道。 文中通过影像解译,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发现折多塘断裂西北段全新世活动的新证据。 经实地调查与探槽开挖等工作核实, 该活动段自SE起于康定机场北侧, 向NW延伸到多日阿嘎莫村, 呈NW向展布, NW端邻近色拉哈断裂北段。 文中结果表明折多塘断裂在全新世的活动范围较前人的研究成果向NW延伸了15km。 该发现为完善鲜水河断裂带乾宁—康定段的折多塘断裂、 色拉哈断裂以及雅拉河断裂这3支活动断裂的平面几何图像提供了一些依据, 对深入认识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在各分支断裂上的应变分配、 强震破裂模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北天山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古地震事件
胡宗凯, 杨晓平, 杨海波, 吴国栋, 李军,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20, 42 (4): 773-79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0.04.001
摘要1006)   HTML    PDF(pc) (9413KB)(242)    收藏
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简称博-阿断裂)是天山内部一条长约1 000km的右旋走滑活动断裂, 研究其晚第四纪的活动特征有助于理解大陆内挤压环境下活动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应变分配和造山过程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地震危险性。 文中选取博-阿断裂精河段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遥感影像解译、 野外调查、 探槽开挖以及第四纪测年等方法进行了古地震研究。 博-阿断裂精河段断错了多期洪积扇, 在Fan2和Fan3洪积扇上开挖了2个探槽。 通过识别探槽内的地层与断层的切盖关系、 裂缝、 崩积楔等标志, 结合沉积层的光释光定年结果, 共识别出4次古地震事件。 地震的发震时间分别为: E1(19.4±2.5)~(19.0±2.5)ka BP; E2(18.6±1.4)~(17.3±1.4)ka BP; E3(12.2±1.2)~(6.6±0.8)ka BP; E4 6.9~6.2ka BP。 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1.2±0.5)ka、 (8.7±3.0)ka和(2.8±3)ka。 探槽内记录的最新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为6.2~6.9ka, 由断裂上单次事件的位移限定的最新一次地震的震级为MW7.4。 较长的古地震离逝时间揭示了博-阿断裂精河段可能存在较强的地震风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核电厂选址的火山安全评价与灾害评估
许建东, 于红梅, 周本刚, 崔文玲, 杜龙, 魏费翔
地震地质    2019, 41 (5): 1289-130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5.015
摘要520)   HTML    PDF(pc) (5828KB)(444)    收藏
核电厂址的选址和核电设施运行过程中的火山安全问题是难以避免的重要议题。在过去的核电选址和安全运行评价的过程中,对火山灾害的考虑仅局限于已知10ka内喷发过的全新世火山。201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颁布了IAEA/SSG-21号火山安全标准专用安全导则,基于板块俯冲带火山岛弧系统火山活动的特点,提出在过去10Ma内发生过火山活动的地区在未来也可能发生火山活动,是评估一座火山在未来是否将发生任何火山活动的合理依据。同时,IAEA/SSG-21也针对火山熔岩流、碎屑流和火山灰空降等火山灾害可能影响的范围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不同火山灾害现象的安全评估范围。文中以IAEA/SSG-21号《核设施厂址火山灾害评估》为技术依据,针对中国火山活动的特点,改进了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的火山灾害评估技术方法,并以海南琼北火山区为例,编制了适应IAEA/SSG-21导则的火山灰灾害概率图。文中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大陆核电厂选址和核设施安全运行过程中的潜在火山灾害评估提供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在识别墨脱活动断裂带中的应用
杨晓平, 王萍, 李晓峰, 谢超, 周本刚, 黄雄南
地震地质    2019, 41 (2): 419-43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2.010
摘要1124)   HTML    PDF(pc) (17652KB)(661)    收藏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端,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会聚的地带,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山峰,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几"字形的大转弯。南迦巴瓦地区东侧的雅鲁藏布江河谷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分布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植被。该地区的阿尼桥右旋走滑断裂带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东边界断裂。利用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在ArcGIS软件平台上获得了南迦巴瓦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定量地貌参数。在地形坡度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东西两岸的山体地形为坡度>30°的陡坡,在陡地形坡度的背景下,存在NE走向、断续分布的坡度为5°~25°的缓坡条带。地形高程变异系数分布图上,墨脱附近的雅鲁藏布江两岸地形为高程变异系数>0.9的高地形起伏区,在高地形起伏区的背景上,发育NE走向、断续分布的高程变异系数为0.2~0.9的缓地形起伏条带。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发现上述地貌参数异常条带处为活动断裂通过的位置。上述工作表明,地形坡度和高程变异系数2个地貌参数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发现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严重、剥蚀强度大的地区的活动断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2015年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滑坡数据库
许冲, 田颖颖, 沈玲玲,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黄学强, 马俊学, 陈曦
地震地质    2018, 40 (5): 1115-11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5.011
摘要776)   HTML    PDF(pc) (10918KB)(165)    收藏
文中基于地震前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廓尔喀MW7.8地震触发滑坡数据库。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至少47 200处滑坡,这些滑坡在空间上大体呈NWW向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位置与走向大体一致。这些滑坡的总面积为110km2,分布在1个面积约35 700km2的椭圆形区域内。根据地震滑坡"面积(A)-体积(V)"幂律关系式V=1.314 7×A1.208 5,估计这些滑坡的总体积约9.64×108m3。在滑坡分布的椭圆形区域内,滑坡点密度、面密度、体积密度分别为1.32km-2、0.31%与0.027m。文中提供了1个全面详细的廓尔喀地震滑坡数据库,为分析地震滑坡机制、分布样式、规律与危险性评估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也为全球视角下的多震例地震滑坡研究提供了1个俯冲带地区推覆断层型地震滑坡实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
郭鹏, 韩竹军, 周本刚, 周庆, 毛泽斌
地震地质    2018, 40 (4): 832-84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8
摘要1285)   HTML    PDF(pc) (11583KB)(170)    收藏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3/4)级、1654年庐江东南5(1/4)级等4次地震呈NNE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马尼拉海沟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石峰, 何宏林, 周本刚, 魏占玉, 毕丽思
地震地质    2018, 40 (3): 579-58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3.006
摘要1520)   HTML    PDF(pc) (4096KB)(750)    收藏
分析可能影响中国的地震海啸发生的构造环境,查明中国大陆沿海历史上有没有遭受过海啸的袭击,对于预测和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海啸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大陆以东受宽阔的大陆架和一系列岛弧保护,只有南海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具备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逆冲型地震的条件。文中在分析史料和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构造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认为对中国沿海可以产生最大达4.0m浪高的海啸威胁。历史文献记录也支持这一结论。这些结果都表明,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对中国大陆影响很大,值得我们重视和预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1631年常德历史地震区深部结构的大地电磁探测研究
赵凌强, 詹艳, 周本刚, 孙翔宇, 陈小斌, 杨皓
地震地质    2018, 40 (1): 155-17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1.012
摘要966)   HTML    PDF(pc) (7616KB)(222)    收藏
1631年在湖南省常德市以北约10km的太阳山凸起区发生的6 3/4级地震是华南地块内部影响范围最大的1次破坏性地震;随着常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区规模的扩大,需要进一步探查该次历史地震区的深部孕震环境和发震构造。2014年跨过太阳山凸起沿3条剖面开展了76个测点的大地电磁观测,资料处理采用了远参考道、"Robust"、阻抗张量分解等技术。依据3条剖面的二维反演结果,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电性结构特征等进行了解译。3条剖面的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的纵向延展状况和各构造单元的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区规模最大的肖伍铺断层表现为明显陡立略向SE倾斜的电性变化带,发育深度可达十几km;拾柴坡断层为向W倾斜的低阻带,延展深度约5km;澧县凹陷、洞庭湖沉降区自浅部至十几km深度具有稳定成层结构,电阻率值较低,对应于该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系和新生界,而两者之间的太阳山凸起自浅表至20km深度均表现为高阻特征,高阻体范围在太阳山凸起的中段横向分布最宽,太阳山凸起和洞庭湖沉降区接触边界自南向北具有明显的分段性。通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推断肖伍铺断层为1631年常德6 3/4级地震发震断层,震源区附近表现出高、低阻电性过渡带的特征,震源位于高、低阻介质接触区且偏向于高阻体内,断层附近低阻解耦作用的存在是该地区孕育地震的深部条件。太阳山凸起位于江汉-洞庭湖断陷盆地的西南隅,是江汉-洞庭湖盆地第四纪断块差异升降活动最剧烈和构造地貌反差最强烈的地区,这是该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外在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貌形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谢超, 周本刚, 李正芳
地震地质    2017, 39 (2): 276-28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2.002
摘要1116)   HTML    PDF(pc) (5113KB)(744)    收藏
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其内部的南迦巴瓦峰地区隆升速率大于周边区域,被认为是东构造结的核心部位(隆升中心)。近期区域地震观测结果表明,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较弱,而其东南侧区域地震活动频繁。为了研究东构造结地区目前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文中利用DEM数据分析了南迦巴瓦峰及其西北、东南两侧和阿萨姆东北部区域的高程频率分布及面积高程积分曲线。结果显示,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属于侵蚀的壮年期,区域构造隆升和剥蚀作用已经达到高度平衡的状态,受到高原气候影响,该地区剥蚀作用相对较弱,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区域目前隆升相对缓慢。西北、东南侧以及阿萨姆东北部区域地貌均表现为年轻的演化阶段,属于侵蚀的幼年期,阿萨姆东北部地区地貌更接近幼年期早期阶段。西北侧的地貌演化阶段反映了区域侵蚀能力较小,仍属于高原气候区;南迦巴瓦峰东南侧至阿萨姆区域受到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降雨充沛,遭受强烈的侵蚀作用,区域尚属于侵蚀的幼年期,且阿萨姆东北部地貌发育程度更低,表明南迦巴瓦构造结以东地区构造隆升非常强烈,隆升速率最大的地区位于阿萨姆东北部。文中认为,在现今印度板块向N推进的模式下,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核心部位(隆升中心)向SE发生了偏移,新的核心部位可能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区域,该地区隆升强烈,构造应力积累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4. 营口-潍坊断裂带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的再认识
高战武, 徐杰, 赵铁虎, 张进, 计凤桔,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7, 39 (1): 43-5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1.003
摘要977)      PDF(pc) (2478KB)(723)    收藏

营潍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通过渤海的部分,亦为渤海湾盆地东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文中基于以往的工作并结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对该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及有关问题再次作了分析。渤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晚期(12~10Ma BP),它源自区域地壳水平运动,新构造应力场以NEE-SWW至近EW向水平挤压为特征。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主要表现为先存古近纪断裂复活和新构造应力场初始应力作用在其上覆新近系-第四系中形成的构造变形,它以断裂极其发育为特征。NE向斜切营潍断裂带中段的庙西北-黄河口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不仅使营潍断裂带的新构造和新构造活动具分段性,而且使该断裂带的新构造活动显著减弱。渤海东部地震基本沿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分布,营潍断裂带辽东湾段和莱州湾段地震较少且震级小。为究其原因,最后还作了初步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墨脱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地质证据的发现
谢超, 杨晓平, 黄雄南, 王萍, 李正芳,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6, 38 (4): 1095-110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23
摘要841)      PDF(pc) (7113KB)(886)    收藏

墨脱断裂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峰的东侧。在遥感信息解译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获得了墨脱断裂在中国境内的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断错晚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证据。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的墨脱村和地东村开挖的探槽均揭示出墨脱断裂断错了晚第四纪地层,其中墨脱村探槽地质剖面上显示出断裂最新活动具有逆冲性质,地东村探槽剖面上表现出的最新活动则为正断性质。结合断裂沿线典型的断错地貌分析,认为墨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不同段表现出逆断或正断的倾滑分量。地东村探槽揭示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14C年代约为(2 780±30)a BP,表明墨脱断裂全新世晚期发生过断错地表的事件。墨脱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与阿萨姆构造结的向N推挤相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广东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章龙胜, 周本刚, 计凤桔, 杨晓平,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16, 38 (2): 316-32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07
摘要705)      PDF(pc) (7786KB)(271)    收藏

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揭示了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存在。2条浅层地震勘探剖面资料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的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0m和4~7m(L5-1和L5-2测段,横山镇剖面)、85m和5~8m(L5-3测段)、73m和3~5m(L6测线,田头仔村剖面),均断错了第四系底部。2条钻孔联合剖面揭示了上断点埋深和垂直断距分别为66m和7.5m(横山镇剖面)、75m和5m(田头仔村剖面),其中横山镇钻孔剖面显示断裂带宽约27m。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对钻孔联合剖面中的第四系年代进行测定,显示信宜-廉江断裂带东支西南段隐伏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田头仔村剖面)到中更新世早期(横山镇剖面)。由横山镇钻孔联合剖面和田头仔村钻孔联合剖面获得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1mm/a和0.013mm/a。基岩出露区沙井断层剖面的断面上发育有2期断层泥,由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得晚期的断层泥年龄为(348±49)ka,沿断面还发育有近水平擦痕,反映断裂的最新活动方式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7. 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展布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田勤虎, 周本刚, 李晓妮, 石金虎, 魏青珂, 卞菊梅
地震地质    2016, 38 (1): 141-15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1.011
摘要797)      PDF(pc) (8737KB)(840)    收藏

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西起杨家村,经魏家泉、金家庄、东耳村、陈家台,到达窑店,走向NE,倾向S,长约33km,为同生正断层,沿渭河北岸I级、Ⅱ级、Ⅲ级阶地前、后缘展布。遥感解译、浅层地震探测、探槽、钻孔联合剖面结果表明,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在咸阳附近的渭河北岸阶地表现为断层陡坎,与NE向阶地坎重合;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可能仍有活动。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自(46.0±3.3)ka以来断距较大,在11.0~16.5m之间;垂直滑动速率在0.34~0.45mm/a之间;断裂最新活动时间约为2.0ka BP。金家庄左阶斜裂区将渭河断裂杨家村-窑店段划分为杨家村-金家庄段和东耳村-窑店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阶区对走滑型地震地表破裂带传播与终止行为的影响
李正芳, 肖海波,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5, 37 (1): 126-1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10
摘要480)      PDF(pc) (3680KB)(809)    收藏

系统收集了国内外28个走滑地震破裂带上阶区与地震破裂行迹的资料,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阶区的类型、尺度与地震破裂的关系。结果表明, 不同震级档的走滑地震阶区限制破裂传播的止裂尺度是不同的, 震级MS 为6.5~6.9, 阶区的最小止裂宽度约为3km;震级MS 为7.0~7.5, 阶区的最小止裂宽度约为4km;震级MS 为7.5~8.0, 阶区的最小止裂宽度约为6km;震级MS 为8.0~8.5, 阶区的最小止裂宽度约为8km;且拉分阶区比挤压阶区更容易被破裂所贯通。上述给出的阶区的最小止裂宽度可作为判定地震破裂止裂尺度的重要标志, 是进行破裂分段的前提和基础, 对地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19.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
张力方, 徐杰, 彭艳菊, 计凤桔, 吕悦军,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4, 36 (3): 692-70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2
摘要620)      PDF(pc) (4092KB)(1710)    收藏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及晚第四纪构造特征
王明明, 周本刚, 杨晓平, 李姜一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78-79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8
摘要1054)      PDF(pc) (11243KB)(7508)    收藏
汉中盆地周缘断裂包括汉中盆地北缘断裂、汉中盆地南缘断裂、青川断裂北段、茶坝-林庵寺断裂北段及梁山南缘断裂5支主要的断裂,通过对这几条断裂几何展布、运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的野外调查,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揭示出汉中盆地周缘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汉中盆地的控盆断裂,即汉中盆地北缘、南缘断裂的活动性较弱,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早期活动断裂,而盆地西侧的3条断裂均为晚更新世晚期活动断裂。该盆地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西强东弱还表现在其第四纪沉积物厚度及小震分布的东西差异方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1. 苍山-尼山断裂西段第四纪晚期活动性
刘玉刚, 陈涛,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3, 35 (4): 754-7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4.006
摘要874)      PDF(pc) (7067KB)(1031)    收藏
苍山-尼山断裂是鲁西地区多条NW向断裂中规模最大的一条,全长约130km。根据断裂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断裂与第四系的关系,可将其分为西、中和东3段。西段控制曲阜和田黄盆地的北界,全长约30km,卫星影像上线性特征清晰,地貌上都为高2~5m的基岩陡坎,陡坎NE侧为泰山群片麻岩,SW侧为第四纪洪积扇。沿断层陡坎多个地点发现断错测年结果为晚更新世地层的断层剖面,曲阜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正断层,断层陡坎较高,最高4.7m,垂直正断滑动速率约为0.07mm/a。田黄附近断层剖面显示为高角度逆断层,断层陡坎高度低于曲阜附近,最高1.5m。因此,从西向东,断层性质由正断逐渐转为逆断,断层陡坎高度也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结合前人对苍山-尼山断裂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断裂是一条左旋走滑枢纽断裂,西段以正走滑为主,中段以走滑为主,为枢纽轴部,活动性最强。鲁西地区除苍山-尼山断裂外还发育多条NW向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曾有过活动,但活动性都较弱,该地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5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断裂与历史地震活动的特点说明鲁西地区NW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2. 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
徐杰, 周本刚, 计凤桔, 高战武, 陈国光, 孙建宝
地震地质    2012, (4): 618-6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4.008
摘要1257)      PDF(pc) (5452KB)(1827)    收藏

发震构造是地震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震6次。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区大震的发震构造是新生代发育的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但1986年有人提出断陷盆地之下的高角度深断裂是发震构造的新看法。根据多年来盆地构造和地震构造研究的大量成果,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断陷与中新世中期(12~10Ma BP)以来新构造发育2个阶段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和构造属性,以及其动力条件的对比分析,並结合大震区构造的剖析,较系统地阐述发震构造。其中最根本的是,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阶段具有不同的动力条件,形成不同体制的构造系统。断陷阶段盆地区受NW-SE向拉张作用,在地壳上部形成由大量缓倾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 新构造阶段在NEE至近EW向水平挤压作用下,正在发育1套由NE向右旋平移和NW向左旋平移的断裂组成的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是作为先存构造而存在的,后者对于前者既有叠加、改造,也有不受其控制,具有继承和新生的二重性,是控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3)
23. 塔尔湾断裂活动时代厘定及地貌陡坎成因分析
陈涛, 刘玉刚, 闵伟,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2, (3): 401-414.  
摘要1193)      PDF(pc) (10615KB)(9639)    收藏
阿尔金断裂东段北侧发育了多条NW向断裂,塔尔湾断裂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塔尔湾-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的西段。该断裂总体走向NW,长约10km,在卫星影像上为一笔直的线性陡坎,地貌上为高几十cm至5m的地形陡坎。陡坎倾向NE,组成陡坎的地层主要有早更新世砾岩和全新世风积砂土等。通过地形剖面测量得到,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高5m左右,由早更新世砾岩组成的地貌陡坎高1m左右。垂直地貌陡坎开挖的探槽揭示出,塔尔湾断裂为SW倾的逆断层,表现为新近纪泥岩逆冲于早更新世砾岩之上,断距为0.5m左右。全新世风积砂及晚更新世戈壁砾石层覆盖于断层之上,没有被错断。断裂上盘为新近纪泥岩,富含地下水,因此植被较发育; 由于植被的保护及固砂作用,风积砂不断堆积并保存下来,风积沙层逐渐增高。下盘除地表有几十cm厚的戈壁砾石层外,下部均为胶结坚硬的早更新世砾岩,不含地下水,植被不发育。全新世风积砂土只发育在塔尔湾断裂上盘,下盘没有全新世地层发育; 早更新世砾岩上的地貌陡坎高度远远小于全新世风积砂土上地貌陡坎的高度。这些都表明由全新世风积砂组成的地貌陡坎不是断裂活动形成的,而是外动力作用造成的。因此,塔尔湾断裂是一条早中更新世逆断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4.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段破裂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白玉柱, 徐杰, 周庆, 周本刚
地震地质    2012, (2): 269-28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6
摘要1123)      PDF(pc) (2881KB)(924)    收藏
2001年11月14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发生了MS 8.1地震。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在地质史上具有高速左旋滑动的特征,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库赛湖断裂的平均滑动速率达(14.8±2.8)mm/a。库赛湖断裂不同的滑动速率可能会对其未来发生的运动行为产生影响,为此文中研究了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库赛湖段不同滑动速率和不同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对断裂破裂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库赛湖断裂段对应的速度和状态依赖摩擦定律控制的单自由度弹簧滑块模型。为得到合理的模型参数,模拟中采用了断裂位错模型,考察了相关古地震研究资料、历史地震资料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模拟库赛湖断裂段在不同滑动速率下未来6ka的破裂行为,发现断裂滑动速率快可使地震复发周期缩短,滑动速率慢会使地震复发周期延长。例如,若断裂以现今平均14mm/a的初始滑动速率运动时,地震复发周期为2.1ka; 若以18mm/a的初始滑动速率运动,其对应地震复发周期为1~1.5ka; 而滑动速率为8mm/a时地震复发周期为2.1~2.5ka,但断裂滑动速率对地震发生时断裂错动的位移和错动速度没有规律性影响; 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的大小对地震复发周期有影响,初始摩擦系数较大可能会使地震周期减小,初始摩擦系数小可能会使地震复发周期增加; 同时,断裂面初始摩擦系数较小可能会使地震发生时断裂错动的位移和错动速度变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5. 依兰-伊通断裂全新世活动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闵伟, 焦德成, 周本刚, 盛俭, 陈涛
地震地质    2011, 33 (1): 141-15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14
摘要1878)      PDF(pc) (1221KB)(2924)    收藏

郯庐断裂带东北段依兰-伊通断裂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一般认为是第四纪早期活动断裂,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该断裂多个段落发现断错河流Ⅰ级阶地等全新世地貌面、高1~2m的地表陡坎。其中,在通河县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70km,舒兰附近的最新地表陡坎长约10km。分别对黑龙江通河县和吉林舒兰县的陡坎进行了探槽开挖,发现通河段断层断错至近地表,被断错的最新地层年龄为距今(1 730±40)a,舒兰段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地层,被距今(2 360±40)a的黑色炭质黏土覆盖。这些资料表明依兰-伊通断裂至少部分段落为全新世以来的活动断裂,并且发生过7级以上强震。因此,有必要对依兰-伊通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开展详细研究,以查明该断裂的空间分布、最新活动时代、分段特征、大震重复间隔等,为评价未来地震危险性及地震区划等提供依据,对东北地区的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地表位移场的模拟——映秀-北川断裂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
白玉柱, 徐杰, 徐锡伟, 周本刚,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10, 32 (1): 16-2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1.002
摘要1757)      PDF(pc) (3483KB)(1192)    收藏
基于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从理论上反演了汶川地震时龙门山中央主断裂中段附近区域(距离断裂30km)内由断裂逆冲兼右旋错动形成的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包括地表垂直和水平位移场的基本特征。模拟表明了断裂错动过程中近断裂区域地表位移场的空间演化情况,而该空间演化情况通过野外科考和有限的GPS测站数据是无法细致描述的。文中将模拟结果与野外地表破裂带的科考成果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上近似表现一致;且位移场在离开断裂出露处迅速衰减的特征与现有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位移场的衰减速度在下盘强于上盘。模拟结果最终表明:断裂错动形成的地表垂直位移存在较大的空间不均匀性且较大的幅值主要集中于断裂的两端,即映秀和北川附近,垂直和水平位移场在断裂端部的变化都强于断裂的中部;地表垂直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在断裂上盘强于下盘;水平位移除了在断裂两端变化比较剧烈外,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总体上,除断裂端部外位移场的幅值在上盘大于下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27. 合浦-北流断裂带西支合浦盆地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王明明, 周本刚, 计凤桔, 陈献程, 陈国光
地震地质    2009, 31 (3): 470-48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3.009
摘要1646)      PDF(pc) (18054KB)(565)    收藏
合浦-北流断裂起于北部湾海域,经合浦、博白后继续向NE延伸,断裂总长度为400余千米,断裂总体走向为40°~60°,分东、西2支,其中西支自南流江下游合浦盆地西南段一直向NE延伸。文中主要采用地质地貌、地震探测、钻探以及年代学方法,对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的活动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最后1次活动应发生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错距约为10m,断裂被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层覆盖,即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断裂的活动趋于减弱或停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1585年安徽巢县南地震核查与发震构造探讨
翟洪涛, 邓志辉, 周本刚, 李光, 郑颖萍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95-30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0
摘要2187)      PDF(pc) (3303KB)(1040)    收藏
1585年安徽巢县南53/4级地震,各版本地震目录中给出的地震参数不尽一致。文中对该次地震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考证,进一步核实了该次地震的参数。通过对该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在隐伏区的浅层地震勘探与钻探验证等工作,探讨了1585年巢县南地震的构造背景,认为早、中更新世活动的严家桥-枫沙湖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该研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东部中等和弱地震活动区发震构造背景的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29. 火山岩地区断层活动时代鉴定中的问题及其讨论
许建东, 周本刚, 魏海泉, 赵波, 潘波, 栾鹏
地震地质    2008, 30 (2): 553-561.  
摘要2001)      PDF(pc) (12985KB)(833)    收藏
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新生代玄武岩普遍发育的吉林省靖宇县龙岗火山群地区的断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结合断层物质ESR测年分析结果以及本地区第四纪火山活动的特点,发现ESR测年数据与野外实际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比较相对偏新。文中讨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两个可能原因:1)研究地区大规模的第四纪岩浆喷发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热事件,对于先存的断层物质中的ESR测年信号具有"退火"和零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地下水的淋滤作用、次生物质的混入和富硅热液作用而导致的次生石英颗粒的增长,都可能会导致断层带物质ESR测年剂量的增加,从而引起测年结果偏新。因此,研究区ESR测年结果反映出的并非是断层最后一次的活动年代,而可能是断层活动的上限年龄。尽管与实际的断层活动年龄有较大的差距,但对于大型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尤其是对于能动断层的鉴定,这种"上限年龄"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0. 安徽南陵NW向第四纪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尹功明, 陈献程, 宋方敏, 邓志辉, 周本刚, 刘静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1): 333-338.  
摘要1845)      PDF(pc) (13812KB)(894)    收藏
在中国东部地区,很难见到错动第四纪地层的断层剖面。在安徽省南陵县南陵至繁昌公路西侧,离南陵县城约2km处(30°55′456″N;118°17′774″E),见到南陵断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此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所显示,但是,仅局限于南陵盆地南侧,其西北端终止于小丹阳-方山断裂,长度只有20km,走向NW,断面倾向SW。剖面中,断层由2条小断层组成,至少显示2期活动,第1期在中更新世之前,可能在早更新世;第2期则在中更新世或以后。最新活动为逆冲性质,逆冲位错量有40cm。此剖面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NW向断层虽然规模小但活动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