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周瑞琦[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地震破裂分段与地震预测研究
虢顺民, 徐锡伟, 向宏发, 周瑞琦, 董兴权, 张晚霞
地震地质 2002, 24 (
2
): 133-144.
摘要
(
1652
)
PDF(pc)
(3560KB)(
1292
)
可视化
收藏
龙陵-澜沧新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具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等特征,并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带由多条次级新生断层组成,呈斜列或共轭式展布,根据结构、规模、地震活动差异等因素把断裂带划分为4个一级段、13个二级段,其中有4个二级段又可划分出8个三级段.历史上发生过大震、强震并有地震断层伴生的断层段为地震破裂单元;断裂带上晚第四纪有活动并有古地震事件,但无历史地震记载的地段为断层闭锁单元;次级断层之间的阶区或连接点为障碍体单元.从地震破裂特征分析,断裂带由破裂、闭锁、障碍体单元组成,根据地震、古地震、活断层、断层阶区的活动规律,断裂带可划分出9个破裂单元、8个闭锁单元、10个障碍体单元.三者之间呈迁移、触发和转换能量的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和地震构造标志,对断裂带上未来可能发生大震、强震、中强震的地区分别作了预测.预测的危险区有9个,其中大震区1个(永康-永德地区),强震区3个(马站、石灰窑、酒房-勐混),中强震区5个(下顺江、里仁、大岗山、南明-澜沧、勐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滇西南龙陵-澜沧第四纪新生断裂带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
虢顺民, 向宏发, 徐锡伟, 张晚霞, 周瑞琦, 董兴权
地震地质 2000, 22 (
3
): 277-284.
摘要
(
1624
)
PDF(pc)
(2639KB)(
1127
)
可视化
收藏
龙陵-澜沧断裂带是一条新生的断裂带,由多条斜列式或丛集式次级断层组成,以活断层、地震断层、地震成带分布为特征。运动性质为右旋-拉张。形成时代为早、中更新世,晚期继续活动。未来破裂趋势首先将断开那些构造闭锁段、破裂不连续段,然后使断裂带完全贯通。新生断裂带的产生与第四纪青藏高原加速隆起有关,由北而南滑移的物质流和阿萨姆楔体向东北方向挤入的共同作用,使滇缅块体产生反时针旋转,并在块体中间地带形成北北西向的新生断裂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龙陵-澜沧断裂带双震型强震活动破裂模型讨论
周瑞琦, 虢顺民, 何蔚
地震地质 1998, 20 (
3
): 261-268.
摘要
(
1605
)
PDF(pc)
(1842KB)(
783
)
可视化
收藏
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是龙陵-澜沧断裂带上两次典型的双震型强震活动,但它们在地质构造背景、应力场分布、发震构造和烈度分布等方面却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龙陵地震发生在主要由花岗岩构成的地块内,地质构造比较均一;地震处在NNW向挤压的统一应力场中;两主震的发震构造走向和两个Ⅸ度区长轴近于直交。澜沧-耿马地震发生在一古板块边界附近,震区构造复杂,耿马7.2级地震和澜沧7.6级地震发生于不同的应力环境中,发震构造和极震区长轴近于平行,呈斜列状分布。通过对龙陵地震和澜沧-耿马地震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双震型强震活动的共轭型和牵动型两种破裂模型,并对各自的特点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云南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周瑞琦, 俞维贤, 谷一山, 姚孝执
地震地质 1990, 12 (
4
): 291-302.
摘要
(
1267
)
PDF(pc)
(19495KB)(
621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结构要素及组合、位移分布等情况。同时依据位错资料对破裂带的应力活动及断裂两盘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张性,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5°—10°E。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总体方向为N55°W左右,断层运动的滑移角在30°—40°之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8
)
Select
5.
震源区及其附近地震前兆异常幅度分布特征的讨论
彭万里, 周瑞琦, 许昭永
地震地质 1983, 5 (
4
): 52-60.
摘要
(
1535
)
PDF(pc)
(1195KB)(
1017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依据4个大震的实际观测资料讨论了地震前兆异常幅度随震中距成非线性变化的现象,发现其异常幅度峰值往往并不位于震中,而是位于震源体边缘地带。进而首次提出利用这种地震前兆异常幅度峰值围空作为预报地震发生地点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