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昭通-鲁甸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常祖峰, 周荣军, 安晓文, 陈宇军, 周青云, 李鉴林
地震地质    2014, 36 (4): 1260-12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4.025
摘要800)      PDF(pc) (11068KB)(692)    收藏

昭通-鲁甸断裂带主要由昭通-鲁甸、洒渔河和龙树3条右阶斜列的断裂组成.总体走向40°~60°, 洒渔河和龙树断裂倾向SE, 昭通-鲁甸断裂倾向NW, 它们共同构成几何结构复杂的逆冲断裂系.野外考察表明:沿断裂表现为平直的断层槽地、定向排列的断层三角面、断层陡坎等地貌;大桥边、北闸镇、光明村等地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龙树河Ⅰ级阶地上发育高0.5~2.0m的断层陡坎.表明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 运动性质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右旋走滑分量.此外, 在NE向断裂间穿插发育的一些NW向断裂, 同样表现出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在2014年鲁甸M6.5地震震区产生了NE和NW向地裂缝和地形反坎等地表形变, 与NE和NW向断裂展布基本一致, 反映了断裂的新活动特征.由于块体远程变形响应与能量交换传递, 在川滇块体东侧形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 昭通-鲁甸断裂带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SE向运动的前缘部位.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断裂几何结构成为凉山次级块体构造变形的主要承载体之一, 吸收、调节块体SE向运动应变, 并构成了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南部边界.从区域构造部位和运动特征分析, 昭通-鲁甸断裂带之于凉山次级块体, 正如龙门山断裂带之于巴颜喀拉块体.昭通-鲁甸断裂带在活动块体边界和区域构造格架划分上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 同时也是滇东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2.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构造活动与地貌发育的响应关系探讨
梁明剑, 周荣军, 闫亮, 赵国华, 郭红梅
地震地质    2014, 36 (1): 28-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3
摘要983)      PDF(pc) (6361KB)(1117)    收藏
青海达日地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以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尤为显著,其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至今部分地段仍保存了清晰的1947年达日 7(3/4) 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其破裂样式具有分段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局部构造应力的差异。达日地区作为典型的活动构造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响应的理想场所。因此,文中采用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了该地区的水系网络和亚流域盆地参数,计算了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和积分值(HI值),讨论了其构造活动性及地貌响应的关系。区内黄河的6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亚流域盆地均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其演化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反映了区域性构造隆升或沉降作用的总体结果。而且,区内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特征表明,HI低值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河谷盆地范围相一致,反映了局部不同构造沉降和侵蚀作用的结果;HI高值则主要出现在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带由NWW向NW转向的部位,以及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体分布的地方,也很好地反映了局部构造作用的变化和地层岩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马保起, 陈杰, 周荣军, 何宏林, 田勤俭, 何玉林, 王志才, 孙昭民, 冯希杰, 于贵华, 陈立春, 陈桂华, 于慎鄂, 冉勇康, 李细光, 李陈侠, 安艳芬
地震地质    2008, 30 (3): 597-629.  
摘要4255)      PDF(pc) (49676KB)(3516)    收藏
震后应急野外考察表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同时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倾向NW的叠瓦状逆断层发生地表破裂。其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240km,以兼有右旋走滑分量的逆断层型破裂为主,最大垂直位移6.2m,最大右旋走滑位移4.9m;沿灌县-江油断裂连续展布的地表破裂带长约72km,最长可达90km,为典型的纯逆断层型地表破裂,最大垂直位移3.5m;另外,在上述两条地表破裂带西部还发育着1条NW向带有逆冲垂直分量、左旋走滑性质的小鱼洞地表破裂带,长约6km。这一地表破裂样式是近期发生的特大地震中结构最复杂的一次逆断层型地表破裂,地表破裂的长度也最长。利用已有的石油地震剖面,结合余震分布和地表破裂带特征等资料构建的三维发震构造模型表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现今和第四纪时期以地壳缩短为主,斜滑逆冲型地震表明青藏高原中东部的水平运动在华南地块与巴颜喀拉地块之间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转化为地壳的缩短和隆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陈国光, 计凤桔, 周荣军, 徐杰, 周本刚, 黎小刚, 叶友青
地震地质    2007, 29 (3): 657-673.  
摘要2422)      PDF(pc) (14238KB)(2259)    收藏
NE向展布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与扬子陆块之间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由后山断裂等4条主干断裂及其控制的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具前展式发育特点的推覆构造带。它形成于印支运动,此后多次活动,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但不同地段活动程度具有明显的非均一性。根据地貌、地质构造、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活动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1)以位于虎牙—北川—安县一线的近SN向虎牙断裂和擂东断裂为界划分出断裂带西南段和东北段,其活动性迥然不同,西南段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中小地震频繁;东北段第四纪活动微弱,仅偶有小震分布。2)在青藏高原被挤压隆升和块体侧向滑移的作用下,川青地块向SEE滑动,使它东缘发育的岷山隆起与被其截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一起构成了川青地块东部的活动边界,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则被遗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四川西部理塘—巴塘地区的活动断裂与1989年巴塘6.7级震群发震构造研究
周荣军, 陈国星, 李勇, 周朝晖, 龚宇, 何玉林, 黎小刚
地震地质    2005, 27 (1): 31-43.  
摘要2397)      PDF(pc) (10363KB)(897)    收藏
四川西部的理塘—巴塘地区以近SN向的断裂构造为主,并发育1组NNE和NW向的共轭剪切破裂带。文中在详细的TM卫片和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以活动构造地貌学为主线,重点解析了该地区断裂构造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活动的表现形式,确定近SN向的金沙江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近EW向的缩短速率为2~3mm/a,NNE向巴塘断裂的右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1.3~2.7mm/a,NW向理塘断裂的左旋水平滑动平均速率为2.6~4.4mm/a。结合地球物理场、震源机制解、GPS测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总体态势及其所导致的块体运移规律,指出1989年巴塘6.7级震群的成因,是由于NNE向巴塘断裂和NW向理塘断裂共轭剪切所派生的近EW向正断层的张性破裂所致,揭示了一个挤压构造环境内正断层发震的典型震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四川岷江断裂带北段的新活动、岷山断块的隆起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周荣军, 蒲晓虹, 何玉林, 黎小刚, 戈天勇
地震地质    2000, 22 (3): 285-294.  
摘要1829)      PDF(pc) (3366KB)(1051)    收藏
岷山断块由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的推覆逆掩运动所形成,处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受区域NWW向主压应力场的控制,岷江断裂带第四纪以来表现为明显的推覆逆掩运动并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岷山断块则处于强烈的隆起抬升状态。航片解译及野外地质考察结果表明,岷江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呈羽列组合而成,其中尕米寺-川盘右阶羽列区的羽列距达3km,控制了低序次的地震破裂单元。第四纪地貌发育过程及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37~0.53mm/a,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岷山断块第四纪以来的平均隆起速率为1.5mm/a左右。地震活动特征表明,该地区6级以上强震丛集于强烈活动的断块边界断裂上,中强地震及小震发生在新构造隆起区及近东西向断裂带上,与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7)
7.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周荣军, 闻学泽, 蔡长星, 马声浩
地震地质    1997, 19 (2): 115-124.  
摘要1726)      PDF(pc) (2317KB)(1186)    收藏
通过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1987)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来50a内强震趋势进行了估计。根据研究结果识别出,未来50a内本断裂带内马尼干戈断裂段具有强震复发的高危险性,当江断裂段强震复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为地震中长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4)
8. 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
唐荣昌, 黄祖智, 马声浩, 龚宇, 周荣军
地震地质    1995, 17 (4): 390-396.  
摘要1495)      PDF(pc) (1217KB)(1917)    收藏
根据大量的实际资料,总结了四川活动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即大致以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与北西向荣经-马边-盐津断裂带为界,显示了西强东弱的分区活动特点。断裂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与分段活动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来发生的强震破裂活动大都是沿袭先存断裂进行的,从古地震研究及较短时间尺度(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来看,反映出断层上的位移是以一种地震构造脉冲形式出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玉树断裂活动性研究
李闽峰, 邢成起, 蔡长星, 国文秀, 邬树学, 袁著忠, 孟勇琦, 涂德龙, 张瑞斌, 周荣军
地震地质    1995, 17 (3): 218-224.  
摘要1728)      PDF(pc) (981KB)(1041)    收藏

通过实地考察和室内工作,对玉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分段研究。该断裂划分为3段:(1)西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达7.3mm/a,沿断裂带展布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2)中段第四纪以来的主体活动时段在晚更新世以前,以正断层活动为主;(3)东南段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以水平左旋活动为主,水平滑动速率约5mm/a,沿断裂带分布有大量的古地震事件遗迹,历史上记载的最大地震为1896年的邓柯7.0级地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