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
崔仁胜, 赵翠萍, 周连庆, 陈阳
地震地质    2021, 43 (2): 329-34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2.005
摘要530)   HTML    PDF(pc) (7917KB)(281)    收藏
文中利用新疆地震台网固定台站和流动台站的观测资料研究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S6.4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和发震构造。 重定位结果显示, 地震序列呈NNW和近EW 2个优势方向分布, 其中NNW向余震条带长约20km, 近EW向余震条带长约40km。 NNW向条带的发震断层倾角较陡, 倾向W; 近EW向条带的发震断层西侧倾角较陡, 向E逐渐变缓, 略S倾。 MS6.4主震深度为14.9km, 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于10~20km深度, 近EW向的余震深度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变浅的特征。 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 MS6.4主震和2次5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 2020年1月18日MS5.7前震以走滑为主。 利用ISOLA方法对MS6.4主震进行多源模型反演, 结果显示主震由走滑和逆冲性质的2个子事件组成。 推测MS6.4地震发生在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滑脱面以下的中下地壳, 主震由NNW向W倾的高角度隐伏断裂和近EW向S倾构造先后破裂组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张娜, 赵翠萍,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80-13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5
摘要588)   HTML    PDF(pc) (10478KB)(168)    收藏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 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深部地震资料与地表变形资料的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王林, 周青云, 王峻, 李文巧, 周连庆, 陈翰林, 苏鹏, 梁朋
地震地质    2016, 38 (2): 458-4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8
摘要646)      PDF(pc) (10395KB)(1207)    收藏

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迄今为止仍不明确。文中基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2009年间布设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流动地震台站观测剖面、芦山地震余震精定位结果等地球物理资料对深部构造单元进行了分析;同时基于阶地变形资料、遥感资料、区域地质资料等手段对地表构造变形进行了分析;综合两者建立芦山地震的构造变形模式并研究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初步认为由于断层面倾角的差异,芦山地震的构造变形模式和中北段与汶川地震有关的主要破裂段的变形模式有所不同。南段前山断裂近直立的断层面最终以对下盘的挤压作用为主,并在下盘地块内形成逆冲断层引发了芦山地震;而北段中央断裂陡倾的断层面使得仍然以上盘的逆冲作用为主。新生逆冲断层的上盘形成了1个活动背斜,第四纪以来该活动背斜之上的阶地面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形,该断层最新的1次活动导致了芦山地震的发生。大溪乡与太平镇之间向SE方向凸出的弧形断层段长期以来已经累积了巨大的位移量或构造变形量,是应变释放、构造运动都集中发生的段。芦山地震只是这种构造模式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的1次地震事件,未来南段前山断裂下盘的这些新生活动逆冲断层仍然具有发生类似地震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
罗钧, 赵翠萍, 周连庆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05-42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1
摘要747)      PDF(pc) (9063KB)(1752)    收藏
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取了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2007年8月至2013年4月75次3.5级以上中等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合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背景。结果表明:1)川滇块体各不同断裂带、块体内部各次级块体之间、块体内外表现出不同的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滇块体及周边地区应力场的非均匀性;2)研究区各主要断裂带所反映的与构造背景作用一致的震源机制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近期断层破裂方式主要受到各个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以及次级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控制;3)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上特殊的震源机制特征和发震应力轴的分布特征,进一步证实了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对高原逃逸物质的抵挡和屏蔽的作用;4)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表明,川滇块体及周边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15km的上地壳,优势分布在5~15km的范围,揭示出研究区的地壳脆性孕震层位于5~15km的上地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