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海南岛及邻区2000-2012年精定位后的地震S波资料进行Qs值成像,得到区域Qs值分布和滑动平均Qs值变化,结合地震活动、火山、热流点和GPS基线变化分析区域浅层地壳(深5~15km)S波衰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讨论了区域地壳介质应力条件状态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1)衰减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Qs值空间上横向不均匀变化显著,总体呈现海南岛中部高、周边低的特征,低Qs值(高衰减)主要分布在王五-文教断裂以北、尖峰-吊罗断裂以南及铺前-清澜断裂以东区域。地震活动多丛集分布在高、低Qs值过渡区域,火山主要分布在王五-文教断裂以北的雷琼坳陷低Qs值区域及其附近,大地热流点分布于低Qs值及其边缘区域。2)滑动平均Qs值的时间变化特征与地震活动性、泸州-琼中GPS基线变化存在较强的相关性。2000-2008年,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较强,泸州-琼中GPS基线呈缩短趋势,滑动平均Qs值相对较高,区域可能处于“高”应力介质条件状态;2008-2012年,研究区地震活动性较弱,泸州-琼中GPS基线显示伸长趋势,滑动平均Qs值相对较低,区域可能处于应力调整、松弛的“低”应力介质条件状态。
分别基于汶川M≥4.0和芦山M≥3.0余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Michael提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 分析了汶川、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和应力张量方差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了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变化与强余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1)汶川、芦山余震区S1方位复杂, 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区差异, 主震起始破裂区附近S1方位相对紊乱, 应力张量方差明显偏高; 2)汶川余震区自西南至东北, S1方位由近EW向逐渐转变为NW-SE向, 最后在余震区的北段又转为近EW向, 应力类型均呈逆断型, 而理县分支S1方位呈NEE向, 应力类型为走滑型, 整个余震区S1呈近水平特征; 3)芦山余震区S1方位总体呈现NW向, 倾角近水平, 除主震震中附近的应力类型为纯逆断型外, 其他区域走滑型和逆断型的应力类型均有存在; 4)应力张量方差时空分布对于强余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汶川、芦山强余震均发生在应力张量方差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 且汶川强余震的发震时间也在其出现低值的时段.
基于天山地震带2003—2014年306个MS3.5以上的震源机制解资料, 将天山地震带划分为一定的网格, 利用每个网格节点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多个震源机制解进行应力张量反演; 计算各节点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空分布,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山地震带的应力状态, 以及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 反演获得的天山地震带主应力与早期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 整个天山地震带主应力轴以SN向为主, 局部区域呈现NNE、NNW向.震源机制一致性时空分布与天山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天山中东段地区中强地震大多发生在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低值分布区或其边缘附近.2011年下半年以来, 天山中东段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总体呈现由紊乱到一致的过程, 与该时段内新疆地区中强地震的成组活动相互对应; 2008年乌恰6.9级强震前, 南天山西段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也明显下降; 此外, 从计算得到的天山地震带b值图像来看, 2003年以来5级以上中强地震多分布于b值相对较低的区域.
利用紫坪铺水库7个库区地震台站和10个区域地震台站记录的2004年8月至2008年5月的地震震相观测报告, 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的方法, 采用Simulps14软件对紫坪铺水库地区进行了小震精定位及速度结构反演.通过计算得到了紫坪铺水库地区记录到的几乎所有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以及0km、3km、6km和10km几个层面上较好的P波速度和波速比分布情况.精定位结果显示, 紫坪铺水库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虹口、玉堂镇和水磨3个地区.层析成像和波速比结果则较好地反映了紫坪铺地区受到水库渗水的影响范围及紫坪铺水库对汶川地震的影响.整体上来讲, 紫坪铺水库的西南端水库渗水作用最大深度≤8km, 汶川主震深度上没有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 也没有明显的波速比高值异常, 说明水的渗透作用并没有达到汶川主震位置深度, 即水对汶川地震的发生没有直接作用.
断裂活动和地震活动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不同于一般做法,文中用地震的活动性来分析断裂带的活动特征。为了解邯郸市周边存在的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基于邯郸市附近地震台网监测的地震数据,利用地震纵波速度和震源位置联合反演方法,得到了邯郸市周边主要断裂带上地震波速度及震中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确定了地下壳质的纵波速度结构特征。综合分析表明:邯郸市周边小震的活动主要由磁县断裂和林州-武安断裂引起,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南端(邯郸-磁县段)几乎没有活动;地震活动集中在6~10km的范围内;活动时间特征是,从开始的2条断裂带同时活动逐渐演变为以磁县断裂活动为主。
2007年6月3日在云南宁洱发生6.4级地震,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主震附近架设了5套流动数字地震台。利用这些地震台和思茅固定地震台记录的震相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宁洱6.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重新进行精定位。结果显示,宁洱地震序列的长度约为40km,宽度约为10km,明显集中在普洱断裂与NNE向断裂横断错移的构造部位,且大部分余震发生在主震附近的普洱断裂。余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明显,震源深度分布从浅层2km至12km,大多数集中在8~10km优势分布范围内,平均深度为7.9km,并且平行于地震序列剖面显示的地震破裂活动沿NW向倾斜,与NE向孟连-墨江断裂带在震区的次级断层倾向一致。地震在密集区的NW段比SE段要多,可能与当地的地下介质或断裂有关。垂直于地震序列剖面显示定位后地震主要密集分布在普洱断裂附近,地震序列的破裂活动沿SW方向倾斜,与普洱西支断裂倾向一致。总之,精定位后的断层走向和震源机制解的走向吻合得非常好,主震位于余震序列上端,余震在主震下端较为对称地分布,说明断层朝SE方向和NW方向破裂比较充分。
断裂构造的活动是地震的成因之一。断裂构造上的小震速度结构分布为人们准确提供了地下壳质结构模型,为断裂的活动性分析提供了依据。文中结合太行山南端的地震台网监测资料,利用小震P波走时数据,通过震源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确定了太行山断裂构造南端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西侧存在NNE向断层,速度结构平面分布显示低速区沿断裂带呈条带状分布,太行山隆起区沉积层厚度由8km左右逐渐减薄为2km左右,同时受西侧作用力的影响地壳厚度逐渐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