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采用长短时记忆网络训练的卫星重力数据粗差探测方法与应用
杨玉, 吴云龙, 姚运生, 单维锋
地震地质    2021, 43 (5): 1326-133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17
摘要676)   HTML12)    PDF(pc) (2887KB)(198)    收藏

粗差探测是卫星重力数据预处理环节的关键步骤。针对海量观测数据如卫星重力梯度数据, 原有的粗差探测方法存在时间消耗长、 准确率较低等不足。文中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方法, 提出了可用于重力梯度数据粗差探测的机器学习方法, 实现了对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的粗差识别问题, 避免了粗差对观测数据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 LSTM训练模型的预测精度达99.4%, 在预测过程中, 扩大训练数据量或增加LSTM神经元的个数都可提高预测效果, 且损失函数、 学习率、 迭代次数等是影响预测效果的主要模型参数。训练模型识别粗差实验结果表明: LSTM模型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卫星重力梯度测量观测数据的粗差探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4年秭归MS4.5和MS4.9地震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
吴海波, 姚运生, 申学林, 赵凌云
地震地质    2015, 37 (3): 719-73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3.005
摘要802)      PDF(pc) (3307KB)(665)    收藏

2014年3月27日和30日湖北秭归县发生了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该地区最大的2次地震, 文中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2次地震的震源与发震构造特征.采用Kiwi方法反演2次地震的矩张量解, 该方法中使用了湖北和重庆测震台网14个宽频带波形记录和6层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反演结果显示, 2次地震观测谱和波形与理论谱和波形拟合得比较好, 非拟合误差数<0.57, 表明反演结果是可靠的.2次地震均为走滑兼少量逆冲错动, 但前一地震为左旋走滑, 后一地震为右旋走滑, 矩张量解中DC成分偏少而ISO成分多可能是库水对地下介质物性影响的反映.同时也使用三峡台网15个子台记录的波形资料, 采用双差定位法重新精定位了从3月27日至4月27日时段内超过500次地震序列事件, 结果显示余震序列分布方向为NNW向和NE向, 但主要集中在NE向, 并分别沿NNW和NE向作了深度剖面, 剖面显示震源深度为4.5~10.0km, 余震在深部呈现2个较明显的断面, 与震源机制解NE向节面产状一致.野外现场宏观烈度调查指出, Ⅴ度极震区等震线为一椭圆, 长轴NWW向, 短轴NE向, 结合野外现场考察结果和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 综合推断仙女山断裂北端的NE向破裂面为2次地震的发震断面, 余震序列的NE和NNW向分布、剖面上发震层的形态和深度特征表明, 这次地震活动受到了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活动的控制与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2010年玉树超剪切破裂地震破裂过程反演
张丽芬, Iman Fatchurochman, 姚运生, 李井冈, 廖武林, 王秋良
地震地质    2014, 36 (1): 52-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5
摘要1039)      PDF(pc) (3274KB)(1262)    收藏
为探讨玉树地震是否为超剪切破裂事件,利用Yagi的方法重新进行了此次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通过给定不同的破裂速度进行对比,发现当破裂速度为4.7km/s时,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拟合残差最小,且反演结果更符合实际。另据P波高频辐射能量包络反演,破裂传播速度在4.7~5.8km/s范围内,而该地区的剪切波速度则为3.0~3.6km/s,从而证明了此次地震超剪切破裂现象的存在。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玉树段的NW和SE段形成了19和31km的地表破裂,而震中所在的中段由于隆宝湖拉分盆地的存在,造成了15km的未破裂区。超剪切破裂是造成SE段玉树县城遭受严重破坏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4. 2011年MS4.6瑞昌-阳新地震的震源机制及发震构造探讨
张丽芬, 姚运生, 廖武林
地震地质    2013, 35 (2): 290-29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3.02.008
摘要849)      PDF(pc) (1709KB)(1268)    收藏

2011年MS 4.6瑞昌-阳新地震是瑞昌地区继2005年M5.7地震后的又一中等强度地震,文中从多角度对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探讨.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的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主震发生在NE向断裂的西南端,余震的分布则呈现出沿NNE和NW两个方向展布的特征.野外考察发现,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E,沿此方向烈度衰减较慢.考虑震源时间函数的影响,采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02.2°,倾角68.2°,滑动角-3.8°; 节面Ⅱ走向33.6°,倾角86.5°,滑动角-158.1°. 综合分析认为,NNE向郯庐断裂的南端隐伏段(瑞昌-武穴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而与NW向断裂的共轭作用造成了部分余震沿着NW向分布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三峡水库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廖武林, 张丽芬, 姚运生
地震地质    2009, 31 (4): 707-7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4.014
摘要1812)      PDF(pc) (1862KB)(1198)    收藏
在已有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三峡水库区529个地震重新确定了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并利用该结果对2 138次地震进行了定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仙女山断裂附近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5.6km,而巴东地区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2.6km。以震源深度5km为界,浅于5km的地震的b值为1.16,而深于5km地震的b值为0.90,不同深度地震的频次变化与水位关系差异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统计预测模型对三峡库区诱发地震预测的应用
王秋良, 姚运生, 夏金梧, 李井冈, 王墩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87-29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9
摘要2804)      PDF(pc) (1347KB)(2458)    收藏
通过实地考察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地震地质背景研究的基础上,将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至巫山库段划分为5个预测区共12个预测单元,选用8个诱震因素,运用统计预测模型预测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及诱发地震震级。结果表明,库水蓄至最高水位,三峡工程坝址至巫山库段中多数预测单元诱发微震和不发生地震的概率值高,无震可能性较大。但九湾溪断层沿线、仙女山断层库段具备诱发3.0~4.5级或4.5~6.0级地震的可能;考虑到龙会观5.1级地震与高桥断裂的关系,预测结果显示高桥断裂沿线具有诱发强烈水库地震(≥6.0级)的可能性,其预测概率值为0.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7. 三峡井网地下流体动态与映震能力的初步分析
刘五洲, 鱼金子, 车用太, 刘喜兰, 姚运生, 颜萍
地震地质    2003, 25 (4): 632-639.  
摘要1470)      PDF(pc) (2168KB)(910)    收藏
系统分析了三峡井网8口井水位、4口井水温和4个井台土氡2001年的观测数据,建立了各个测项的正常动态,并检验了其各自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8口井水位均有固体潮显示,其对地壳体应变的响应灵敏度为10-9~10-10体应变/mm。井水位大多有气压效应,并受一定程度的降雨干扰。4口井的水温动态相对平稳,日变幅一般为千分之几度。4个井台的土氡动态起伏较大,变化范围在几到几十Bq/L之间。在2001年10月16日秭归县梅家河ML36地震前,有6口井水位、1口井水温和1个井台的土氡有异常显示,表明三峡井网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8. 三峡井网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技术系统
车用太, 鱼金子, 刘五洲, 李易全, 宁立然, 孙天林, 刘北顺, 谢跃勤, 姚运生, 颜萍
地震地质    2002, 24 (3): 435-444.  
摘要1871)      PDF(pc) (3089KB)(831)    收藏
三峡井网是我国第1个以监测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前兆为目的的专业网,由8口观测井构成.其中4口井台有水温和土氡观测,3口井台有降雨、气压与气温观测,另有一处库水位观测;每口井台中均有水位动态观测.观测项目共有26项.文中主要介绍三峡井网的观测技术系统,其中包括井网的技术系统与井台的技术构成,各类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与安装调试,相关的供电、通讯与防雷等技术支撑设施.此外,还简要介绍了观测技术系统的运行及其基本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