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雷波断裂带全新世活动证据
张国霞, 孙浩越, 李伟, 孙稳
地震地质    2024, 46 (1): 141-16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4.01.009
摘要253)   HTML43)    PDF(pc) (18061KB)(227)    收藏

荥经-马边-盐津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的重要边界构造带, 虽然晚第四纪以来地震活动频繁, 但构造带内各断裂的活动性尚不明确, 对认识和评价区域现今地壳变形模式和地震危险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构造带南段的雷波断裂带附近曾发生过多次6级以上强震, 但该断裂带的研究程度很低, 其最新活动时代的厘定还缺乏可靠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 文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在雷波断裂带的北支和南支断裂上分别开展了古地震探槽研究工作。基于古地震事件识别标志, 在2条分支断裂上分别揭示了3次和7次古地震事件, 相关放射性碳样品的测年结果限定了北支断裂3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分别为21190—20590BC(EP1)、 20550—12120BC(EP2)和12090BC之后(EP3), 而南支断裂最新的2次古地震事件的发震时间为9270—5040BC(EL6)和5000BC之后(EL7)。古地震探槽研究结果表明, 雷波断裂带在全新世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地表破裂型强震事件, 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其北支和南支断裂揭露的事件互不相同, 指示雷波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为独立的发震构造。通过收集并分析1920年以来中国西部地区产生地表破裂的走滑型地震的震级, 认为雷波断裂带上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的震级下限为6.5级, 并估计断裂带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7.4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地表破裂初步调查
李智敏, 李文巧, 李涛, 徐岳仁, 苏鹏, 郭鹏, 孙浩越, 哈广浩, 陈桂华, 袁兆德, 李忠武, 李鑫, 杨理臣, 马震, 姚生海, 熊仁伟, 张彦博, 盖海龙, 殷翔, 徐玮阳, 董金元
地震地质    2021, 43 (3): 722-73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16
摘要1235)   HTML    PDF(pc) (18089KB)(668)    收藏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02时04分,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S7.4地震, 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 距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 在综合分析震源参数、 余震分布和InSAR反演结果的基础上, 我们第一时间对发震断层和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野外考察。 初步研究表明, 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走向、 左旋走滑的昆仑山口-江错断层, 破裂段为江错段。 地表破裂长160km, 主要由线性剪裂隙、 斜列张裂隙和张剪裂隙、 挤压鼓包、 地震陷坑等多种构造类型组合而成, 在河谷、 沼泽地区伴有大量喷砂冒水、 砂土液化现象和重力滑坡等。 地表破裂带自西向东可依次划分为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 冬草阿龙湖段和昌麻河乡段; 不同段之间或走向差别较大, 或以大的拉张阶区分隔。 其中, 鄂陵湖南段、 黄河乡段的西段、 冬草阿龙湖段的中段和昌麻河乡段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明显且可连续追踪, 尤以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规模最大; 其他段的地表破裂断续展布。 根据冲沟、 道路和拉张阶区裂隙宽度等可确定地表同震位移量为1~2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无人机航测获取高分辨率DEM数据的断层几何结构精细解译与分析——以海原断裂唐家坡为例
孙稳, 何宏林, 魏占玉, 高伟, 孙浩越, 邹俊杰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50-136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3
摘要975)   HTML    PDF(pc) (8150KB)(287)    收藏
与断层活动相关的构造地貌是多次强震活动与长期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特征包含着丰富的强震活动信息。但由于测量手段和数据精度的限制,如何从形态复杂的构造地貌中准确识别这些信息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难点。近年来,结合运动重建模型(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的小型无人机(sUAV,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低空航测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灵活性、快速获取高精度3D地形数据(DEM)和正射影像(DOM)的方法。文中利用该方法获得了海原断裂唐家坡西田埂位错区域的高精度、高分辨率DEM数据,然后基于DEM数据进行了构造地貌解译和断层陡坎形貌分析。通过地貌单元划分并对其与断层的切割关系进行解译,识别出一系列走滑断裂的伴生构造,并讨论走滑断层发育过程中的破裂类型及其样式。基于对冲沟水平位错量、断层陡坎垂直位错量的统计和断层陡坎坡度拐点的分析,认为研究区地貌面形成以来经历了2次地表破裂型地震事件。其中,最新一次事件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3±0.4)m和(0.95±0.14)m,该位移量也代表了1920年海原地震的同震位移量;较老一次事件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量分别为(4.3±0.95)m和(0.85±0.22)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利用水系流域偏转研究走滑断层的运动模式——以南汀河断裂带为例
石峰, 何宏林, Alexander L Densmore, 魏占玉,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8, 40 (4): 773-78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4
摘要730)   HTML    PDF(pc) (5895KB)(346)    收藏
构造地貌能够记录构造运动的长期积累,并能通过相关参数定量表达。水系是对构造作用反映最敏感的地貌之一,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利用水系来反映和研究构造。但是过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垂直运动的构造作用区域上,尤其是正断层区域上,而对走滑作用区域的研究非常少。文中以南汀河断裂带为研究区域,利用高精度DEM数据提取水系。通过研究断层附近水系流域的偏转来研究南汀河断裂带的运动模式。通过分析流水地貌对断层活动的响应特征,对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进行了分析,为探讨活动断层与地貌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良好范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山西霍山山前断裂冲沟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与陡峭指数的构造响应特征
毕丽思, 何宏林, 徐岳仁, 魏占玉, 石峰,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7, 39 (6): 1158-117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6.005
摘要651)   HTML    PDF(pc) (4844KB)(445)    收藏
利用能够反映构造隆升作用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之间关系的河流水力侵蚀模型,以小流域性的霍山山前断裂为实验区,基于高分辨率DEM数据,分析了64条横跨断裂发育的冲沟的S-A双对数图、凹曲指数(θ)与陡峭指数(logks);研究了它们对霍山山前断裂构造活动的响应特征:1)冲沟的S-A双对数图基本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凸特征,这是对断裂区域构造隆升速率大于河流下切侵蚀速率的直观响应;2)冲沟的凹曲指数θ值均<0.35,平均值仅为0.223,远低于均衡河道的经验平均值(0.49),这是冲沟纵剖面下凹程度低的直接的量化表达,反映了冲沟的发育是很年轻的,而其原因主要是霍山山前断裂频繁而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冲沟没有足够的时间通过下切侵蚀作用来调整剖面形态;3)冲沟的陡峭指数logks值呈现出老爷顶一带最高,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比南部高的分布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霍山山前断裂在老爷顶一带隆升速率最大,南北两侧较低,而且北部隆升速率比南部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大凉山断裂带中段普雄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
高伟, 何宏林, 孙浩越, 魏占玉
地震地质    2016, 38 (4): 797-81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4.001
摘要1422)      PDF(pc) (15596KB)(1348)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大型强震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段的普雄断裂是断裂带中最长的1条次级断裂。该次级断裂的古地震活动情况对评价该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和建立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开展的活动断层填图和古地震探槽研究表明普雄断裂是1条晚更新世以来活动强烈的略向W倾的高角度左旋走滑断层。沿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分别揭露了2次和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发生在8206 BC-1172 AD、1084-1549 AD和17434-7557 BC、1577-959 BC、927-1360 AD。结合探槽古地震结果和历史地震记载,进行建模分析得到断裂的离逝时间约为0.7ka,与距今倒数第2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约为2.3ka。同时,根据震级与地表破裂长度的经验公式估算古地震事件震级在7级以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竹马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孙浩越, 何宏林, 魏占玉, 高伟
地震地质    2015, 37 (2): 440-45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2.008
摘要514)      PDF(pc) (12430KB)(634)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菱形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活动习性和滑动速率对于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块体运动和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对于该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凉山断裂带由6条分支断裂构成, 竹马断裂是其北段的一条分支。文中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典型构造地貌的高精度GPS测量和断错时间的约束, 得出竹马断裂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全新世活动断裂, 全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为1.5~3.1mm/a; 利用古地震探槽揭示出竹马断裂的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50.3±5.7)~30ka BP和30~(17.4±1.2)ka BP。考虑到断裂带北段还存在一条与竹马断裂平行的分支断裂——公益海断裂, 大凉山断裂带北段的滑动速率与南段基本一致。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在大凉山断裂带上分配的滑动速率与并行的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也大体相当, 断裂系中段的滑动速率之和与南北两段的速率大致吻合。大凉山断裂带的存在使断裂系在几何上成为一个完整的弧形构造, 也弥补了中段滑动速率的亏损, 使各段的滑动保持协调一致。此外, 沿竹马断裂大量发育的冲洪积台地, 根据沉积特征和测年结果, 认为是新仙女木事件后末次冰消期的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水堆积, 类似的地貌面可能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库木库里背斜活动性初步研究
孙浩越, 何宏林, 付碧宏, 杨顺虎, 白濱吉起, 池田安隆, 狩野谦一, 越後智雄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1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01
摘要972)      PDF(pc) (7081KB)(1355)    收藏
库木库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与柴达木盆地一山之隔,是二者的过渡地带,也是高原主体部分向NE扩展的前缘地区;现今构造表现为被3条大型活动构造带(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和逆冲的祁漫塔格褶皱逆冲系)所夹持。因此,该盆地对于研究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活动性、活动历史,探讨高原的扩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库木库里盆地南、北两侧均发育活动性很强的大型走滑断裂,但是在盆地中央发育1条大型背斜,走向NWW-SEE,与祁漫塔格褶皱逆冲系和柴达木盆地内的褶皱构造走向一致,说明盆地目前遭受NNE向的挤压。通过对盆地地形横、纵剖面和阶地展布形态的分析,得出背斜有自西向东扩展变形的特征;野外调查和测年结果显示,背斜东段冰川融水形成了大型冰水扇,形成年龄为(87.09±2.31)~(102.4±3.7)ka,进而获得背斜东段自晚更新世以来平均隆升速率的最大值为(2.78±0.28)~(3.28±0.28)mm/a。库木库里盆地整体的活动性很强,在构造上与其北边的柴达木盆地类似,都受控于阿尔金断裂南侧的NNE向的区域挤压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9. 大凉山断裂带南段滑动速率估计
魏占玉, 何宏林, 石峰, 徐岳仁, 毕丽思, 孙浩越
地震地质    2012, (2): 282-2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2.02.007
摘要1356)      PDF(pc) (12881KB)(970)    收藏
大凉山断裂带是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速率的估计不仅对评价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地壳运动和变形模型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还对大凉山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交际河断裂和布拖断裂的详细野外调查、典型构造地貌GPS精细测量以及断错地貌的时间约束,获得大凉山断裂带南段全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2.5~4.5mm/a,交际河断裂平均滑动速率略大于布拖断裂的滑动速率。对比滑动速率发现,大凉山断裂带南段与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西支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水平滑动速率相当,表明大凉山断裂带活动强度不低于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带,随着大凉山断裂带逐渐取代安宁河和则木河断裂在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的作用,大凉山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将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