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隐伏活断层探测中的精定位技术——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王银, 孟广魁, 柴炽章, 雷启云, 杜鹏,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5, 37 (1): 256-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20
摘要491)      PDF(pc) (5024KB)(652)    收藏

以银川盆地芦花台断裂为例, 探讨隐伏活动断层精定位技术。经浅层地震勘探查明, 芦花台断层总体走向NNE, 倾向SEE, 倾角73°~78°。根据取自钻孔的地层样品沉积年龄测定, 又将主断层分为南段和北段。芦花台隐伏断层南段中更新世活动, 而北段全新世活动。通过对浅层地震勘探断层上断点上延伸计算, 使其与钻探得到的断层上断点埋深相匹配。通过断层的精确定位, 得到了芦花台隐伏断层在浅表的几何分布、产状及活动性分段特征的认识。所得成果为石嘴山市城市辖区内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钻探揭示的黄河断裂北段活动性和滑动速率
雷启云, 柴炽章, 郑文俊, 杜鹏, 谢晓峰, 王银, 崔瑾,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4, 36 (2): 464-47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5
摘要558)      PDF(pc) (5772KB)(6230)    收藏
黄河断裂是银川盆地内展布最长、切割最深的一条深大断裂,也是银川盆地的东边界。由于其北段呈隐伏状,因此,该段的活动性和滑动速率长期未知,影响了对盆地演化和地震危险性的认识。文中选择具有石油地震勘探基础的陶乐镇为研究场点,以人工浅层地震勘探结果为依据,在黄河断裂北段布设了一排钻孔联合剖面,并对标志层进行年代测试,获得了断裂的活动时代和滑动速率。结果表明,黄河断裂北段在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有过活动,在(28.16±0.12)ka BP 以来的累积位移为0.96m,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为0.04mm/a,该值明显低于南段灵武断层(0.24mm/a);尽管向下切割了莫霍面,黄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强度和发震能力均要低于切割相对浅的贺兰山东麓断裂;黄河断裂可能在新生代之前已经强烈活动并深切莫霍面,新生代以来,银川盆地的构造活动迁移分解到以贺兰山东麓断裂为主的多条断裂之上,地壳双层伸展模型可解释银川盆地现今深浅部构造活动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3. 基于钻探的芦花台隐伏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雷启云, 柴炽章, 杜鹏, 王银, 孟广魁
地震地质    2011, 33 (3): 602-61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3.010
摘要1493)      PDF(pc) (1192KB)(1423)    收藏

芦花台断层是银川盆地内一条重要的隐伏构造。在浅层地震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和钻孔样品测试,获得了断层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晚第四纪累计位移和滑动速率等数据。结果表明: 芦花台隐伏断层北段和南段的活动性不同,南段为中更新世末活动断层,北段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在北段内,断层活动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强,在时间上表现为晚更新世活动强于全新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11, 33 (1): 45-5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1.005
摘要1584)      PDF(pc) (770KB)(1626)    收藏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 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 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依次类推,逐渐限定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同时,引入孔间标志层位坡降这一量化指标替代落差分析,并归纳出2个判据: 1)若两孔间主要标志层位坡降>0,且坡降由浅至深递增,表明断层位于两孔之间; 2)两孔间实施第3孔之后,若两孔间标志层位坡降相对之前及相邻区段显著增大,且随埋深递增,则为断层所在区段,而正常层位区段孔间标志层位坡降显著减小。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实现隐伏活断层的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0)
5. 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杜鹏, 柴炽章, 廖玉华, 宋方敏, 孟广魁, 雷启云, 王银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56-2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6
摘要2479)      PDF(pc) (4743KB)(1246)    收藏
贺兰山东麓断裂是银川地堑西侧的重要构造,控制着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其最新活动特征是评价未来银川市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断裂两侧1km范围内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在大石头沟两侧进行探槽研究,获得该段断裂在14ka以来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13.8ka、7.9ka和3.0ka,重复周期约为6ka和5ka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6. 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雷启云,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谢晓峰, 张学辉
地震地质    2008, 30 (1): 250-263.  
摘要2376)      PDF(pc) (10523KB)(1655)    收藏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18~8.30m(新渠梢)、5.01~6.50m(满春)和10.0~13.59m(板桥)。结合测年数据分析:新渠梢剖面断层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14mm/a;满春剖面断层也是全新世活动,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05mm/a;板桥剖面断层全新世不活动。综合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以银古路为界,目标区银川隐伏断层分南北2段:北段属全新世活动断层,且自北向南活动强度呈减弱趋势,南段属晚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北段活动强度显著大于南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隐伏活动断层的多层次综合探测——以银川隐伏活动断层为例
柴炽章, 孟广魁, 杜鹏, 王银, 刘保金, 沈卫华, 雷启云, 廖玉华, 赵成斌, 酆少英, 张学辉, 谢晓峰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36-546.  
摘要1595)      PDF(pc) (6211KB)(1518)    收藏
以银川活动断层试验探测为例,介绍了第四纪巨厚沉积区隐伏断层多手段、多层次探测的步骤与方法.在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银川市兴庆区新渠梢村为综合探测试验场.首先,分层次布施道间距10m、5m和1m的浅层人工地震勘探,由深至浅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逐步控制在可以布施浅钻勘探的程度.然后,实施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确定了断层的准确位置和倾角,获得了由钻探资料可分辨的断层上断点埋深8.3m的信息.最后,通过大型探槽开挖,查明了断层实际上断点埋深1.5m和5期古地震活动事件.结合地层年龄的初步测定,得出了银川隐伏断层主断层中-晚全新世活动的结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8)
8. 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的构造地震带及其地震活动性
孟广魁, 董卫国
地震地质    1994, 16 (2): 147-154.  
摘要1953)      PDF(pc) (1205KB)(1062)    收藏

根据活动断裂和近代地震震中分布,对宁夏内蒙古交界地区做了构造地震带的划分。研究了该区8个构造地震带1970年以来地震能量释放特征及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在指出该地区未来数年将处于地震活跃时段的基础上,对中强以上地震可能发生地点做了探讨,此项研究结果对地震预报有一定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