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基础稳定性的InSAR时序分析
马超, 屈春燕, 孟秀军
地震地质    2014, 36 (3): 749-76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3.016
摘要646)      PDF(pc) (7233KB)(418)    收藏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受矿区开采沉陷、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及城市地下水开采沉降等多种威胁,区域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为了评估干渠沿线基础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安全评价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豫北段为例,利用2009年全年共9期ENVISAT ASAR雷达数据,采用二通加外部DEM的D-InSAR数据处理算法和“相位累积式”干涉测量甄别大气影响,采用 “相邻重访周期式”干涉测量减小时间退相干影响,获得了沿线126km渠段、33个监测点在2009年8个时间段的时序差分形变相位图像;提取了不同时期采矿、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及沉降幅度信息;评价了区域活动构造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研究渠段全线有不均匀下沉,350d累积最小下沉量为-33mm,最大下沉量为-73mm。年下沉速率0.34~0.76m/a,年平均下沉速率0.53m/a。监测点下沉总体符合指数分布,平均相关系数R2=0.741 8。根据监测点下沉拟合曲线预测,调水干渠多数段落基础下沉趋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段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基础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活动、城市地表沉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础施工为次要影响,矿区开采沉陷对基础失稳未见直接相关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PS-InSAR技术在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微小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孟秀军, 屈春燕, 单新建, 马超, 徐小波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66-17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3
摘要813)      PDF(pc) (8438KB)(583)    收藏
D-InSAR技术可以测得地壳垂直形变精度达到mm级,但由于其受空间、时间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的限制,导致其在监测地壳长期缓慢形变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而PS-InSAR作为D-InSAR技术的创新,在克服时间失相干的同时还可以计算并消除大气影响,使得干涉处理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文中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甘谷地区为实验区,利用从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共14景ENVISAT ASAR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对该实验区地壳微小形变进行探测。研究结果得到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甘谷地区断裂带南北两盘的相对滑动速率约为5mm/a,点目标的形变速率和形变方向均与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左旋运动特征相符,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PS-InSAR技术在监测地壳微小形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