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高温高压条件下角闪岩脆-塑性转化实验研究
宋娟, 周永胜, 钟柯, 刘贵, 刘照星
地震地质    2015, 37 (1): 81-93.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5.07
摘要453)      PDF(pc) (10306KB)(343)    收藏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展了天然角闪岩样品的变形实验研究, 并且利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实验样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 研究了在不同的温压和应变速率条件下角闪石的变形机制。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升高, 样品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强化逐渐转化为屈服, 并且出现弱化, 样品强度显著降低, 随着围压增加, 样品强度增大, 随着应变速率降低, 样品强度降低, 压缩方向与样品面理斜交的实验样品强度显著降低。实验变形样品在500℃时, 角闪石表现为晶内破裂和碎裂变形, 其变形以脆性为主导;在600℃时, 样品中发育由角闪石残斑和碎裂基质构成的碎裂组构, 部分角闪石晶体出现了波状消光, 角闪石以碎裂变形为主, 局部具有塑性变形的特征;在700℃时, 样品以晶体扭折变形为主, 局部出现脱水和细粒微晶, 并且含有微破裂, 显示了样品以晶体扭折变形为主, 含有微破裂, 样品变形处于脆-塑性转换域;在800℃时, 样品中基本没有发现明显的脆性变形, 样品以动态重结晶作用为主, 角闪石出现脱水。因此, 在实验温压范围内, 在500℃→600℃→700℃→800℃条件下, 角闪石变形机制表现为脆性破裂→碎裂流动→晶体扭折→动态重结晶和脱水作用, 显示了角闪石经历了脆性—脆-塑转化—塑性变形的变形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丽江MS7.0地震余震深度揭示出的中地壳脆塑性转化特征
宋娟, 周永胜, 杨伟红
地震地质    2014, 36 (1): 186-19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4.02.015
摘要898)      PDF(pc) (2117KB)(752)    收藏
1996年丽江MS 7.0地震的余震深度分布明显具有时间依赖性,主震发生后短时间内余震震源深度较深,随着时间的延续,余震震源深度变得越来越浅。余震的这种深度分布受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控制,而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变化与地震前后断层的应变速率有关。由震后GPS地表变形数据得到的地表变形模型表明,震后地表变形主要来自地壳深部,震后滑动与地壳深部弹性松弛有关。根据鲜水河断层地表的滑动数据和按Marone’s(1991)给出的方程确定的震后滑动模型,估计的应变速率显示,主震发生后应变速率较高,随时间延续,应变速率逐渐下降。基于地壳P波速度结构和利用热流数据估计的丽江地区地壳温度,采用含水石英的塑性流变参数,估计了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深度随震后应变速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主震震源深度与余震深度分布下限与中地壳脆塑性转化带的深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由于断层的震后快速滑动致使断层带深部具有很高的应变速率,高应变速率引起断层脆塑性转化带深度下移,主震之后短时间内发生了较深的余震;随着震后时间的延续,断层逐渐进入蠕变阶段,断层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地壳应变速率逐渐降低,断层脆塑性转化带也逐渐恢复到间震期的深度,相应余震深度随之变化。因此,余震分布的深度变化是中地壳流变结构和脆塑性转化带深度变化的直接反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