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青藏高原北缘三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走滑活动
云龙, 杨晓平, 宋方敏, 王驹
地震地质    2016, 38 (2): 434-44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6.02.016
摘要720)      PDF(pc) (8321KB)(331)    收藏

通过对三危山断裂沿线微地貌的实地调查,发现山前主要分布2期冲洪积扇,多呈上叠式排布。对比区域冲洪积扇的分布和形成年龄,结合文中的光释光测年(OSL)结果,认为三危山山前老冲洪积扇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发育于冲洪积扇上的纹沟、断裂通过的山脊被同步左旋位错,最大和最小位错量分别为5.5m和1.7m,但大多分布在3.0~4.5m之间。结合光释光测年(OSL)结果,得出三危山断裂在距今1.4万a和2.0万a以来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0.33±0.04)mm/a和(0.28±0.03)mm/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从1786年磨西地震看地震地表破裂带在不同地貌区的保存
陈桂华, 闵伟, 宋方敏, 焦德成, 许洪泰
地震地质    2011, 33 (4): 804-81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4.006
摘要1490)      PDF(pc) (1913KB)(2532)    收藏

地震地表破裂是活动断裂填图的重要内容之一,晚第四纪地貌是保存地震地表破裂等活动断裂最新变形的基本载体,利用不同地貌全面获取断裂的活动信息非常重要。通过对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进行野外填图、探槽开挖等调查,讨论了1786年磨西地震地表破裂在青藏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和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和强剥蚀地貌区的保存特征。地震裂缝和断错等微地貌在高原冰川、冰缘地貌区记录保存完整。高原边缘的流水堆积具有强侵蚀和快速堆积等不稳定性,在探槽中可以获得不完整的地震地表破裂记录。而强剥蚀区缺少记录地震地表破裂的最新堆积地貌,只能依靠与地震动和断裂破裂具有间接关系的古滑坡等推测地震影响区和地表破裂范围。结合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几何结构和构造环境认为,鲜水河断裂带康定—田湾段是1786年地震的发震构造,该地震破裂长度约80km。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日本宫崎县石卷平原海啸堆积物调查
何宏林, 冉勇康, 宋方敏, 陈立春, 陈杰
地震地质    2011, 33 (2): 472-47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1.02.020
摘要1563)      PDF(pc) (963KB)(1405)    收藏

2007年4月,为执行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课题 "中国沿海地区古海啸的定量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访问了日本,并对日本东北地区宫崎县石卷海岸平原的海啸堆积物做了概略性的调查。2011年3月11日,该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使人们对该地区过去的海啸历史有一个概略认识,并了解海啸堆积物的调查方法,对这次调查作一简要报道。这次调查揭示出3次海啸事件,最新一次发生在公元915年十和田火山喷发之前,对应于公元869年的贞观大海啸。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杜鹏, 柴炽章, 廖玉华, 宋方敏, 孟广魁, 雷启云, 王银
地震地质    2009, 31 (2): 256-264.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06
摘要2481)      PDF(pc) (4743KB)(1246)    收藏
贺兰山东麓断裂是银川地堑西侧的重要构造,控制着银川地堑的西侧边界,其最新活动特征是评价未来银川市地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文中在贺兰山东麓断裂南段套门沟—榆树沟段断裂两侧1km范围内1:10000地质填图的基础上,选择在大石头沟两侧进行探槽研究,获得该段断裂在14ka以来共发生了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距今13.8ka、7.9ka和3.0ka,重复周期约为6ka和5ka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5.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的地质地貌证据
杨晓平, 冯希杰, 戈天勇, 宋方敏, 师亚芹, 刘玉法
地震地质    2008, 30 (3): 644-657.  
摘要2501)      PDF(pc) (2007KB)(4603)    收藏

以龙门山断裂带北段中的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沿线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在青川断裂沿线的土关铺、大安,茶坝-林庵寺断裂上的薛家沟、胡家坝等地,对断裂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地貌制图。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所在地区的河流一般发育5级阶地,T1阶地拔河高度3~5m,为全新世堆积阶地。T2阶地拔河高度10m左右,为晚更新世基座阶地。T3阶地拔河高度一般为30~35m,为晚更新世早期形成的基座阶地。T4阶地拔河高度60~70m,残留的阶地砾石层中花岗岩、砂岩砾石已经被强风化,只保留砾石的形态。T5阶地拔河高度为90m左右,阶地堆积物被剥蚀殆尽。青川断裂、茶坝-林庵寺断裂在河流的T4和T5阶地上形成宽30~180m的断层槽地,深度达8~20m,T4阶地砾石层底面落差达10~15m。T3阶地上不发育断层槽地,或断层两盘的T3阶地拔河高度一致,一些地段断层被T3阶地砾石层覆盖。因此认为,这两条断裂在T3阶地形成之前,T4阶地形成之后有过强烈的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9)
6. 安徽南陵NW向第四纪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尹功明, 陈献程, 宋方敏, 邓志辉, 周本刚, 刘静伟
地震地质    2008, 30 (1): 333-338.  
摘要1846)      PDF(pc) (13812KB)(894)    收藏
在中国东部地区,很难见到错动第四纪地层的断层剖面。在安徽省南陵县南陵至繁昌公路西侧,离南陵县城约2km处(30°55′456″N;118°17′774″E),见到南陵断层错动第四纪地层的剖面,此断裂在卫星影像上有所显示,但是,仅局限于南陵盆地南侧,其西北端终止于小丹阳-方山断裂,长度只有20km,走向NW,断面倾向SW。剖面中,断层由2条小断层组成,至少显示2期活动,第1期在中更新世之前,可能在早更新世;第2期则在中更新世或以后。最新活动为逆冲性质,逆冲位错量有40cm。此剖面显示在中国东部地区NW向断层虽然规模小但活动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新构造和断裂活动特征
宋方敏, 邓志辉, 马晓静, 祖金华, 楚全芝, 尹功明, 周庆
地震地质    2008, 30 (1): 99-110.  
摘要1798)      PDF(pc) (29277KB)(570)    收藏
根据地面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成果,分析了长江谷地安庆—马鞍山段的新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特征。资料表明,该段谷地及其两侧新构造时期总体以弱的间歇性隆升运动为主,其中无为、安庆一带受NE,NNE向断裂活动的影响,古近纪—新近纪有较强烈的垂直差异运动,并一直持续到早、中更新世。谷地及其两侧基岩中发育NE—NNE向与NW向2组断裂,前者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后者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中控制新生代盆地发育且规模较大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而发育在前新生界内部且规模较小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前第四纪。谷地中第四系厚度为10~50m,主要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等厚线总体分布平稳,为正常的河谷堆积。沿谷地及其两侧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仅发生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585年巢湖南5(3/4)级地震,另有1次5(1/4)级地震、2次4(3/4)级地震,1970年有仪器记载以来,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ML3.7。这些特征有利于该段谷地的地壳稳定性评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8. 1125年兰州7级地震地表破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葛伟鹏, 程建武, 苏鹤军, 陆斌, 何文贵
地震地质    2007, 29 (4): 834-844.  
摘要2666)      PDF(pc) (25851KB)(645)    收藏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体前缘断裂活动性质及速率
宋方敏, 闵伟,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7, 29 (2): 272-281.  
摘要1842)      PDF(pc) (4028KB)(921)    收藏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由多排NEE—EW向的褶皱-逆断裂带组成。文中介绍了皮羌—巴楚磷矿以西3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断裂的活动性质及速率。新获资料表明,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皆由多条断裂构成,都具典型的逆断层性质。其中最新活动断裂位于褶皱-逆断裂带的最前缘,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全新世。它们切割冲沟T0、T1、T2、T3阶地堆积,形成不同高度的断层陡坎。根据陡坎剖面测量和年龄样品测试,求得T0面形成以来断裂的垂直位移量、位移速率、地壳缩短量和缩短速率分别是0.9~1.1m、0.53~0.65mm/a、1.93~2.56m和1.14~1.52mm/a;T1面形成以来分别是1.4~1.8m、0.36~0.46mm/a、3.00~3.86m和0.77~0.99mm/a;T2面形成以来分别是2.1~3m、0.31~0.45mm/a、4.50~6.98m和0.67~1.04mm/a;T3面形成以来分别是3.4~4.2m、0.28~0.35mm/a、7.29~9.22m和0.61~0.77mm/a。根据T0面形成以来的缩短量和缩短速率,计算柯坪塔格推覆体约1.7ka以来总的地壳缩短量是9.65~12.80m,缩短速率5.68~7.53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几何结构及其新活动
宋方敏, 袁道阳, 陈桂华, 程建武, 张兰凤, 何文贵, 葛伟鹏, 苏鹤军, 陆斌
地震地质    2006, 28 (4): 547-560.  
摘要1837)      PDF(pc) (6043KB)(1153)    收藏
甘肃马衔山北缘断裂在大地构造上属昆仑-祁连-秦岭加里东-华力西造山系,其西北段位于兰州中生代盆地内部.通过对该段的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弄清了其几何结构,获取了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和年龄证据.结果表明,该段断裂由咸水沟-马泉沟、新城沟和青石咀3小段构成,其中咸水沟-马泉沟小段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新城沟和青石咀两小段晚更新世以来未见活动.全新世晚期以来,咸水沟-马泉沟小段的左旋位移量5~8m,位移速率0.5~1.7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闵伟, 宋方敏,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34-244.  
摘要1996)      PDF(pc) (4886KB)(1110)    收藏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柯坪塔格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
宋方敏, 闵伟, 韩竹军,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6, 28 (2): 224-233.  
摘要1608)      PDF(pc) (2830KB)(1214)    收藏
柯坪塔格推覆体位于天山西南麓。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天山晚古生代褶皱和断裂构造重新复活隆起,并向南北两侧推挤,在前陆盆地中渐进式地形成多排褶皱-逆断裂带。文中讨论了皮羌近SN向断裂带以西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推覆体的新生代变形为波浪式差异性隆起。从天山南侧到塔里木盆地方向,构成推覆体的各排褶皱-逆断裂带的形成顺序有先后之分,早期形成的靠近天山,晚期形成的靠近塔里木盆地,反映推覆体在形成过程中由北向南的扩展,其扩展距离最大约76km。除此之外,各排褶皱-逆断裂带前缘都由多条断裂组成,它们与褶皱伴生,具有不同的形成和新活动时代。早期形成的断裂靠近山地一侧,晚期形成的断裂靠近盆地一侧,反映褶皱-逆断裂带单排前缘断裂也具有由北向南扩展的性质,其扩展距离为100~500m。最后,对推覆体扩展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13. 西南天山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地壳缩短分析
杨晓平, 冉勇康, 宋方敏, 徐锡伟, 程建武, 闵伟, 韩竹军,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6, 28 (2): 194-204.  
摘要1767)      PDF(pc) (3563KB)(1528)    收藏
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带是西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由5~6排近平行的弧形褶皱带组成,出露地层为寒武系-第四系。背斜形态多为复式箱状背斜和不对称的斜歪背斜,分别与断层弯曲背斜和断层扩展背斜的几何形态一致。地震勘探资料显示,各褶皱带前缘活动逆断裂在深部归并于统一的、由寒武系中的石膏层组成的滑脱面。滑脱面深度具有南浅北深、东浅西深的特点,皮羌断裂西侧滑脱面深度约为9km,东侧滑脱面深度为5km。在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中部的皮羌断裂东西两侧各5km和8km的位置,以断层弯曲褶皱和断层扩展褶皱构造模型为指导,用线长平衡的方法完成了2条长度分别为78km和73km的平衡地质剖面,恢复到变形前的形态后计算出这2条剖面上的地壳缩短量分别为40km和45km,缩短率为33%和37%。由于对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开始形成时间的证据较少,所以要计算长期的缩短速率是比较困难的。对比天山南麓库车活动逆断裂-褶皱带的形成时代,以及柯坪逆冲推覆构造与印干断裂的关系,认为柯坪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第四纪早期的西域砾岩沉积阶段,按距今2.5Ma计算,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的地壳缩短速率是15.4~17.3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14. 南天山地区巴楚-伽师地震(MS6.8)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徐锡伟, 张先康, 冉勇康, 崔效锋, 马文涛, 沈军, 杨晓平, 韩竹军, 宋方敏,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6, 28 (2): 161-178.  
摘要2469)      PDF(pc) (5675KB)(3531)    收藏
新生代期间强烈而持久的再生造山作用,在天山地区形成了大量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引起地壳强烈缩短,穿插有NW向“类转换断层”,显示出天山地区近NS向不均匀的构造挤压作用;区域上地震构造主要为近EW向逆断裂-褶皱带或盲逆断层,其次为NW向“类转换断层”。巴楚-伽师地震区位于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以南,NE向跨越极震区、长约50km的深地震反射探测表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推测为NW向隐伏“类转换断层”,2003年巴楚-伽师地震(MS6.8)的发震构造为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系南缘尚未出露地表的近EW向盲逆断层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山东安丘-莒县断裂小店子—茅埠段新活动及其定量研究
宋方敏, 杨晓平, 何宏林, 李传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5, 27 (2): 200-211.  
摘要2802)      PDF(pc) (4119KB)(2413)    收藏
小店子—茅埠段是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组成部分,北起莒县小店子东北,南至莒县茅埠以南,总体走向10°~20°,倾向NW或SE,倾角60°以上,长约30km。可细分为5小段,从北到南依次是小店子—齐家庄、源河、库山—西莲池、青峰岭和三庄—宅科小段。各小段之间为左阶或右阶斜列,平面上呈向北收敛、向南撒开的帚状。断裂在卫片和航片上都显示出清楚的线性影像,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基岩陡坎。根据野外所获得的天然和探槽剖面以及年龄样品测试结果,确定其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活动性质是以右旋走滑为主兼挤压逆断。距今约70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64~73m,位移速率0.91~1.04mm/a。距今约12ka以来,断裂的右旋位移量5.5~7.8m,位移速率0.46~0.65mm/a;垂直位移量2~3.8m,位移速率0.17~0.32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郯庐断裂带莒县胡家孟晏地震破裂带的发现
何宏林, 宋方敏, 李传友, 杨晓平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30-637.  
摘要2420)      PDF(pc) (5673KB)(930)    收藏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主要的一条活动断裂带。在该断裂带中部,沂沭断裂东地堑的潍坊—嘉山段中发育了1条长360km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带(F5),在该全新世断裂带的北段和中段分别发生了公元70年的安丘地震和公元1668年的郯城地震。2003年底我们考察沭河断裂带时,在莒县境内发现了1条长约7km的地震破裂带,作为活动断层应该归属于F5断裂带,但其是一条独立的地震破裂段还是归属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破裂带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如此,探槽揭示出的上覆未经破坏的地层的14C年代表明,该破裂带在(2140±190)aBP以来没有过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其作为1条独立破裂段的可能性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17. 右江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及位移速率
宋方敏, 李传友, 陈献程,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4, 26 (4): 611-621.  
摘要1697)      PDF(pc) (6517KB)(912)    收藏
右江断裂带地处桂西断块区,有记载以来沿带曾发生4.0~5.0级地震15次,属中强地震带。笔者在室内卫片、航片、大比例尺地形图解译和分析的基础上,经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断裂带晚更新世活动的若干地质地貌证据,实测了断裂的左旋位移数据。文中介绍了有关证据,并根据年龄数据,计算了断裂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断裂带在平面上分3大段,即百色以西段、百色—思林段、思林—坛洛段,各大段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小段。断裂断错了距今(3.28±0.25)×104a~(10.16±0.79)×104a的阶地堆积物和残坡积物,控制着百色—田东晚第四纪盆地的发育,地貌上形成断层谷和槽地、断层崖和陡坎,横穿断裂的水系发生同步左旋位移,其活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张性差异运动。晚更新世不同时段以来断裂的水平位移速率为1.47~1.98mm/a,中更新世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为0.74~0.76mm/a,晚更新世以来为0.1~0.35mm/a。该断裂的位移速率明显低于其西的川滇断块内部断裂,更低于川滇断块周边断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6)
18. 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李传友, 宋方敏, 冉勇康
地震地质    2004, 26 (2): 248-258.  
摘要1854)      PDF(pc) (3319KB)(1329)    收藏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所采集的各条断裂之上的覆盖物或断层带物质的热释光(TL)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样品年龄,对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分析,认为 :后山断裂在第四纪早 -中期曾有过活动,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中央断裂早更新世或前第四纪是活动的;前山断裂在白龙江以北变成一些小的、零星分布的断裂,它们在第四纪早期以前有过活动。而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西南段晚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造成龙门山断裂带不同段落新活动时代不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所导致的活动地块边界的变化。龙门山断裂带的北段现在已不构成活动块体的边界,加之岷山隆起对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屏障作用,使得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活动减弱。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南段和岷山隆起构造带共同成为块体持续挤压作用的东界。这为研究青藏高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2)
19. 珠江三角洲部分断裂晚第四纪垂直位移速率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黄日恒, 赵红梅
地震地质    2003, 25 (2): 203-210.  
摘要1765)      PDF(pc) (2619KB)(877)    收藏
珠江三角洲地区断裂比较发育,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方式皆具有垂直差异运动特征,且大多数都呈隐伏状态。文中在对三角洲发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已有钻孔资料,沿断裂两侧寻找位置相互靠近、且能揭露出时代和堆积环境相同的地层层位的一对或多对钻孔进行对比。根据断裂两侧相同层位现今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确定它们沉积以来的垂直位移量,再根据该层位的测年数据计算断裂的垂直位移速率。共计算了5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位移速率值为0.14~0.47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20. 川滇菱形块体顺时针转动的构造学与古地磁学证据
徐锡伟, 程国良, 于贵华, 宋方敏, 向宏发, 张兰凤, Hagai Ron, 王洋龙, 闻学泽
地震地质    2003, 25 (1): 61-70.  
摘要2005)      PDF(pc) (2708KB)(1316)    收藏
川滇菱形块体内部受NE向丽江-小金河断裂的切割,可进一步划分为川西北次级块体和滇中次级块体等南北2个部分;各次级块体东边界断裂有规律地左旋滑动、西边界断裂的右旋滑动及其滑动速率值的差异,反映出新生代时期各次级块体作向SE的水平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其中,川西北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度1.4°/Ma;滇中次级块体SE向的水平滑移速率3.5mm/a,顺时针转动角速度约1.5°/Ma.在滇中次级块体内部姚安、大姚、永仁、昆明北马街等地采集到约90个古新世地层的定向样品,通过交变退磁和热退磁获得了它们各自的剩磁矢量(实验磁偏角和磁倾角),由实测磁偏角与期望磁偏角相比可知川滇地区滇中次级块体中新世早期以来的顺时针转动累积量可达30°~48°.次级块体的整体转动与块边活动断裂的左旋滑动符合左旋走滑断裂作用区块体作顺时针转动的运动学模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福州盆地活动断裂的探槽研究
闵伟, 朱金芳, 冉勇康, 宋方敏, 杨晓平, 黄宗林
地震地质    2002, 24 (4): 514-523.  
摘要1862)      PDF(pc) (4119KB)(758)    收藏
在前人对福州盆地及其周缘活动断裂1/1万填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室内航卫片判读、野外详细调查等方法,经过详细论证,在福州盆地及周缘6条活动断裂上选择了11个认为可能是断层通过的位置,进行了探槽开挖.大部分探槽只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有些探槽在开挖深度内既没有揭露到基岩,在第四系中也没有揭露到断层.对于没有揭露到断层的探槽,认为断层没有错断开挖深度内的第四纪地层,以探槽最底部的地层年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有些探槽揭露到了基岩中的断层,这些断层向上没有错断第四系,就以上覆第四系底部的时代作为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上限.只有在沿桐口-洪山桥断裂开挖的探槽中,揭露出2条断层,它们向上都错断了相同层位的第四纪地层,并被更新的第四系所覆盖.根据测年结果,这些断裂不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其中,闽侯-南屿断裂可能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其它断裂晚更新世以来都已不活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22. 四川大凉山断裂带古地震研究初步结果
宋方敏, 李如成, 徐锡伟
地震地质    2002, 24 (1): 27-34.  
摘要1661)      PDF(pc) (2299KB)(1339)    收藏
沿四川大凉山断裂带的4条次级断裂开挖了4个探槽,共揭露出9次古地震事件.根据探槽中年龄样品的测试结果,分析了各次事件的距今年龄及其重复间隔.其中,有 3个探槽共揭露出4次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9次古地震的垂直位移量在0.5~1.5m之间,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历史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量进行对比,估计它们的震级都在7级以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
23. 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左旋走滑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何宏林, 池田安隆, 宋方敏, 董兴权
地震地质    2002, 24 (1): 14-26.  
摘要2221)      PDF(pc) (9671KB)(1036)    收藏
位于中国西南的小江(Xiaojiang)断裂带作为康定(Kangding)断裂带的南段,在青藏块体向SE方向挤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断错地貌以及这些断错地貌14C年代或热释光年代,推算了小江断裂带第四纪晚期的左旋走滑速率.小江断裂带可以分为3段,其中段由平行的两条断层组成.西支断层和东支断层的左旋走滑速率分别为7.0~9.0mm/yr和6.0~7.5mm/yr.简单相加,就可以推算出小江(Xiaojiang)断裂带总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3.0~16.5mm/yr,与康定断裂带北段的鲜水河(Xianshuihe)断层的走滑速率大致相当,约等于康定(Kangding)断裂带中段的安宁河(Anninghe)断层及则木河(Zemuhe)断层的两倍.这个结果可能暗示了在康定断裂带中段,可能存在着其他断层以解消另外一半的滑动速率.最有可能的断层是位于康定断裂带中段以东几十公里的普雄河-布拖(Puxionghe-Butuo)断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2)
24.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
宋方敏, 汪一鹏, 李传友, 陈伟光, 赵红梅
地震地质    2001, 23 (4): 521-526.  
摘要1316)      PDF(pc) (1868KB)(988)    收藏
野外工作期间,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晚更新世时期是活动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25. 四川则木河断裂带微断层地貌的地形测量和走滑速率的估算(英文)
何宏林, 宋方敏, 李传友
地震地质    1999, 21 (4): 361-369.  
摘要1337)      PDF(pc) (3914KB)(1096)    收藏
则木河断裂带南北分别与安宁河断裂带和小江断裂带相接,自中更新世复活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并成为一条重要的地震断层。据TL和ESR 测年分析,则木河谷地广泛存在的最低一级冲积扇为10000 ~15000 年以来形成。切割这些冲积扇的冲沟被则木河断裂带错断,其发生时间与冲积扇相当或者更新,平均位移值测量为86m.据此计算,则木河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为5.8 ~8.6mm/a.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错断晚更新世以来地层的证据
杨晓平, 蒋溥, 宋方敏, 梁小华, 陈献程, 邓忠文
地震地质    1999, 21 (4): 341-345.  
摘要1786)      PDF(pc) (1505KB)(1432)    收藏
在野外实地考察基础上,研究人工开挖剖面并使用现代测年技术后,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和中央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强烈的活动。可以分辩出龙门山前山断裂南段大川-双石断裂错断距今5.74 万a 以来的冲积层,垂直位移1.74m;中央断裂南段五龙断裂在错断距今9 万a 左右的冲洪积地层后,被距今约7.85 万a 的坡积层覆盖,剖面上地层的垂直位移为0.73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走滑断裂带中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初探
宋方敏, 俞维贤
地震地质    1998, 20 (4): 343-348.  
摘要1358)      PDF(pc) (1729KB)(985)    收藏
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片立体镜下解译发现,小江断裂带北段蒙姑和东支大营盘两个挤压阶区内部发育有剪切构造,它们在地表主要表现为断裂槽地、断层陡坎、地裂缝等。挤压阶区内部剪切构造和拉张阶区内部剪切构造一样,是阶区形成后,随着走滑断裂的进一步活动而形成的新生性构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
28. 相对蠕滑速率与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估计——以小江断裂带为例
沈军, 汪一鹏, 宋方敏, 李莹甄
地震地质    1998, 20 (4): 328-331.  
摘要1471)      PDF(pc) (822KB)(788)    收藏
将特征地震之间的次级地震产生的位移看作相对蠕滑速率,推导了相对蠕滑速率的估算公式,进而分析了次级地震对特征地震复发间隔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好地与古地震资料对比以得到可靠的特征地震重复间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小江断裂带中段盆地的发育阶段及其与区域构造运动的关系
宋方敏, 汪一鹏, 沈军, 曹忠权, 申旭辉, 俞维贤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11-217.  
摘要1581)      PDF(pc) (1857KB)(1037)    收藏
小江断裂带中段新生代发育的系列盆地,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始新世-渐新世、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全新世4个阶段,并根据发育持续性可分为继承性、阶段性、复活性、新生性4种类型。由大比例尺填图所获资料及前人成果,介绍了各阶段盆地的分布特征和成因机制,讨论了盆地发育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北东向断裂与断块结构
沈军, 汪一鹏, 宋方敏, 曹忠权, 申旭辉, 俞维贤, 侯学英, 李志祥
地震地质    1997, 19 (3): 203-210.  
摘要1804)      PDF(pc) (2309KB)(1318)    收藏
小江断裂带中段东西支断裂间存在的NE向断裂是在第三纪NE向断裂的基础上,于第四纪中晚期开始新的活动,并具有左旋走滑运动的特征,有些在全新世仍有活动。它们的活动从属于小江断裂带的整体左旋走滑运动,其运动幅度和速率比近SN向小江东西支断裂小得多,但是由于它们的运动,使主断裂产生弯曲或阶区,形成有利于应力和应变集中的障碍。夹于东西支断裂之间的断块被NE向断裂切割为多个次级菱形和梭形断块,这些断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对断裂分段和地震孕育过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