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河北邢台 MS7.2 地震发生后小地震持续不断, 为开展该地区的深部构造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文中基于河北省地震台网1991—2021年间的观测数据, 采用双差定位法获得了邢台及其邻区9 644次地震的精定位结果, 清晰地刻画出深部断裂的空间形态; 结合华北流动地震台阵2006—2008年的观测数据, 采用38 578个P波到时数据, 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走时层析成像结果。研究表明: 研究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存在较强的横向不均匀性, 新河断裂与元氏断裂之间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 中下地壳存在高速异常, 邢台地震位于高、 低速异常体交界处, 该位置具备积累大量应变能的介质条件, 易发生破裂, 释放应力; 邢台震区小地震密集带与高、 低速异常体东边界的总体展布趋势比较一致, 推测沿高、 低速体东边界展布的深、 浅部断裂已上下贯通, 速度异常体的边界位置同样也是速度变化相对强烈的部位, 易发生地震破裂; 综合多种地震、 地质调查成果, 揭示出邢台震区下方存在一条贯通整个地壳的深大断裂, 倾向SE, 上断点位于东汪附近, 邢台地震促使深浅部的先存断裂上下贯通。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预测研究中,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数值模拟方法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历了由二维到三维,由线性到非线性,由弹性到粘弹性,由单场到多场耦合分析的改进和发展。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复杂的物理过程,地震前的异常表现更是各种各样,但地震前的应变能量积累是地震发生的必要条件。地震预测分析必须首先考虑应变能量积累的状态。由于地球内部的难入性,直接测量震源深处的应力应变是很困难的事情,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地壳上地幔三维动力学模型,模拟岩层变形过程,是当前研究地壳能量转移、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