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简介
期刊荣誉
数据库收录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浏览
待发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宫会玲[Author]) AND 1[Journal]) AND year[Order])
AND
OR
NOT
文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摘要
分类号
DOI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河套地区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构造及地震危险性启示
董绍鹏, 张培震, 郑文俊, 余中元, 雷启云, 杨会丽, 刘进峰, 宫会玲
地震地质 2018, 40 (
6
): 1216-1239.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8.06.003
摘要
(
1120
)
HTML
PDF(pc)
(13833KB)(
292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鄂尔多斯西北缘的、狼山和河套盆地之间的狼山山前断裂是1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沿狼山山前断裂,从北向南开挖了3个古地震探槽,分别为东升村探槽(TC1)、青山镇探槽(TC2)和乌兰哈少探槽(TC3)。由TC1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D1、ED2、ED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6±1.3)ka BP、(9.6±2)ka BP和(19.7±4.2)ka BP;由TC2揭露的古地震事件EQ1的发震时间可以限定为(6.7±0.1)ka BP;由TC3限定的3次古地震事件(EW1、EW2、EW3)的发震时间可相应地限定为(2.3±0.4)ka BP、(6±1)ka BP和7ka之前。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确定狼山山前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古地震序列为2.3~2.43ka BP(E1)、4.41~3.06ka BP(E2)、6.71~6.8ka BP(E3)、7.6~9.81ka BP(E4)和(19.7±4.2)ka BP(E5)。虽然由于事件E5可能包含了多次古地震事件,导致晚更新世以来古地震漏记的可能性仍然无法剔除,但仍可认为狼山山前断裂在全新世期间的古地震历史应该是完整的,强震平均复发周期约为2 500a。与古地震事件E1、E3和E4相关的地震同震位移值明显较其他事件更大,表明这3次古地震事件可能是震级为7.5~8级甚至>8级的破裂断裂全段的古地震事件,而古地震事件E2可能是较小一点的、仅破裂部分断裂段的古地震事件。狼山山前断裂在乌兰哈少点自15ka BP以来的滑动速率应该大于但接近于0.66mm/a。狼山山前断裂的古地震研究结果显示,断裂现今是1条倾向于在地表破裂事件中全段破裂的不分段断裂。假设约2 500a的强震复发周期成立,则自最近1次强震事件以来的离逝时间接近或者已经超过了强震复发周期,狼山地区再发生强震事件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
汶川
M
S
8.0地震的地质科学考察数据库简介
李陈侠, 安艳芬, 于贵华, 徐锡伟, 陈桂华, 王世元, 宫会玲, 杨虎, 郭婷婷, 张兰凤
地震地质 2008, 30 (
3
): 804-810.
摘要
(
3025
)
PDF(pc)
(918KB)(
3005
)
可视化
收藏
汶川
M
S
8.0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存储了大量的野外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观测点、地表破裂带、震区第四纪断层的展布及其活动性地质观测点、古地震探槽、断错地貌测量等数据,以及搜集来的地层数据、汶川地震及其余震、重新定位余震、历史强震等数据。文中利用ArcGis将这些野外数据进行了录入、编辑、分析和制图输出,初步构建了一个包含基础地震地质信息的汶川地震科学考察数据库,实现了数据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的综合管理,可根据需要对相关专题的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处理,并绘制了汶川地震构造图及地表破裂分布图,为灾后重建避让带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构建汶川地震地理信息系统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3.
汶川
M
S
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冉勇康, 陈立春, 陈桂华, 尹金辉, 陈杰, 宫会玲, 史翔, 李陈侠
地震地质 2008, 30 (
3
): 630-643.
摘要
(
2095
)
PDF(pc)
(3930KB)(
1398
)
可视化
收藏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
M
S
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
M
S
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4.
基于DEM的阶地分析方法——以安宁河断裂紫马跨地区为例
宫会玲, 冉勇康,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8, 30 (
1
): 339-348.
摘要
(
1697
)
PDF(pc)
(5758KB)(
1534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阶地是一种最普遍的包含构造信息的地貌现象。阶地的确定与划分对于构造运动的定量研究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virtuoNT提取DEM,结合地貌原理,利用DEM在ARCGIS平台上建立阶地分析的处理流程,并以四川省紫马跨地区为试验区进行了阶地划分与变形分析,得到了断裂次级冲沟阶地同步位错平均约(85.4±2)m的结果,与野外检验和变形实测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利用DEM的变形阶地面提取方法具有精度高和效率高、可视化效果全面直观等特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5.
安宁河断裂紫马跨一带晚第四纪地貌变形与断层位移速率
冉勇康, 程建武, 宫会玲, 陈立春
地震地质 2008, 30 (
1
): 86-98.
摘要
(
1944
)
PDF(pc)
(33256KB)(
703
)
可视化
收藏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左旋位移速率3.6~4.0mm/a,垂直位移速率约为1.1mm/a;距今约20ka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3.8~4.2mm/a,垂直位移速率最小为0.9mm/a。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的比例约为4:1。断层位移速率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古地震研究的丛集复发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断裂的活动强度存在强弱活动的交替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6.
乌鲁木齐西山断裂组与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古地震识别标志
冉勇康, 陈立春, 沈军, 李军, 宫会玲
地震地质 2007, 29 (
2
): 218-235.
摘要
(
1826
)
PDF(pc)
(9224KB)(
669
)
可视化
收藏
乌鲁木齐西山断裂层组展布于北天山山前断展褶皱系与博格达推覆构造系的转换部位,为盆地向S推覆的构造,由4~5条长度十几公里至近30km的断层组成,其滑脱面埋深约11km。通过地质地貌调查、探槽开挖,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分析,西山断裂组晚更新世中晚期有明显的活动。断层F
1
—F
3
最年轻的2次事件基本都被限制在距今(22.7±5.2)ka和40ka左右。而F
4
和西山断裂最年轻的事件被距今31.0ka和38.0ka的地层覆盖。这显示西山断裂组晚第四纪活动有分组和组合破裂的特征。断层F
4
和西山南缘断裂为一组,F
1
—F
3
为另一组。坎前堆积地层、断层与堆积地层的切错关系和不同间断面或标志地层在断层两侧的累积位差的突变,是识别地表破裂型逆断层古地震事件的重要标志。降低逆断层古地震识别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识别事件的标志需要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有多证据的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