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厚度及泊松比
贾丽华, 崇加军, 刘渊源, 倪四道, 戴瑾, 王帅
地震地质    2010, 32 (2): 260-26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0.02.009
摘要1789)      PDF(pc) (2423KB)(866)    收藏
文中利用辽宁省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5个台站记录的远震P波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研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5~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1~36km之间,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从北向南由31km增至35km。松辽构造盆地地壳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31km。辽西褶隆带与东部褶隆带的地壳厚度均比哈尔滨构造盆地厚约2~4km。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2. 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陕西地震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
刘春, 崇加军, 倪四道, 李少睿
地震地质    2009, 31 (2): 313-320.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09.02.012
摘要2848)      PDF(pc) (1909KB)(3076)    收藏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泊松比较高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要高于较低的区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