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李君, 王勤彩, 崔子健, 张佩, 周琳, 周辉
地震地质    2019, 41 (6): 1395-1412.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6.006
摘要570)   HTML    PDF(pc) (14964KB)(475)    收藏
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强震机理、孕震环境、构造变形及地震应力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2009年1月—2018年5月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CAP反演方法求得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及邻区234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收集了该区域85个全球矩心矩张量解。在此基础上,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获得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通过分析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川滇地块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大凉山断裂、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上的地震断层类型为左旋走滑型,马边-盐津断裂、峨边-烟峰断裂及昭通-莲峰断裂带的东段为逆冲和逆冲兼走滑型;2)沿川滇块体东边界的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由北向南,主压应力水平方向由NWW向逐渐转为NW向,顺时针旋转约50°,主压应力轴与东边界断裂走向之间的夹角基本保持不变,这可能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带的断层摩擦系数较为稳定有关;3)大凉山断裂中南段、昭通-莲峰断裂带西南段的地震可能受到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控制,川滇块体的SE向运动通过大凉山断裂、则木河断裂部分传递到昭通-莲峰断裂的西南段,这种物质SE向移动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有可能延续到威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2017年8月九寨沟M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构造应力场特征
李君, 王勤彩, 崔子健, 刘庚, 周琳, 路珍, 周辉
地震地质    2019, 41 (1): 58-71.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1.004
摘要609)   HTML    PDF(pc) (5579KB)(469)    收藏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7.0地震,截至2017年10月15日共发生M1.0以上地震2099次。文中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九寨沟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获得了1565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获得了24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滑动拟合方法反演了此次九寨沟M7.0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并结合前人对该区域地震地质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九寨沟M7.0地震的发震断层结构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九寨沟M7.0地震序列震中沿NW-SE向呈条带状分布,长轴约35km,短轴约8km,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深度2~25km范围内,且沿断层走向由NW向SE逐渐变深,震源断层倾角较高,倾向SW,沿整个断层倾角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九寨沟M7.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I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为152°、71°和-11°,节面Ⅱ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为246°、80°和-161°,主震为纯走滑型地震,矩心深度约5km,余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绝大多数为走滑型,与主震震源机制解性质基本一致;3)震源区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倾角接近水平,主压应力方向近EW向,主张应力近SN向,九寨沟地震是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走滑运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