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大型滑坡群的关系研究:以金沙江拿荣—绒学段为例
常昊, 常祖峰, 刘昌伟
地震地质    2021, 43 (6): 1435-145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6.006
摘要1013)   HTML26)    PDF(pc) (19495KB)(410)    收藏

文中从活动构造和灾害地质的角度调查并研究了金沙江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 并着重分析大型滑坡与金沙江断裂带活动的关系。金沙江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宏大且长期活动的缝合线构造, 是一条具有挤压性质的超岩石圈断裂带, 上新世以来表现为右旋走滑运动, 在曾大同、 徐龙、 尼中、 里甫-日雨、 郎中和古学沿线断层地貌清晰。 地质调查和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 这些断裂断错了晚更新世—全新世堆积, 在晚第四纪具有明显的活动迹象。研究区滑坡具有发生频率高、 规模大、 破坏性严重的特点。拿荣—绒学38km的沿江区段内在金沙江两岸共发育20余个特大型及大型滑坡, 体积一般>1×107m3, 有的>1×108m3, 且几乎所有滑坡均位于活动断裂上及两侧1km范围内。这些大型滑坡群的发生与金沙江断裂带的长期活动、 演化历史和复杂结构等有密切关系, 它不仅使岩体结构变得支离破碎, 且持续的活断层作用成为滑坡发生的主要原因。紧密相邻的断裂间、 断裂交会的锐角区、 断裂右向转弯部位和主断裂与横向断裂交会区等特殊构造部位, 为构造应力易于集中、 有利于特大型滑坡发生的关键部位。活动断裂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仅表现在大地震过程中, 在非地震作用的自然状态下同样能导致大型滑坡密集发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维西-乔后断裂全新世活动与古地震
常祖峰, 常昊, 李鉴林, 毛泽斌, 臧阳
地震地质    2021, 43 (4): 881-898.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4.009
摘要975)   HTML49)    PDF(pc) (18555KB)(526)    收藏

维西-乔后断裂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西边界, 晚第四纪活动迹象明显, 是红河活动断裂带的北延部分, 因此加强其活动性研究对深入认识滇西北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和川滇块体边界构造变形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文中依据1︰5万活动断裂填图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 重点介绍了马头水、 石岩、 玉狮场等探槽揭示出的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和沿线古地震事件, 结果表明, 玉狮场-平坡段为全新世活动段并存在多次古地震事件。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的3条断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洪积扇堆积, 断错的最新地层的年代为(638±40)a BP和(1 335±23)a BP。 石岩探槽西段揭露的3条断层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4 383±60)a BP、 (4 337±52)a BP和(4 274±70)a BP; 探槽东段同样揭示发育了3条断层, 主断层下盘断错的最新地层的14C年代为(9 049±30)a BP, 上盘断错的2套断塞塘堆积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473±41)a BP和(133±79)a BP。 玉狮场探槽揭示出发育了5条活动断层, 其中F1与F2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和黑色泥炭质土, 前者的14C测年结果为(1 490±30)a BP, 后者的14C测年结果分别为(1 390±30)a BP和(1 190±30)a BP; F3与F4断错灰白色含砾黏土、 黑色泥炭质土及上部褐黄色含砂黏土, 褐黄色含砂黏土的OSL年龄为(0.6±0.2)ka; F5断层断错的黏土层的14C年龄为(1 490±30)a。 盖场探槽揭示出地震楔、 软沉积构造变形和砂脉等古地震现象, 垂直错距35cm, 估计此次地震事件的时间约为28 000a BP, 震级达7级。 玉狮场探槽揭示了2次地震事件, 第1次事件的时间为(1 490±30)~(1 390±30)a BP; 第2次事件的时间约为距今600a, 推测震级达7级。 马头水探槽揭示出垂直错距约1m的地震事件, 发生时间约为600a BP, 据地震破裂带的长度、 宽度、 陡坎高度、 位错量并结合宜良M≥7地震和缅甸东吁7.3级地震的经验, 认为此次地震的震级≥7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缅交界苏典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及意义
常祖峰, 常昊, 毛泽斌, 罗林, 王琦
地震地质    2021, 43 (3): 559-575.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21.03.006
摘要709)   HTML    PDF(pc) (13466KB)(223)    收藏
苏典断裂呈近SN向延伸, 跨越中缅边境, 长约100km, 历史上沿断裂多有地震发生。 但受交通、 气候等因素制约, 长期以来有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几乎没有研究。 据野外地质地貌调查、 探槽和年代学测试结果, 文中对此断裂的晚第四纪运动特征、 最新活动时代进行分析。 苏典断裂的新构造活动明显, 沿断裂发育有苏典、 勐典、 黄草坝、 陇中等串珠状第四纪盆地, 南段户勐一带有多个沸泉和气泉呈线状分布, 断裂对腊马河、 盏达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清晰的断层陡坎、 平直的线性山脊和断层谷地等地貌。 左家坡探槽揭示出3条断层, 断错了几乎所有的河流相、 洪积相砾石层、 砂土层和黏土层等堆积物, 地层错距明显, 部分层位被截切。 在探槽内共获得11个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数据, 年龄结果为(7 680±30)~(350±30)a, 充分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有明显活动。 晚第四纪苏典断裂表现出右旋走滑运动。 勐弄茶厂一带沿断裂发育的3条冲沟发生明显的同步右旋位错, 位错量分别为40m、 42m和45m。 苏典一带勐嘎河被断裂右旋位错1 050~1 100m。 苏典北1.7km处一洪积扇被右旋位错18~22m。 缅甸撒当盆地内一河流被断裂右旋位错约380m并形成发卡型地貌。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影响,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外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印支块体发生S向逃逸, 滇西地区成为青藏高原向S挤出最强烈的部位, 在印支块体S向运动过程中, 近SN向苏典等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起着调节、 吸纳块体应变的作用。 在NNE构造应力场作用下, 近SN向右旋走滑的苏典断裂与NE向左旋走滑的大盈江断裂的交会部位是构造应力易于集中的关键部位, 该区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地震危险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景谷M6.6地震震中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
毛泽斌, 常祖峰, 李鉴林, 常昊, 赵晋民, 陈刚
地震地质    2019, 41 (4): 821-836.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9.04.002
摘要652)   HTML    PDF(pc) (10427KB)(176)    收藏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活动稀少的景谷地区,该地区的活动构造研究程度薄弱,制约了人们对该区地震危险性的认识,也造成了对发震构造认识的分歧。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构造地貌调查及探槽开挖,对震中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和益香-赵家村断裂的活动性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以下认识:1)近SN向的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南起于永平盆地东南缘的那丙一带,向N经迁东、田房,终止于田头北,全长约43km,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的运动性质。那拐探槽揭示出多条断层发育,断裂断错的最新地层为全新世地层,其14C年龄为(1 197±51)a和(1 900±35)a,充分表明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2)益香-赵家村断裂是无量山断裂带中规模较大的NE向断层,北端始自景谷盆地东南缘,向SW经过香盐、益香、岔河,至赵家村,全长约60km。在益香村处可见4条同步左旋位错的冲沟,位错量分别为340m、260m、240m和240m,显示该断裂是1条长期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益香探槽揭示该断裂断错了多套全新世地层,被断错地层的14C年龄分别为(2 296±56)a、(3 009±51)a和(4 924±45)a,另外2套被断错地层的OSL年龄为(1.8±0.1)ka和(8.6±0.5)ka,最新一次地震活动时间在(1.8±0.1)ka BP(OSL-Y01)-(378±48)a BP(CY-07)之间,同样表明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据余震分布情况并结合前人成果分析认为,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及5.8、5.9级强余震的发震构造为永平盆地东缘断裂,归属于无量山断裂带。其孕震机制为近SN向和NE向断裂交会的楔形区地应力闭锁积累,这与滇西南地区的孕震机制类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红石岩与甘家寨特大型地震崩滑体特征及其成因
常祖峰, 常昊, 杨盛用, 陈刚, 李鉴林
地震地质    2017, 39 (5): 1030-1047.   DOI: 10.3969/j.issn.0253-4967.2017.05.012
摘要591)   HTML    PDF(pc) (7111KB)(348)    收藏
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滑坡和崩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红石岩和甘家寨,二者体积均超过1 000×104m3。基于震后科考,对这2个崩滑体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位于凉山次级活动块体的前缘部位,地震活动频繁,平均6a就有1次5级以上地震发生。频繁而强烈的地震活动,对浅层岩体造成累积的破坏效应,极大地降低了斜坡的力学强度,这是红石岩、甘家寨等崩滑体发生的基础条件。红石岩特大型崩滑体,其形成与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峭的地形坡度、软弱地层和节理、裂隙的发育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其形成主要经历了3个过程:第1阶段,在强震动情况下,顺河节理、卸荷裂隙以及横河向节理进一步张裂、贯通,在垂向上分割出不同的块体;第2阶段,岩体沿层间节理进一步发展,切割垂直方向的块体,形成纵横立体交叉的岩石块体;第3阶段,前2个阶段形成的岩体失去稳定,向坡下倾倒、坍塌,并沿软弱地层滑面下滑、倾倒,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甘家寨特大型滑坡,则为大型凹坡中下部发生的风化层滑坡,其形成过程大致为:首先,在地震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四周土层向凹坡中轴的下部运动、聚集,因下部松散土层含水量和容重最大,其所遭受的地震惯性力最大,最先产生塑性破坏而挤压膨胀变形;第2阶段,因坡度较陡,随着斜坡下部挤压塑性变形区进一步扩大,在斜坡中部某个部位产生拉张区,当超过风化层抗拉强度时产生破坏,滑坡体顺势快速滑出。这2个特大型滑坡代表了鲁甸地震滑坡的2种主要类型,其成因及其形成机制对该地区的地震滑坡灾害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金沙江断裂带活动与大型滑坡群的关系研究 —以金沙江拿荣—绒学段为例
常昊 常祖峰 刘昌伟
地震地质   
录用日期: 2021-09-26